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肯塔其沙门氏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检测报告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2

一起肯塔其沙门氏菌引起食物中毒的检测报告

吴丽巫紫琼高翠文朱怀甫李世区黄英香

吴丽巫紫琼高翠文朱怀甫李世区黄英香(来宾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西来宾546100)

【中图分类号】R595.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09)33-0018-02

【摘要】目的及时查明一起群体性食物中毒的原因,为控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集患者肛拭27份,吃剩的菜3份。依照《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GB/T4789-2003进行检测。结果在12份病人肛拭子及1分剩菜(饭豆)中检出肯塔基沙门氏菌13株。结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肯塔基沙门氏菌污染食物引起。

【关键词】食物中毒剩菜肯塔基沙门氏菌

2005年8月27日来宾市兴宾区良江镇罗村,有约80人相继出现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伴头痛、乏力等症状,根据流行病学调查、患者临床表现、现场卫生学调查和实验室细菌学检查结果证实为肯塔基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现将病原学检测结果报告如下:

1流行病学调查

1.1中毒发生经过2005年8月27日,村民韦某在家办结婚酒席,主食有烧鸭和肉、排骨、鱼、鸡、青菜、白饭豆、炖猪骨头等。进食者14桌约140人左右。进餐时间最早的在上午9时,一直持续至晚上8时许,就餐次数1-3次不等,下午5时许,进餐者开始有人出现不同程度的发热、头痛、腹痛、腹泻、呕吐、乏力等症状。至28日晚上10时,共有58例病人。其中多数发病时间集中在28日凌晨1时至上午8时。56例发病病人分别到市中医院及良江镇医院住院治疗,2例症状较轻,自己在家服药。

1.2患者的临床表现患者有共同进食婚宴主要食物史,其中者男性15人,女性43人,年龄在8-84岁之间潜伏期8-24小时患者居多,均有发热(39-40℃)、头痛、腹痛、腹泻、呕吐、乏力等症状。腹泻2-10次不等,大便均为黄色水样便,无脓血,无里急后重现象。病程2-10天。经抗菌和对症治疗,均痊愈。

2细菌学检验

2.1标本来源采集患者肛拭27份,血样14份,主家剩菜3份(鱼、烧鸭,饭豆各一份)。

2.2检测项目

①沙门菌;2志贺菌;③致泻性大肠杆菌;④副溶血弧菌;⑤金黄色葡萄球菌;⑥溶血性链球菌;⑦变形杆菌;⑧蜡样芽孢杆菌。

2.3检验方法按GB4789.4-2003(1)和其他微生物检验资料(2)进行。

2.4实验用培养基⑴营养琼脂;⑵SS琼脂;⑶麦康凯琼脂;⑷血平板;⑸副溶血弧菌增菌液;⑹肠道增菌液和SC增菌液;⑺肉汤培养基;⑻葡萄糖肉浸液肉汤;⑼7.5%氯化钠肉汤;⑽氯化钠蔗糖琼脂。⑾沙门氏菌显色培养基⑿各种生化反应管以上培养基均由广东环凯微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在有效期内使用。沙门菌诊断血清(56种):购置于卫生部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有效期内使用。

2.5分离培养

2.5.1分离培养将上述样品分别于各种不同增菌液中增菌后分离于不同的选择性培养基,选择在SS和MaC平板上呈优势菌生长的中等大小、园形,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半透明可疑菌落.沙显平板上,菌落为紫红色,中等大小.园形,表面光滑,边缘整齐.分别挑取不同平板上的优势菌落涂片染色,均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无芽孢。接种TSI培养基,37℃培养24h后为底层产酸产气、斜面阴性,H2S(+)同时接种MIU,动力(+),尿素(-),靛基质(-)等13株可疑菌株进行系统生化和血清学试验。

2.5.2血培养

将血液直接加入葡萄糖胆汁肉汤增菌(由于病人已使用抗生素),经培养7天,均未培养出致病菌。

2.5.3分离培养结果

2.5.3.1血清凝集试验沙门氏AF多价(+),O8(+),O20(+),Hi(+),生理盐水(-)。

2.5.3.2生化反应结果

2.5.3.3结果各样品细菌学检验结果

3药敏结果

为了指导临床用药,对捡出的13株肯塔基沙门氏菌全部进行药敏试验

4讨论

流行病学调查发现感染者有共同食物进餐史,发病时间集中,症状相同,不相互传染,未进食者不发病;而实验室检测结果则证实在病人27份肛拭中捡出肯塔基沙门氏菌12株,3份剩菜中捡出一株肯塔基沙门氏菌.所有菌株其形态,染色,培养特性及生化反应结果完全相同,它们的抗原结构也完全一致,提示这13株菌的同源性.可见这起食物中毒是因食用被肯塔基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所引起的。

沙门氏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多因食用患病或带菌动物的肉、乳、蛋或被病鼠排泄物污染的食物而罹患[1],且以鼠伤寒沙门菌、猪霍乱沙门菌、肠炎沙门菌为多见[2].但由肯塔基沙门氏菌污染食物而引起的食物中毒即少有报道。由于该村民韦某家卫生条件较差,极可能在加工过程中污染了沙门氏菌,经过一夜存放,加上当天气温高达33.5℃,细菌得以大量繁殖。进食前食物又没有彻底加热,导致了这起食物中毒的发生。

有文献报道,近年农村婚宴、丧宴引起食物中毒事件逐渐增多[3,4]。笔者认为这与以下诸多因素有关:农村婚、丧宴多在家中进行,厨师多为走乡串户的乡厨或事主家人,这些人缺乏卫生知识,卫生习惯差;所购食品原料多为乡镇小商贩自行加工,生产加工环境卫生条件恶劣,在食品的加工、销售过程中,易发生交叉污染;多数农家无食品冷藏设施,约在气温较高的季节举办宴席,食品因存放时间长而易发生变质;食物加工方法不当,农村办宴席特别是丧宴持续时间较长,多为2餐以上,剩余食物反复食用,增加了污染、变质的机会。为预防控制和消除农村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扩大民众的健康教育,加强食品卫生知识宣传;特别是加强食品市场的卫生管理,杜绝变质食品流入市场进入农家;加强对农村在家中举办宴席的食品卫生监督和卫生指导,尤其要加强对乡厨的食品卫生知识培训和健康管理,实行体检合格方能上岗制。这对预防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具有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刘运德,楼永良.微生物学检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8:196-197.

[2]李继业.一起鼠伤寒沙门氏菌食物中毒调查报告[J].中国卫生检验杂志,2006,6(16):757.

[3]张妙珍.一起农村婚宴引起食物中毒的报告[J].浙江预防医学,2002,14(8):422431.

[4]翁良,焦振山.一起婚宴引起的肠炎沙门菌食物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