延迟性肌肉酸痛后恢复过程的力学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2-12
/ 2

延迟性肌肉酸痛后恢复过程的力学分析

刘营

刘营(天津体育学院天津301600)

摘要:本论文在实验法和文献综述法的基础上,从延迟性肌肉酸痛实验模型的视角对延迟性肌肉酸痛后恢复过程进行分析,探讨延迟性肌肉酸痛实验模型与力学分析,建立更有效的模型,并对延迟性肌肉酸痛后的恢复过程提出相关意见和建议。结论及建议:(1)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一般在24h或48h时疼痛最为剧烈。在这时会使人们原地纵跳的高度降低,也会让人减小运动的幅度,同时也会让人们更加注意到“起跳—落地”这个过程的落地缓冲。(2)在(DOMS)建模的时候,运动的负荷量不同,造成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疼痛程度也就不同。运动负荷在刚刚到达力竭时就停止运动,这是延迟性肌肉酸痛的最大疼痛会在24h或48h时出现;但是要在建模成功后没有立即停止运动,就用会出现疼痛程度加深和延长的现象,例如青年组。(3)在DOMS时应更加注重训练的方式,以增强小肌肉群的调动,加强肌肉协调作用爆发出更大的力。

关键词:延迟性肌肉酸痛、恢复过程、离心运动

中图分类号:G658.1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6715(2018)04-0187-01

一、研究结果与分析

1.1延迟性肌肉酸痛后恢复过程比较分析

1.1.1重心均值比较分析

本论文研究主要采用的是Vicon采取数据,然后通过EXCEL数据统计工具对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通过对三组受试者连续五天的研究,得出最准确的数据分析。在对重心变化做重复度量方差分析,发现中老年组、中年组和青年组三组之间都没有明显差异(P>0.05)。在建模后24h及48时经重复度量方差分析后,发现重心高度变化在时间段上存在明显的差异。中老年组在不同时间上的变化特点是:在建模后24小时重心高度变化值达到最小值,在24h到120h重心高度变化逐渐开始增大,成上升趋势。中年组在不同时间上的变化特点是:在建模后重心高度变化值一直在降低在48h时达到最小值,48h到72时之间重心高度变化上升,72h到96h之间重心高度变化下降,96h到120h之间重心高度变化上升,在建模后的重心高度变化总体趋势是呈下降的;青年组在不同时间上的变化特点是:重心高度变化在建模后开始一直到96小时都是呈现降低趋势,在96时降至最低点,96h到120h之间开始出现上升状态,在建模后的总体数值是呈现下滑的。

1.1.2重心高度结果变化分析

三组重心高度呈下滑趋势,但在一个拐点后开始上升。出现这种形状是因为延迟性肌肉酸痛在建模后,肌肉酸痛刚开始随着时间延长而逐渐加深,但是在机体自我恢复的机能超过了机体内乳酸堆积速度后,延迟性肌肉酸痛得到缓解。曲线的总体趋势都是先下降到某个值再开始缓慢回升,这说明延迟性肌肉酸痛的产生至达到最大酸痛的时值不一样。中老年组和中年组在24h时出现了高度变化的最低点,青年组在96h时出现重心高度变化最低点。这可能是在建立延迟性肌肉酸痛模型时青年组的运动量比其他两组的大,造成延迟性肌肉酸痛程度更深;延迟性肌肉酸痛的酸痛程度会与运动负荷量有关。可以看出延迟性肌肉酸痛在24小时后开始产生明显反应,延迟性肌肉酸痛在48h时到达峰值。

二、结论与建议

2.1结论

2.1.1在安静时的合力最大,在建模后整体的合力变小,这是由于肌肉酸痛造成的跳起高度降低,机体为了减轻用力撞击时的疼痛感,在落地缓冲的时候更加注意缓冲。中老年组在24h时出现合力的第一个低点,在96h出现的第二个合力低点;中年组和青年组的第一个合力低点在48h时出现,第二个合力低点在96h时出现。分析得出第一个低点出现那是DOMS的产生降低跳起高度,从而减少了合力。而第二个低点要比第一个低点还要低,是因为缓冲动作更合理,同时第二个合力低点出现时间是一致的,这说明造成这个低点的出现原因是一样的。

2.1.2中老年组关节屈伸角度在24h时最小,中年组的关节屈伸角度在48h时最小,青年组在96h时的关节屈伸角度最小。由分析可以得出,DOMS出现的时间不一样,中老年组在建模后24h时出现峰值;中年组在建模后48h时出现峰值,而青年组由于运动负荷量更大,造成DOMS出现时间更晚。踝关节和膝关节在安静时屈伸角度最大,是因为没有肌肉酸痛的影响;而髋关节在120h时屈伸角度最大,是因为在肌肉酸痛产生后,为了减少落地时的冲击力,在缓冲时由于身体重心前倾需要弯腰保持站立,而在后期,动作越熟练弯腰幅度越大。结果发现:在一次大强度的运动后立刻,血清CK及Mb值都出现升高,同时表现出不同程度的疲惫及肌肉酸痛。

2.2建议

2.2.1延迟性肌肉酸痛(DOMS)一般在24h或48h时疼痛最为剧烈。在这时会使人们原地纵跳的高度降低,也会让人减小运动的幅度,同时也会让人们更加注意到“起跳—落地”这个过程的落地缓冲。

2.2.2在(DOMS)建模的时候,运动的负荷量不同,造成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疼痛程度也就不同。运动负荷在刚刚到达力竭时就停止运动,这是延迟性肌肉酸痛的最大疼痛会在24h或48h时出现;但是要在建模成功后没有立即停止运动,就用会出现疼痛程度加深和延长的现象,例如青年组。

2.2.3运动负荷量影响着DOMS的到达峰值的时间,运动量越大造成的DOMS越明显,持续时间越长。在建模成功后产生的DOMS在4-6天内并没有明显差异,但在建模成功后的所有时间段与具体的某一天做出比较时会发现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在DOMS时应更加注重训练的方式,以增强小肌肉群的调动,加强肌肉协调作用爆发出更大的力。

参考文献

[1]张海平,刘建军,董敏辉.延迟性肌肉酸痛的研究进展[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6,26(3):52-55.

[2]魏建设,金文泉.运动性延迟性肌肉酸痛机制研究进展综述[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7,(2):75-80.

[3]赵丽,韩鹏,张国强,张翔.延迟性肌肉酸痛实验模型及年龄特征分析[J].湖北体育科技,2016,8,35(8):703-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