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教育观之启示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3-13
/ 2

爱因斯坦教育观之启示

陈海燕

【关键词】爱因斯坦;教育观;启发意义TheinspirationofEinstein’sideaoftheeducation

ChenHaiyan

【Abstract】Einsteinin“DiscussingEducation”,thecentralismelaboratedhiseducationidea,hisviewpoints:humanist、attentionperfectivepersonality、harmonioushumannature,willhavetheimportantinspirationandsignificancetoustoday.

【Keywords】Einsteintheideaoftheeducationtheinspirationandsiginficance提及爱因斯坦,在我们的印象当中首先得出的判断是,他是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提出了著名的“相对论”,对其以后的人类历史产生了重大影响。但他在人文领域也有独特思考和见解,这可以从他的教育思想理念中体现出来。爱因斯坦有篇3000余字的论教育的文章,其中他有这样一些观点:

“人们常常简单地认为学校就是把尽可能多的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工具,这是错误的认识,教育并不是要泯灭个性,使个人只是成为社会的工具,学校的目标应是培养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行为、又视对社会的奉献为第一要义的个人┅┅教育就是忘记了在学校中所学的一切之后剩下的东西。”“知识是死的,可学生是活生生的,它在每个青年人身上培养起来的应该是对集体利益真正有价值的素质和能力。”“学习和生活中最重要的动力应该是对工作的热爱、对工作结果的兴趣和知道这结果对社会的价值而产生的快乐。”“使学生成为人格健全、个性和谐的人,而不是什么‘专家’,应始终成为学校的目标。”“培养独立思考、判断等综合能力远重于获得专业知识,应始终置于首要地位。”

以上可以说是爱因斯坦在文章中表达最集中也是最为核心的观点:即以人为本,把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与人格健全放在最根本的地位,并视这一点为其教育思想的出发点和归宿。反观我们教育中的一些状况,我想,爱因斯坦的教育思想于我们当前的教育不无价值。

1我们的学校则往往把提高升学率争创某级别的“重点”作为发展目标,并将它作为学校管理和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我们的学生和老师被看成了学校所要达到目标的工具,学生培养没有真正成为我们学校发展的核心,学生的个性既得不到尊重更得不到应有的发展。我们的学校似乎大都以牺牲学生个性发展为代价,以换取学校目标的实现。从学校发展的实践来看,我们的学校教育并没有真正地以生为本、以人为本,而是以校为本。以学校在本层上的生存发展来替代学生学习能力和个性的完善。我们一直在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钻研能力,实际上,我们的学校并没有营造出有利的育人环境。在美国,以“Everythingispossible(任何事情都是可能的)”为学校教育的口号,这种精神有助于突破框框,发挥学生的创新能力。这在我们的学校里似乎是不太可能有的。我们的学校为了获得好的评比名次和升学率,只要求学生老老实实地按部就班地学习,一般不允许一些所谓“不务正业者”(那些有其他兴趣和爱好的人)存在,如有的话,也要用各种方式进行“改造”。另外,学校把老师、学生都纳入竞争规则之中,升学与否就似乎意味着“生存”或“毁灭”,而无其他选择的可能。杨振宁教授谈到我们教育的弊端时说到“教育一直都在把学生变成念死书的人。”我们的教育日渐陷入功利主义的泥淖。在这样的教育环境中,学生们的学习目的非常狭隘:他们努力学习似乎只是为了超越别人、战胜别人。这几乎是他们所谓的成功和价值。我们的学校往往把成绩的高低作为评价学生素质高低的标准,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在这样的环境下不知不觉地被扭曲。这就与我们的学生在政治思想课上的以大公无私的集体主义、爱国主义等为主要内容的人生观教育,在实践层面上背道而驰,并不能真正实现“知”与“行”的统一。我们的学生缺乏崇高的社会责任感和独立的学习能力,其发展的潜能也受到极大的限制。因此,我们的学校在这些方面是应该反思和检讨的。

2教师是天底下最崇高的事业老师是灵魂的工程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有着崇高的使命。老师既然那么重要,老师的角色应该是怎样的呢?爱因斯坦说:“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像艺术家那样,创造性地劳动。”“老师应该自己就曾在这样的学校中成长。”一个成功的教育者应该不仅要传授给学生知识,更要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学生需要教师也必须具备这方面的素质和能力。我们的传统教育给老师的定位就是:“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这一古训深深地影响着人们的观念。在这样的教育观念支配下,老师成了既定道德伦理的施教者、知识的传授者、疑难问题的解决者。老师以学问的权威自居,总以须仰视才可见的说教者形象出现。在现行的应试教育体制下,老师不得不听命于“考试”这一教育的指挥棒,按照相似的教学大纲,采用统一的教材向学生灌输相同的知识内容。因此,老师的自主性和创见性在教学实践中受到限制。从另一层意义来说,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老师即权威”的观念得到加强,从而也影响了我们的老师健全人格和科学教育理念的形成。老师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在这样环境下,学生成了老师的克隆产品,也就不足为怪。长此以往,必将贻害无穷。蔡元培先生认为:“国民而无完全人格,欲国家之隆盛,非但不可得,且有衰亡之虑焉。”21世纪国际竞争日益激烈,其中人才竞争和教育竞争是关键,教育落后,必然制约国家综合国力的提升。因此,新时代的教师时刻都不能忘掉自己的使命,不断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3学生应是能够独立思考、独立行为的人其学习目的或动机应该是健康的,应是出于自愿的对真知、真理的渴望;学生应掌握的是学习能力和生活能力,而不是成为知识记忆者;学生学习应该是快乐的、主动的,而不是痛苦的、被动的;学生应该有正确的成功观(个人的价值应体现于他为社会的贡献而不是他得到的多少)。这些都是爱因斯坦教育理念中对学生的培养目标。这种教育理念培养出的学生应是人格健全、个性和谐的人,是具有独立思考、判断的综合能力的人。

我们的学生却没有如此幸运。他们一出生就被置于传统的教育环境当中,从上学第一天起,就被缚在“考试”这辆战车上。为了成为将来能够被认可、被承认的“人才”,他们变成了考试的机器,无奈地强迫自己泯灭掉个性,学生大都变成一批批知识的拥有者,而不是利用者、开发者和创造者。我们好学生的标准是:能够准确无误地理解、接受甚或运用老师所传授的东西。我们的学生在统一的应试中,面对的只能是无可争议的教材、毋庸争辩的权威、无休无止的作业和确定的标准答案,学生只要完全掌握了教材、明白了出题的规律、考出了好的成绩,就会得到老师表扬和认可,学生失去了独立思考、质疑的权利,变成了恭顺的羔羊。他们的学习动机是非常功利和简单的,就是为了多考几分、考个好的学校、将来有一个好的工作。他们缺乏明确的、崇高的学习目的,其学习是被动的。学生往往有这样的想法,学习是为了父母和老师,只要把老师布置的作业做完,就可以自由了。这种强迫式的学习只能是压抑个性的,不利于学生人格的塑造。学生大多在学习中获得的是知识,而不是学习和生活的能力与方法。进入社会后,他们缺乏独立思考、学习、生活的能力,更缺乏创造性的发现能力。“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掌握方法和能力远比拥有单纯的知识更重要。

美国教育家杜威认为,“人类要做的事是改造哲学,改造道德,改造社会,而最重要的是改造教育”。陶行知先生认为“学生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无论是我们的教育、学校和教师归根结底都是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使学生精神上成人、人格上成人,因此,我们应当针对应试教育中所存在的偏狭,纠偏改错,真正地把教育目标转变为培养能够独立思考、有健全人格、心灵和谐的现代公民。目标可期,但任重道远。参考文献

[1]王兵译.爱因斯坦论教育.见《教书育人》,2004年4月

[2]高平叔.蔡元培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第10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