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系统盆底功能康复护理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

/ 1

专业系统盆底功能康复护理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

赵冬梅汪洋宁俐雯

(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人民医院甘肃张掖734000)【摘要】目的:探讨专业系统盆底功能康复护理对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顺产分娩的产妇11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使用系统性盆底功能康复护理,观察统计两组盆底肌力、盆底肌电压及盆底肌力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护理后盆底Ⅰ、Ⅱ纤维肌力及盆底肌电压全面高于对照组同期水平,盆底肌力改善总有效率较对照组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盆底功能康复护理能有效恢复产妇产后盆底肌力,提升盆底肌电压,提升盆底功能恢复效果。【关键词】盆底功能;康复护理;产妇产后;功能恢复【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199-02盆底肌肉泛指封闭于骨盆底的肌肉群,起到维持包括子宫、阴道、尿道、膀胱、直肠等盆腔器官处于正常位置的作用,与女性生殖功能及泌尿功能关系密切[1]。产妇在妊娠及分娩过程中发生机械性牵拉,造成肌源性损伤引发盆底肌群松弛,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干预,容易造成女性盆底功能障碍[2]。而一旦发生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将引起尿粪失禁、慢性盆腔疼痛、盆腔器官脱垂及不同程度的性功能障碍等,给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威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盆底功能康复护理是目前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一线疗法,为探讨其疗效,选取我院顺产分娩的产妇114例开展分析。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顺产分娩的产妇11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观察组年龄25-40岁,平均年龄(29.70±4.60)岁;孕周36-41周,平均(38.70±2.21)周;对照组年龄26-39岁,平均年龄(30.22±4.13)岁,孕周37-42周,平均(39.03±1.93)周。两组年龄、孕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本研究入选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已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1.2入选标准纳入标准:①所有产妇均为初产妇,且新生儿为单胎顺产。②新生儿为正常儿。③未进行过盆底手术,无盆底功能障碍及性功能障碍病史。排除标准:①有高血压、糖尿病和泌尿感染病史。②患有产后并发症或合并症。1.3方法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卫生护理及营养护理,保证患者个人卫生,尤其是注重外阴清洁,保证患者充分休息,营养均衡。观察组使用专业系统盆底功能康复护理,包括饮食护理、康复锻炼护理、生物电刺激护理和心理及生理护理。①饮食护理:帮助产后产妇及时补充营养,产后6h至肛管正常排气前均只摄入流食,待肛管排气正常后根据患者实际逐步恢复正常饮食。饮食要注意保证易于消化吸收且营养均衡,进食方式为少食多餐。②康复锻炼护理: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取不同质量的阴道哑铃,消毒后放置于产妇阴道内,产妇自主收缩阴道夹住哑铃,以能够稳定夹住哑铃为准,坚持至力竭,1次/d,根据恢复情况逐步提高哑铃质量,可酌情增加次数。③生物电刺激护理:于产妇产后7周后开展电刺激护理,初次护理针对Ⅰ类肌纤维频率设置8-33Hz,脉宽20-320µs;Ⅱ类肌纤维20-80Hz,脉宽320-740µs,刺激时间15min,根据产妇实际耐受情况及时调整频率和脉宽,确保患者能感到肌肉跳动且无痛感,可酌情调整刺激时间,但不超过30min,每周2次,20次为1个疗程。④心理及生理护理:对产妇开展心理疏导,帮助其消除不良情绪;保证医疗环境卫生,帮助缓解产部痛感,做好个人卫生保持尤其是外阴清洁。两组护理均持续60d。1.4评价指标①盆底Ⅰ、Ⅱ纤维肌力评级。使用阴道压力球测量两组产妇护理前及护理后盆底Ⅰ、Ⅱ纤维肌力。盆底肌力分为0-5级,级数越高,肌力越强[3]。②盆底肌电压。采用康复治疗仪测量盆底肌电压,测量时间为护理前及护理60d结束时。③盆底肌力改善标准[4]。盆底肌力改善总有效率为显效率和有效率之和。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肌力达到4级及以上标准认定为显效;产妇临床症状得到有效控制,不良表现显著缓解,肌力评分达2级及以上视为有效;产妇临床症状恶化且无向好可能为无效。1.5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以百分数和例数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结果2.1盆底肌力指标观察组护理后Ⅰ类纤维、Ⅱ类纤维肌力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1两组护理前后肌力比较(,级)组别Ⅰ类纤维Ⅱ类纤维护理前护理后tP护理前护理后tP观察组(n=57)1.07±0.864.09±0.8319.0770.0001.03±0.724.15±0.8221.5860.000对照组(n=57)1.18±0.692.18±0.757.4080.0001.04±0.582.13±0.659.4470.000t0.75312.891--0.08114.575--P0.4530.000--0.9350.000--2.2盆底肌电压观察组护理后肌电压明显高出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表2两组产妇肌电压比较(,µV)组别护理前护理后tP观察组(n=57)7.01±1.4714.95±3.4116.1430.000对照组(n=57)6.39±1.258.64±1.737.9590.000t0.31312.459--P0.7550.000--2.3盆底肌力改善效果观察组护理后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表3两组护理后盆底肌力改善比较n(%)组别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率观察组(n=57)33(70.21)12(25.53)2(4.26)45(95.74)对照组(n=57)21(44.68)13(27.66)13(27.66)34(72.34)χ2---9.598P---0.0023讨论盆底肌肉组织对女性意义重大,关系到女性生殖、泌尿甚至是心理健康。产妇在妊娠及分娩时,由于体内雌激素水平的降低、胎儿的压迫、肌源性损伤以及神经受损造成盆底支持薄弱,进而导致盆腔脏器从正常位置脱离,发生功能障碍[5]。因此,恢复产妇盆底功能的关键在于恢复女性盆底肌力。长期的临床实践表明,不同产妇在产后盆底肌收到的损伤不同,产生的功能障碍也各有差异,但大部分产妇都会缓慢实现盆底肌自愈,逐渐恢复盆底功能至正常水准[6]。但长时间不给予产妇任何护理干预,容易出现远期并发症,对其生育及生活造成不利影响。基于此,近年来产妇的盆底功能恢复已经普遍应用系统康复护理。本研究中,观察组护理后Ⅰ类纤维、Ⅱ类纤维肌力水平、盆底肌电压及盆底肌力改善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表明显著增加患者盆底肌力,提升盆底肌电压,明显提高盆底肌力改善有效率。原因在于:专业系统盆底功能康复护理中饮食护理能及时帮助产妇补充营养,避免出现营养不良等不利于盆底功能恢复的情况;康复训练能有效增强产妇盆底肌力,改善盆底肌肉松弛;生物电刺激护理通过电流刺激,能逐渐提升盆底肌电压,使产前受压迫的神经细胞恢复活性,提升神经活跃度,促进神经恢复,恢复盆底肌肉协调,同时使盆底肌肉处于兴奋状态,增加盆底肌肉弹性,有效提升康复训练效果;心理及生理护理帮助患者避免出现心理障碍和细菌感染,使患者配合治疗,减少远期并发症发病概率,缩短康复护理周期,提升康复护理效率。综上所述,专业系统盆底功能康复护理能有效恢复产妇产后盆底肌力,提升盆底肌电压,增加盆底功能恢复效果。参考文献[1]沈柯炜.产后盆底康复训练对顺产产妇盆底功能恢复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浙江临床医学,2018,20(1):112-114.[2]冯艳霞,张洁,张月,等.产后盆底康复研究治疗进展[J].中国计划生育和妇产科,2016,8(8):3-6.[3]浙江大学医学院.女性盆底肌力评价标准[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5-14.[4]贝政平.内科疾病诊断标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1:83-89.[5]王敏玲,王小兰,程建霞,等.产后盆底功能障碍136例的康复治疗效果评价[J].护理与康复,2019,18(1):48-50.[6]刘瑞景.产后盆底功能障碍风险因素及不同康复治疗方案效果分析[J].浙江临床医学,2018,20(7):1229-1230.

相关关键词

盆底功能 康复护理 产妇产后 功能恢复 中图分类号R4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199-02 盆底肌肉泛指封闭于骨盆底的肌肉群,起到维持包括子宫 阴道 尿道 膀胱 直肠等盆腔器官处于正常位置的作用,与女性生殖功能及泌尿功能关系密切1。产妇在妊娠及分娩过程中发生机械性牵拉,造成肌源性损伤引发盆底肌群松弛,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干预,容易造成女性盆底功能障碍2。而一旦发生女性盆底功能障碍,将引起尿粪失禁 慢性盆腔疼痛 盆腔器官脱垂及不同程度的性功能障碍等,给患者身心健康造成巨大威胁,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盆底功能康复护理是目前产妇产后盆底功能恢复的一线疗法,为探讨其疗效,选取我院顺产分娩的产妇114例开展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7年2月至2018年2月收治的顺产分娩的产妇114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7例。观察组年龄25-40岁,平均年龄(29.70± 4.60)岁 孕周36-41周,平均(38.70± 2.21)周 对照组年龄26-39岁,平均年龄(30.22± 4.13)岁,孕周37-42周,平均(39.03± 1.93)周。两组年龄 孕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对比性。本研究入选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且已经我院伦理委员会审查批准。 1.2 入选标准 纳入标准①所有产妇均为初产妇,且新生儿为单胎顺产。②新生儿为正常儿。③未进行过盆底手术,无盆底功能障碍及性功能障碍病史。排除标准①有高血压 糖尿病和泌尿感染病史。②患有产后并发症或合并症。 1.3 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包括卫生护理及营养护理,保证患者个人卫生,尤其是注重外阴清洁,保证患者充分休息,营养均衡。观察组使用专业系统盆底功能康复护理,包括饮食护理 康复锻炼护理 生物电刺激护理和心理及生理护理。①饮食护理帮助产后产妇及时补充营养,产后6h至肛管正常排气前均只摄入流食,待肛管排气正常后根据患者实际逐步恢复正常饮食。饮食要注意保证易于消化吸收且营养均衡,进食方式为少食多餐。②康复锻炼护理根据患者实际情况,选取不同质量的阴道哑铃,消毒后放置于产妇阴道内,产妇自主收缩阴道夹住哑铃,以能够稳定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