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06-16
/ 2

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率

陈春景

陈春景(广东省韶关市莲花中学广东韶关512000)

中图分类号:G4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0992(2011)06-0000-01

摘要: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既可以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又可以释难解疑,还可以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并能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从而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释难解疑调动感官及时巩固提高效率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多媒体技术在各个领域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和应用。多媒体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综合处理文字、图形、声音、动画、影像等信息的技术。在实际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不仅能够再现生活中的情形,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而且能将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难懂的内容。但多媒体不是万能的,有优势也有不足,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大大地提高教学效率。下面就是我从自己的教学以及帮助其它学科老师制作课件的过程中总结出的恰当运用多媒体技术提高教学效率的实例及分析。

一、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学生由热闹的课间十分钟走进课堂,头脑还处在兴奋之中,教师要把握时机,恰当地运用多媒体技术使他们马上进入学习状态。

如:在教学生《初识计算机程序》时,老师不是按照课本安排介绍什么是程序,也没有首先展示一段用VB编写的程序代码让学生尝试理解,而是带着神秘色彩告诉学生:“虽然现在是大白天,但我可以给你再现夜晚一弯月亮挂在天上并慢慢移动的情形,而且月亮的移动速度可以由老师掌控”,教室里传来了一片不相信的声音,在这样的疑惑中老师运行了由VB编写的程序,学生看到了在黑黑的夜空,一弯月亮从东方缓缓升起……学生开始由不相信到啧啧赞叹,然后急切地问老师是如何做出来的,老师望着学生迫切的目光,引出了本节的内容。

又如:在教学《小雨点》时,运用多媒体技术播放下雨时的动态画面,并配上《小雨沙沙》这首儿歌,让学生感到“情境即在眼前”“我即在情境中”,逼真地再现下雨时的情境,为学生创造了一个与课文内容相一致的氛围,让学生很快进入了学习状态.

再如:在讲授《分数的基本性质》一课,利用动画来设计问题情境。猴子妈妈给三只小猴子分饼吃,共有三个大小一样的饼。它先把第一张饼平均切成四块,分给第一只小猴子一块,第二个小猴子见了说:“太少了,我要两块。”于是猴子妈妈就把第二张饼平均切成了八块,分给第二只小猴子两块,小猴子高兴得手舞足蹈,第三只猴子不愿意了,说:“我要三块,我要三块。”无奈猴子妈妈只好把第三张饼平均切成十二块,分给第三只小猴子。之后,教师说:“同学们,它们所分的饼一样多吗?猴子妈妈是用什么办法满足了小猴子的要求,又将饼分得公平合理呢?”同学们看了小猴子的憨态感到十分好笑,教师提出问题后更是议论纷纷、兴趣盎然,但因知识的限制,怎么也讲不出所以然来。这时,老师用略带神秘的表情说道:“如果同学们学习了这节课的内容,肯定能回答这些问题。”

这样创设情境,造成强烈的悬念,即可以触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迫切需要,引起学生主动参与学习新知识过程的动机。

二、运用多媒体技术,释难解疑提高效率

对于中小学生而言,由于生活经验不足,再加上抽象思维发展的限制,所以他们比较容易接受具体形象的食物。在教学中,往往遇到抽象的、难以理解的问题,这时多媒体技术演示,可以把知识的形式过程清楚地显示出来,帮助学生理解本质的东西,揭示其内在规律。

如在讲授《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归纳出两圆的圆心距离与两圆半径的关系时,如果单独讲授常见的“外离”关系时学生可能很快都能明白,但当把五种关系揉和在一起,尤其是内含和内切关系时学生就比较难以想象了,而这时老师借助几何画板软件来动态地展示圆与圆之间的位置关系,让学生亲眼看到当两圆位置变化时,代表两圆心距离的数字也在做着相应的不停地变化。这样学生就不用花费太多精力就能轻松掌握,而老师也不必再费口舌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再如:在讲授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学生对于其推导过程特别是等分的分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这个化圆为方的道理难以理解。用多媒体技术演示,把一个园2等分,用红蓝色分别表示半圆,再把两个半圆分成8个相等的小扇形,让小扇形一个个从圆中“飞出来”(还剩下一个虚线圆)排成两列,拼成一个近似长方形,并闪烁显示。再依次进行16、32等分的方法割补,让学生通过对比,直观地看出等分的分数越多,越接近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再通过移动演示,使学生建立圆半径、圆周长的一半和所拼成的长方形的长、宽之间的联系,从而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三、运用多媒体技术,调动学生的各种感官参与学习

传统教学方法或利用电视投影教学最大的缺点是学生被动的接受,主动参与性差,反馈慢,而多媒体教学的交互性可以使学生主动地对外部刺激所提供的信息进行选择加工。由于中小学生注意力易分散,但让其主动参与操作,注意力就比较容易集中。因此,要适当穿插一些能活跃学生思维的交互操作。

如:在识记英语单词时,学生很难快速、准确的记住单词由哪些字母组成,老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把单词中难以记住的字母利用填空、选择题的方法,让学生来讲台前简单用鼠标选择操作或利用键盘的输入操作,当答案正确时电脑画面能立刻出现带有声效的笑脸图片,当答案错误时则出现声效的哭脸图片,这样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同时也加深了对单词的印象。

又如:梯形面积的教学,老师利用多媒体技术作了如下设计:

1.动手操作,先让学生在计算机上操作,选择同样的梯形拼摆成各种图形,再要求拼成一个学过的简单图形。在电脑上操作拼摆图形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对任意两个形状大小相同的梯形能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的操作验证,丰富了学生的感性认识,积累了生动的表象,使学生独立思考、自由探求有了基础。

2.展示过程,充分利用计算机的动态演示功能,让学生再现平行四边形、三角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

3.尝试,出示梯形图形,让学生探究梯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并鼓励学生多角度的思考。

4.互相交流,计算机展示各种不同的思考方法,在各种不同思考方法的展示交流中,相互得到启发。

四、运用多媒体技术,让学生及时巩固所学知识

利用多媒体技术能够设计形式多样的练习,像填空、判断、选择、改错、抢答等等,既方便操作又节省了书写时间,大大提高了学习效率。例如:加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方面,可以设计一些限定时间的抢答题,学生在开始回答时,电脑屏幕会显示倒计时时间等。这样,可激起学生参与的兴趣,加强其参与的动机以及能够实现让其养成充分集中注意力的好习惯。

最后强调一下,老师在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练习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一个“度”,不能因为电脑操作方便就不顾学生对知识是否真正掌握而用大容量的填鸭式的练习,这样恐怕只能是弄巧成拙且得不偿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