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1例报告及文献回顾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8-05-15
/ 2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1例报告及文献回顾

郑进鹏1兰晓煦2孙乾1

(1山西医科大学山西太原030001)

(2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山西太原030001)

【摘要】目的:探讨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的诊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17年8月收治的1例病理诊断为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此病的临床特征、诊断要点及治疗方法。结果:彩超示左肾不均质等回声包块,CT示左肾占位。行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病理诊断为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随访3个月,预后良好。结论: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临床罕见,儿童及青年人好发,肉眼血尿较普通肾癌常见。增强CT可呈“少进-慢出”式强化,病理免疫组化TFE3(+),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为诊断“金标准”。治疗首选根治性手术,成人预后较差。

【关键词】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肾癌

【中图分类号】R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8)05-0197-02

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renalcellcarcinomaassociatedwithXp11.2translocation/TFE3genefusion,TFE3RCC)是WHO(2004)新增的肾癌亚型分类,发病率低,易误诊。本文报告了2017年8月我院收治的Xp11.2易位性肾癌1例,并复习相关文献,旨在加深对此病的认识。

1.病例报告

患者,男,43岁。因“左侧腰痛2天”收入我院。查体左肾区叩击痛(+),既往无明显病史。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彩超检查示左肾中极可见一不均质等回声包块。CT平扫检查示左肾中极可见一团块混杂密度影,大小约11.6*9.3*10.0cm,伴点状钙化及液化坏死,增强CT实性成分动脉期中等强化,静脉期继续强化,延迟期缓慢衰减,考虑左肾占位(图1A、B)。行后腹腔镜肾癌根治术。病理检查:肉眼见肿瘤切面灰黄褐色,质韧,伴出血、坏死和囊性变。镜下可见肿瘤细胞界清,胞浆透明或嗜酸性或腺泡样,见巢状结构,核异性明显,可见核仁,局灶侵犯肾被膜,未累及肾盂和肾窦。免疫组化:CD34(+),CD10(部分+),Ki67(+热点区10%),EMA(-),CA-IX(灶+),P504s(-),CD117(-)CA-IX(灶+),TFE3(弥漫+)(图1C、D)。考虑为TFE3RCC。术后无其他辅助治疗,随访3个月,未见明显复发或进展。

图1A:CT平扫示左肾中极可见一团块混杂密度影;B:CT增强示动脉期实性成分中等强化;C:肿瘤细胞界清,胞浆透明或嗜酸性或腺泡样,见巢状结构(HE染色200×);D:肿瘤细胞TFE3弥漫阳性(免疫组化染色200×)。

2.讨论

TFE3RCC临床罕见,最大特征是染色体Xp11.2位点上TFE3基因断裂,并与相关基因形成新的融合基因。目前有5种易位:t(X1)(p11.2;q21)、t(X;1)(p11.2;p34)、t(X;17)(p11.2;q25)、inv(X)(p11;q12)及t(X;17)(p11.2;q23),相应的融合基因SPL-TFE3、PRCC-TFE3、PSF-TFE3、NoNo-TFE3及CLTC-TFE3。儿童及青少年好发,约占儿童肾癌的33.3%,占45岁以下肾癌的15%,占成人肾癌的1%,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男女比约1:4[1]。最新报道该肿瘤占成人肾癌1.6%~5%,可能是该亚型肾癌为2004年新分类出的,因条件限制或认识缺乏,未常规检测TFE3,导致被诊断的病例数偏少,发病率被低估,尤其是成年人。目前已明确的病因是儿童期接触化疗药物,Argani等报道TFE3RCC患者在儿童期有化疗史的占10%~15%,本病可能是化疗相关的继发性肿瘤。

2.1临床特征

TFE3RCC可出现肉眼血尿、腰痛、腹部包块,但典型的肾癌三联症及肾外症状少见,超过一半患者没有任何症状,肉眼血尿较普通肾癌常见。提示该肿瘤具有较高的集合系统侵袭性。也有患者以转移灶症状为首发表现,淋巴结、肝、肺、骨、脑、血管是主要的转移部位,罕见有胎盘,往往确诊时近半数已发生淋巴结转移。本例患者以腰痛就诊,尿常规镜检红细胞0个/u1,结合CT及病检,未侵犯集合系统。

2.2诊断

(1)影像学上,除了CT,彩超及MRI对TFE3RCC的诊断意义不大。该肿瘤CT平扫多为混杂密度,伴有钙化、出血、坏死和囊性变。钙化是该肿瘤一个重要特征。黄振等[2]对该肿瘤和透明细胞癌的CT表现进行了鉴别分析,平扫CT值高于肾透明细胞癌,增强后动脉期中等程度强化(CT均值为83.4HU),静脉期持续强化(CT均值为95.8HU),延迟期缓慢衰减(CT均值为80.4HU),呈现出“少进-慢出”式强化;反观肾透明细胞癌,动脉期快速强化(CT均值为133.4HU),静脉期快速衰减(CT均值为102.8HU),延迟期继续衰减(CT均值为87.4HU)呈现出“快进-快出”式强化。该肿瘤的动脉期强化幅度明显小于肾透明细胞癌。以上特点,归因于该肿瘤为乏血管肿瘤、多数起源于肾髓质、恶性程度高[8]。因此,肾占位患者,小于45岁CT表现具有以上特征,应考虑TFE3RCC可能。本例肿瘤,平扫CT见点状钙化,动脉期、静脉期及延迟期CT值分别约79.0HU、91.0HU、83.0HU,与文献基本相符。(2)病理学上,该肿瘤最典型的病理形态为透明细胞组成的乳头状结构伴钙化结节,少数还可见含嗜酸性颗粒胞浆的肿瘤细胞组成的巢状结构,但无特异性。Argani等发现TFE3蛋白作为免疫标记物诊断TFE3RCC的准确性(97.5%)和特异性(99.6%)都高。因此,免疫组化TFE3(+)成为该肿瘤的重要诊断依据。当然,更为准确诊断该肿瘤的方法应在基因水平进行细胞核型分析或者RT-PCR检测,但费时费力,临床难于开展。Kim等首次报道使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检测肿瘤组织TFE3基因的断裂从而诊断TFE3RCC,该方法快速、灵敏度高和特异性强,能在石蜡组织标本上进行检测,成为诊断该肿瘤的金标准。但由于该项检测费用昂贵,目前仅在少数医院开展。因此,TFE3免疫组化仍是诊断TFE3RCC的主要方法。本例患者免疫组化TFE3(弥漫+),遗憾的是未做FISH检测。

2.3治疗

免疫治疗和放化疗已被证实对TFE3RCC基本无效,治疗首选根治性手术[3]。若发生淋巴结及远处转移,可选靶向药物治疗。Malouf等采用VEGFR抑制剂舒尼替尼、索拉菲尼或mTOR抑制剂依维莫司靶向治疗21例伴远处转移的TFE3RCC,获得平均8.2个月的无进展生存期及33%的客观反应率。最近国外学者发现MET酪氨酸激酶可能是TFE3RCC治疗的潜在靶点。关于预后的争论仍然很多,主要是因为目前的研究大多是小规模和个案报道。普遍认为该肿瘤在儿童患者中呈惰性过程,即使发生区域淋巴结转移,预后依然很好,而在成年人患者中,表现侵袭性强,进展快,预后较差。Meyer等报道5例成年患者,均处于临床Ⅲ/Ⅳ期,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化疗、放疗、靶向治疗等治疗,平均存活18个月。笔者认为该肿瘤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众多,如种族、年龄、临床分期,甚至治疗方式。迫切需要建立大规模及系统性研究,制定指南性标准。本例患者处于临床II期,随访3个月,目前情况较好。但随访时间短,尚不能评估远期预后。

【参考文献】

[1]陈显成,甘卫东,郭宏骞.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一种需要更多认识的肾癌亚型[J].中华临床医师杂志,2014,8(21):3749-3752.

[2]黄振,荆涛,骆磊,等.Xp11.2易位/TFE3基因融合相关性肾癌与肾透明细胞癌差异性分析[J].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17,32(3):196-199.

[3]LjungbergB,BensalahK,CanfiedS,etal.EAUguidelinesonrenalcellcarcinoma:2014update[J].EurUrol,2015,67(5):913-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