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排螺旋CT对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16排螺旋CT对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阴祖航李冬梅孙楠楠

阴祖航李冬梅孙楠楠(大连市中医院放射科116013)

【摘要】目的探讨16排螺旋CT在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9例无功能行胰岛细胞瘤的CT表现。采用平扫和双期(动脉期和门静脉期)增强扫描,采用非离子型碘对比剂75ml,注射流率3.5ml/s,门静脉期延迟70s。结果9例肿瘤中位于胰头4例、胰体、尾5例,直径约2.4-10cm,平均为5.2cm,3例肿瘤为实体性,位于胰腺轮廓内,平扫呈稍低密度,动脉期明显强化,门静脉期中度强化;6例为囊性病灶,囊壁和囊壁结节呈等或稍低密度,有囊壁钙化者3例,动脉期囊壁及囊壁结节呈中度~明显强化,门静脉期轻度~中度强化。结论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CT平扫表现为界限清楚的肿瘤,增强扫描肿瘤均有程度不同的强化,从动脉期到门脉期呈持续性强化是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的特征表现。

【关键词】胰腺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16排螺旋CT

胰岛细胞瘤少见,临床发病率低于十万分之一,根据有无内分泌激素改变所引起的综合征,分为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non-functionalisletcelltumor,NFICT)和功能性胰岛细胞瘤,NFICT是胰腺一种少见肿瘤[1],占胰岛细胞瘤的10%-15%。早期或肿瘤较小时无任何临床症状,待肿瘤较大压迫周围邻近结构和脏器,甚至发生远处转移时才产生相应临床症状。发现时,肿瘤体积多较大[2],其治疗处理和预后与常见的胰腺癌明显不同。因此,术前明确诊断对手术切除可行性及预后有较大意义。笔者回顾性分析9例NFICT的螺旋CT表现及特征,以提高对其认识及术前CT的诊断水平。

1材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08年7月~2011年5月我院手术及病理证实的无功能胰岛细胞瘤患者9例,其中男3例,女6例,年龄22~68岁,平均42.7岁。患者因腹痛或无明显症状而于体检时偶然发现腹部包块就诊,实验室检查未发现患者激素水平异常。

1.2方法

采用LightSpeed16排CT进行扫描,病人常规禁食8h,扫描前30min和开始扫描前分别口服水500ml和300ml以充盈上消化道,常规上腹部扫描,发现肿瘤后,行胰腺双期增强扫描,用高压注射器以3.5ml/s的速度经肘静脉注入75ml优维显,注射对比剂后监测肝门层面主动脉CT值,设定触发阈值,行动脉期扫描,70s后开始门静脉期扫描,扫描层厚0.5mm,获得原始图像后行MPR冠状位重建。

2结果

2.1肿瘤部位、大小及形态

9例无功能性胰岛细胞瘤中,头部4例,体、尾5例。直径约2.3-10.1cm,平均为5.3cm。5例肿瘤呈类圆形,1例为不规则分叶形,3例为椭圆形。

2.2CT表现

平扫表现:3例肿瘤为实性,位于胰腺实质内,边界不清,肿瘤呈稍低或等密度影,未见钙化;位于胰头内者,肠系膜上动、静脉略受压,但无胰、胆管扩张改变;6例病灶为囊性,囊壁及壁结节呈稍低或等密度,其中2例囊壁及壁结节可见点片状及条状钙化,囊性部分呈水样密度,肿瘤边缘光滑清楚,周围脏器受压,脂肪间隙存在。增强扫描:根据肿瘤强化CT值增加程度分为轻度强化、中等强化和明显强化3类。病灶CT值增加<30Hu为轻度强化;30~60Hu为中度强化;>60Hu为明显强化。3例实性肿瘤动脉期明显强化,强化程度大于正常胰腺实质,门脉期呈中等强化。6例囊性肿瘤中,囊壁、壁结节在增强扫描动脉期呈明显~中等不均匀强化,门静脉期呈中度~轻度强化,动脉期到门静脉期其CT值递减20Hu左右,其中囊变区域未见明显强化。

3讨论

16排螺旋CT具有扫描时间短、空间分辨率及密度分辨率高、成像速度快、具有多种后处理技术且可多平面成像等优点,已成为胰腺疾病影像学检查最重要的手段[3]。胰腺是腹膜后位器官,位于腹膜后、肾旁前间隙,L1、2前方。胰头低尾高。CT连续轴位扫描时,自上而下依次显示胰尾、体、头。正常胰腺密度均匀,CT值平扫约35~45Hu。

NFICT有以下特点:①多发生在胰尾;②由于病变多位于胰尾,不易造成胰管及胆管的阻塞,且无分泌改变,就诊时虽肿块巨大,患者却无或仅有轻微临床症状(轻度上腹痛或背痛)直到肿瘤侵犯邻近脏器或产生压迫症状才被发现,病史较长,肿瘤体积常较大[4];③女性常见,发病年龄20-50岁,多为良性[5]。上腹部逐渐增大的无症状肿物对诊断有重要意义。腹部超声和CT是确诊NFICT的首选方法,诊断符合率可达67%[6]。

NFICT是一种富血供肿瘤,增强后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CT有以下特点:①发现时病灶多较大,部分病变可发生液化坏死及囊变,所以分为实性和囊性。实性病灶体积较小,囊性病灶直径多>10cm[7]。②平扫:实性病灶、囊壁及壁结节低或等于正常胰腺实质密度,边缘多清楚、光整,圆形或类圆形,无分叶改变。③增强:动脉期实性病灶明显强化,与腹主动脉接近,门脉期呈明显或中度强化,高于正常胰腺实质。囊壁及壁结节呈明显到中度强化,动脉期高于门脉期,坏死区域未见强化。④NFICT出化率较高,约20%,恶性NFICT钙化率更高。16排螺旋CT重建功能对于肿瘤定位有重要作用。定位复杂时结合MPR冠状位重建,并根据NFICT的强化特点,分析肿瘤与胰腺之间的关系。常发现肿瘤近胰腺侧与胰腺的交界面呈杯口样改变[2],则有助于肿瘤来源于胰腺的诊断。

NFICT需与以下肿瘤相鉴别:①胰腺癌:好发于胰头,易引起胰管及胆总管扩张,肿块多分叶、边界不清,常侵犯周围脂肪及大血管,少血供,增强后强化不明显,低于正常胰腺。②囊腺瘤:约占胰腺囊性肿瘤的80%,分为浆液性和粘液性[8]。浆液性中老年妇女多见,为良性病变,平扫肿块呈分叶状或圆形,边界清楚,多位于胰头,肿瘤中央可见形态不规则钙化或特征性日光放射状钙化。部分瘤体实性部分血供丰富,增强明显强化。粘液性平扫呈圆形或卵圆形,无分叶,边缘清楚,瘤体多为单囊、较大,少为几个大囊组成,囊分隔菲薄呈直线状,囊壁和囊内可见壳状或不规则钙化。增强后仅见囊壁和壁结节轻度强化[9、10]。③胰腺假囊肿:多有急性胰腺炎或外伤病史,囊内容物一般无强化,囊壁薄,无壁结节。④胰腺实质性乳头上皮瘤:好发于胰尾,增强早期肿块呈低密度。

总之,16排螺旋CT扫描不但提高了NFICT的检出率,而且对其诊断和可切除性评价方面具有重要价值,为临床治疗和术前定位提供了更多帮助。

参考文献

[1]GulloL,MiglioriM,FalconiM,etal.Nonfunctioningpancreaticendocrinetumors:amulticenterclinicalstudy.AmJGastroenterol,2003,98:2435-2439.

[2]曾蒙苏,严福华,周康荣,等.非功能性胰内分泌肿瘤的螺旋CT表现[J].中华放射学杂志,2003,37:528-531.

[3]李兆申,徐国铭.现代胰腺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44-154.

[4]周康荣.腹部CT[M].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1994.122-124.

[5]吕新生,韩明,钟守先.胰腺外科[M].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695-703.

[6]BartschDK,SchillingT,RamaswamyA,etal.Managementofnonfunctioningisletcellcarcinomas[J].WorldJSurg,2000,24(11):1418-1424.

[7]卢光明,陈君坤.CT诊断与鉴别诊断[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1999,356-367.

[8]龚静山,张帆,周康荣,等.胰腺囊性瘤变的CT诊断价值[J].临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23(1):62-65.

[9]范家栋,谢敬霞,林天增.胰腺囊腺瘤的CT诊断[J].中华放射学杂志,1995,29:51-53.

[10]MerkleEM,WeberCH,SiechM,etal.PapillaryCysticandSolidTumorofthePancreas(Review)[J].ZGastorenterol,1996,34(7):743-7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