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激发学生《中药药理学》学习兴趣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2

关于激发学生《中药药理学》学习兴趣的思考

赖焕玲谈博黄萍吴清和操红缨(通讯作者)

赖焕玲谈博黄萍吴清和操红缨(通讯作者)

(广州中医药大学510006)

【摘要】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使学生在课堂前自主学习,当堂理解消化,提高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与理解能力,是每个中药药理学教育工作者都须深思的问题。本文从优化理论及实验教学两方面提出了几点思考,包括教学方法的改进及实验设计的增加等方面,以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及对该门学科的理解。

【关键词】中药药理学教学中药药理发展史学习兴趣理解能力

【中图分类号】R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4)18-0106-02

前言

中药药理学正式开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是一门年轻的学科,是医药院校中医药专业学生的主要课程,是一门沟通中医与西医、中药与西药、理论与实践的桥梁学科。中药药理学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运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与机体(包括正常机体、病理机体和病原体)相互作用及其作用规律的科学[1]。

中药药理学课程涉及面广,内容多,学生普遍反映中药药理学难学、难记,理论课教学较为枯燥乏味,也显得被动,因此学习积极性不高。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由在课堂上被动接受教师讲述转变为自主学习,提高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与理解能力,是每个中药药理学教育工作者必须深思的问题。笔者根据自身的经验与听课体会与大家分享几点思考。

一、优化课堂理论知识的教学

1.拓宽中药药理发展史的介绍

中药药理学是一个新兴的学科,通过回顾近代中药药理研究的历史,可以发现具体研究工作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为中药药理学科史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并为现代中药的新药开发提供科学研究的线索和科学思想的启迪。

中国近代中药药理学史是中药药理学在中国近代(1840-1949)产生并逐步发展的历史过程[1],其研究要点包括研究机构、人员、代表性成果及对这些要素的评价。中国近代首次中药药理实验开展于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理实验室,是中国中药药理研究的标志。1923年陈克恢自美留学归国后在北京协和医学院药理系与史米特(C.F.Schmidt)、伊博恩(B.E.Read)等共同研究当归、麻黄的药理作用。他们用粗制当归浸膏静脉注射于狗及家兔,发现当归能使血压先降低后升高,产生利尿作用,并能兴奋子宫、小肠、膀胱及动脉血管平滑肌。次年,他们将研究结果发表于《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第38卷第5期,但未在国际上引起重视。陈克恢和史米特将用蒸馏法从麻黄中提取到的液体生物碱,静脉注射于已麻醉的狗及毁脑脊髓的猫,发现可使动物颈动脉压长时间升高,心肌收缩力增强,血管收缩,支气管舒张,离体子宫很快收缩,并对中枢神经有兴奋作用。这些作用都和肾上腺素相同,所不同的是口服有效,且作用时间长,毒性较低。他们将这些实验结果写入论文《中药麻黄有效成分麻黄碱的作用》,发表在美国的《药理学与实验治疗学杂志》上,当即引起医药界的注意。这是中国中药药理研究的开端,中药药理学史以此为上限。近代的中药药理研究至1935年时达到顶峰,当年各大研究机构发表相关论文数十篇,后由于抗日战争以及战后经济萧条的影响,研究逐步停顿下来[2]。

但目前诸多教材对于中药药理学的发展史仅限于对成果的简单陈述展示,对研究展开的过程并未见提及,而这正是启发学生思考,并增加学生对该学科研究内容及研究意义理解的重要方面。所以,教师应拓展知识面,向学生介绍前辈学者如何展开研究,带动学习兴趣。这也许能启发并带领初学者进入本研究领域。

2.启发式引入章节内容

中药药理学是以现代医学研究手段来对中国传统药物的作用进行研究阐释的学科,学习这门课程,学生除了需要较好的中医基础理论知识外,还需要一定的生理学、免疫学等学科的基础知识。因此,学习这门学科,学生常感觉枯燥难学难记。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在进行章节理论内容介绍之前,常以图片、故事或临床案例作为开篇,让学生对该章节有一个先知性的了解,也对该章节的应用及现实意义有了认识,而后引入理论内容。在介绍课本内容时,常以“药物-功效主治-药理作用-药效物质基础”这一主线展开。比如祛风湿药这一章,由于该病症及其病理表现学生基本未接触,较难理解,讲课前给学生展示关于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关节病变图片,向学生介绍生活中遇到该类病症的情况,如家里的老人风湿关节疼痛,并借机让学生区分开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区别。该方法不仅使学生对该章的学习兴趣,也使枯燥的理论变得容易理解。

3.临床案例剖析中药药理应用

中药及复方现实意义的体现很大程度是在临床应用上,中药药理作用的介绍中也常介绍其适应症,而非临床专业的学生接触临床方面知识的机会甚少。在教学过程中可介绍一些中药临床应用实例,以丰富学生知识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如银翘散出自《温病条辩》,原方用法称重者约二时一服,轻者三时一服,强调此方宜频服。为何这个方子临床应用要强调频服?我们先把问题抛给学生,再介绍此方的现代药理学研究,用解热效应为指标进行药动学研究发现,银翘散消除半衰期为1.11小时,这也正是印证并科学解释了古方应用的原因与合理性。

4.教师拓宽知识面,加强学科融合

学科融合是在承认学科差异的基础上不断打破学科边界,促进学科间相互渗透、交叉的活动。学科融合既是学科发展的趋势,也是产生创新性成果的重要途径。现代科学发展对于复杂问题的研究需要多学科的知识,而大学的正式学科组织却是以学科分类而划分,追求的是单个学科的专业化与精深化;而交叉学科组织却以跨域多学科的研究主题和研究领域而建立,体现的是学科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局限于中药药理学单一学科的知识面,对病理学、生理学、免疫学、药理学等学科应有一定程度的理解,加强学科融合,在授课过程中做到真正理解教材内容的同时为学生解读中药药理学的内涵。

二、重视实验方法及其思路

1.增设设计性实验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药药理学是一门实验性课程,其理论源于实验,学生通过理论课和实验课的学习,加深掌握药理学的基础知识和规律,并通过实验学习,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严谨的学风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在阐明中药药理作用的过程中,实验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手段。因此,除理论教学外,实验教学中也应受到足够的重视,与理论内容相呼应,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而目前,包括本校在内的多数中医药院校,常采取教师示范式实验教学,学生依葫芦画瓢的复制操作过程,学生的主动性不足。实验方法的设计及思路的展开,是学生真正理解该实验并巩固理论知识的重要方面。增设设计性实验,让学生在理解实验目的、原理、方法等的基础上,对所学的中药通过自主设计实验进行研究。可首先由学生设计实验,教师对该实验方法做出评价及修订,并给出修订理由,然后由学生完成实验,撰写实验报告。是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重要途径。

2.实验中注重团队合作

中药药理实验的完成往往不是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其需要团队合作进行研究。团队学习模式(TeamBasedLearning,TBL)是由Michelsen等学者于2002年正式命名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TBL教学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综合素质为目标,建立一个小型组织化的学习环境为条件,在老师的指导下,以设定好的问题为导向,通过小组讨论,使学生在实际问题中应用知识并加深对知识理解的一种学习模式[4]。设计性实验的进行,也应以小团队为单位进行,3-5名学生共同制定实验方法及计划,在完成的过程中不仅增强互相帮助的精神,也让学生明白科研成果的得出需要团队合作。

3.改进实验报告的书写模式[5]

以往对实验报告的要求仅限于按照实验讲义或教材中“实验目的-原理-材料-方法-结果-结论”这一主线来书写。除结果与结论外,其他内容都在讲义上,学生基本照搬讲义内容,也常常对结果及其分析简而简之,逐渐的会失去对学科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引进该学科新学者,同时降低学生撰写论文的能力。本教研室近年来对实验报告的书写模式进行了改进,采取论文格式,即“题目-摘要(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关键词-前言-材料-方法-结果-分析讨论-结论-参考文献”,可附上英文摘要及原始数据。这一实验报告的书写模式,增强了学生对问题的分析总结能力。学生在查阅文献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拓宽了知识面及文献的应用能力。对学生在毕业论文撰写方面有莫大的裨益。

总之,教与学,是互动的过程。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的同时,也在此过程中不断的汲取新知识,拓宽视野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及综合能力。积极和谐的课堂气氛,是获得满意的教学效果的前提。这就要求教师在讲课时要注意保持精力充沛,情绪饱满,做到与学生产生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兴趣,提高学生的自主性与能动性,通过不断优化个人的教学质量,提高学生对该学科的学习兴趣及理解能力,并把优越的方法推广至全国中医院校,促进学科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吴清和.中药药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2]薛愚.中国药学史料[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

[3]谭梦晖,沈旭华,沈伟.建立药理学与中药药理学综合实验课程的总结及展望[J].时珍国医国药,2006(12):2574-2575.

[4]魏睿,裴建宏.浅谈中药药理学中多元化教学模式[J].基层医学论坛,2009,13(3):268-269.

[5]黄萍,吴清和,荣向路.中药药理实验教学改革的思考和实践[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29(4):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