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生物艺术的边界——李山访谈毛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1-11
/ 2

浅谈生物艺术的边界——李山访谈毛威

毛威

(大连工业大学,辽宁省大连市116034)

摘要:随着科技发展,新材料、新技术相继而至,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作为一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出现在艺术的大舞台上,作为一种跨学科综合性的艺术形式,本文对这种艺术形式的审美体验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新媒体;装置艺术;互动性;沉浸式;综合性

1917年,杜尚创作了一件名为《泉》的现成品装置作品,该作品表达了他对一切传统艺术观念彻底的否定与批判。在今天的人们看来,这件作品开创了一种新的艺术创作样式,艺术家们开始尝试用各种非传统材料和技术来传递他们的艺术观念,随着时间的推移,装置艺术发展逐渐成熟,由最初的反传统、反美学蜕变为一种新的传统和新的审美形式。到了现在,我们已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化时代,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的行为习惯和思维方式也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同时,艺术的形式也在逐步产生变革,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这种新的艺术表现形式随着时代的需要应运而生。

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是在装置艺术的基础上产生的,是在新兴的多媒体技术的支持下进行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基于计算机的信息编辑、处理、交流和采集技术,以及外挂的软、硬件设备,利用综合材料安装设置好的展示场景为平台来进行的以互动交流信息为主的艺术表现形式。由于这是一种动态合作的艺术形式,所以更加强调实时性、交互性、体验性。由于新技术、新方式、新观念和新认知,新媒体互动装置作品的审美形式产生了与传统艺术完全不同的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是一种心理过程,即移情,移情就是设身处地的体会审美对象的心情,在审美或欣赏时把自己的主观感情转移或映射到审美对象身上,把自身置换到对象中进行体验。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的审美体验主要包含三个方面

一、综合性审美体验

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以远程遥控、人工智能、机器人、交互技术、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构成的,以及由计算机数字技术控制的虚拟空间和虚拟影像主导了艺术审美的变革。从事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的艺术家与传统的艺术家的区别就是他们将美学和技术整合到了一起。艺术表达的媒介手段更加走向综合,历史、文学、电影、音乐等众多的知识和经验结合技术将创造更加综合的审美体验。

二、互动性审美体验

随着装置艺术的创作媒介从最初的物象化,随后的影像化,直至当代的数字化。观者与作品的关系也逐步发生着变化,最初观者与作品所产生的关系只能是感受与被感受的关系,属于单向的传达。而现在,人们在艺术作品观赏中所扮演的角色变得多重与可变,作者会通过各种手段积极调动受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能动性,参与到作品中,甚至可以参与到信息的编码过程,影响作品的最终呈现,通过这种互动产生实时的、可变的艺术效果,这属于双向交流。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作品的这种不确定性、交互性和未完成性大大有别于传统艺术的审美体验,这种动态和交互是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作品的生命力所在。

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是基于人机交互技术运用的艺术形态,作者的职责要组织、宣传设计策略以此更好地进行互动、表达观念,而与此相关的交互界面与交互活动是构成互动装置的两个主要内容。

(一)友好的界面

艺术家DominicHarris和CinimodStudio的工作室,共同制作了名为“lceAngel”冰之天使互动艺术装置作品,其灵感来源于小时候大家都喜欢在雪地上画“雪天使”,同时,该装置表达了一个核心理念:人人都拥有天使般的一面,人人都是天使。该装置就是要让你看到自己天使的那一面,看到天使“真实”存在于自己身体之内,这是人类美好想象与自然完美结合的创新。

体验者只需要站在装置前,就可以化身为精灵般带着双翼的天使。该装置具有捕捉和记忆的功能,该装置LED灯墙的前方有一块底座,在底座内有一个生物芯片传感器,可以记录跟踪用户的动作角度与体形数据,传感器通过摄像头把数据直接传输给内置于灯墙内用于控制LED灯光流动显示的计算机,从而实现了LED的记忆功能。当人们在装置前展开双臂,该装置就可以实时捕捉到用户的动作轨迹,LED会自动呈现出翅膀的样子,与你的双臂一同摆动,挥舞着翅膀,体验者可以亲身看到眼前的自己成为舞动翅膀的天使。

(二)趣味的交互

丹麦著名建筑事务所BIG联手时代广场联盟通过一个心形的互动装置共同庆祝情人节的到来,这个与人流、空气、触摸互动的,安装在时代广场以庆祝情人节的大红心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触摸以焕发生机。“心”与时代广场的关系是:人和光――人越多,光越强。

这个名为“BIG

NYC”的装置高十英尺,由400根透明的亚克力管内嵌LED灯形成一个在风中摇曳跳动的红心,随着塑料管在风中摇曳,悬浮的心呈现出脉动的感觉。当人们触摸心形雕塑一旁的传感器,心就会变得更亮,跳动得更快,这是因为人的能量被转化成更多的光。这个大红心就是情人节的象征,在整个二月都会发出爱之光芒。

三、沉浸式审美体验

沉浸式体验于1975年由米哈里-齐克森米哈里首次提出,定义为一种将个人精神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在过程中会过滤掉所有不相关的知觉,进入一种沉浸状态,心、意、念会同步前行,而内心涌现宁静一一这就是许多人形容自己表现最杰出时那种水到渠成、文思泉涌、不费吹灰之力的感觉。齐克森米哈里提出将沉浸的概念应用到游戏设计、虚拟设计等领域中,用来改善西方文化的构成。

沉浸式设计的意图在于尽可能排除观众关注内容之外的所有干扰,让观众能够顺利地集中注意力去执行其预期的行为,并且可能会利用观众高度集中的注意力来引导其产生某些情感与体验。以下是沉浸体验的个案分析:

法国艺术家MiguelChevalier在摩洛哥圣心大教堂创作了《魔毯2014》,该作品是一种大型动态灯效虚拟现实装置,通过教堂立柱和彩色玻璃,在教堂地板上呈现出不断变幻的流动图案。展出的主题意为“世界的起源”,“魔毯”上的图案代表着微生物以及细胞的运动,丰富的细胞繁殖图案随着音乐变换的节奏分裂与融合,展现出微观宇宙中令人着迷的美。当参与者在广阔的空间里四处走动,细胞的轨迹随时被破坏、分裂、繁殖、结合、改变。伴随着展览现场的音乐执行动态动作,从基础的黑白像素静态画面逐渐让位于彩色像素块组成的奇特图形,再到饱和度极高的彩色扭曲的漩涡与波纹,奇幻的视觉体验将参观者引入了一个美轮美奂的神奇世界。“世界的起源”其主题和教堂的场景结合,更能引起人们对科学与宗教关系的思考。这个作品引用生物学,用交融重叠像素的数字化手段建设了一个虚拟的有机宇宙。新媒体互动装置中沉浸式设计比传统艺术的审美体验更能使观者沉浸在虚拟环境中,身临其境地感受作者的观点意图。

新媒体互动装置被越来越多的艺术家应用在艺术创作中,因为它改变了传统的艺术表达与欣赏方法,继而创造一种新的更具综合性、互动性、沉浸性的审美体验方式。这在以往的媒介中是不可能做到的,所以,新媒体互动装置具有研究的价值。随着技术和观念的不断完善,相信新媒体互动装置艺术将会更多、更完美地融入我们的生活,丰富我们的生活。

作者简介:毛威(1995.06—),男,江西南昌人,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17级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设计学(视传),研究方向:新媒体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