称谓词“老师”“师傅”的演变及原因探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5-15
/ 2

称谓词“老师”“师傅”的演变及原因探究

刘涛凯丽比努·阿不都热合曼

西北民族大学

摘要:“老师”和“师傅”一词随着历史的发展,在意义和用法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到当今社会,这两个词的用法已经开始泛化。本文主要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称谓词“老师”“师傅”的演变,并从词语结构内部和社会两个方面来探讨其演变的原因。

关键词:“老师”;“师傅”;历史演变;原因

一、引言

“老师”和“师傅”一词最初都是对老师的通称。在新时期,两个称谓词都发生了泛化,所谓“泛化”,是由具体的、个别的扩大为一般的,比如“汉子”如今也用于称呼女性,就是词义的泛化。

语言学界对“老师”和“师傅”称谓的泛化现象研究开始于上世纪80年代。本文主要从称谓词“老师”和“师傅”的发展演变来探究其泛化的原因。

二、称谓词“老师”“师傅”的演变

称谓词“老师”和“师傅”由来已久,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两个词的意义范围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一)演变的源流

1.“老师”一词的演变

“老师”起初是指军队出征日久而疲惫。这与《现代汉语大辞典》中的“老师”一词没有任何联系。如《春秋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中出现的“老师”一词就是这个意思。唐宋时期,“老师”一词专指宗教的传教士。到了明朝,“老师”是指门生对座主的尊称语,后来慢慢演化为一般弟子对先生的尊称。明清时期,“老师”的适用范围进一步扩大,开始指称一般的教导者。

从“老师”词义的历史演变中可以总结出几个重要义项:(1)指学识渊博的长者;(2)指僧侣或传教士;(3)指传授知识和技能的人;(4)专指教师职业。这几个义项是对“老师”的传统理解和诠释。

2.“师傅”一词的演变

《说文解字》中,“师”是指“两千五百人为师,会意也”,本义是古代军队编制的一级。而“傅”是“形声字,从人,从尃,尃亦声”,“人”与“尃”联合起来表示“传授知识的人”。它的本义是“教师”,引申义为教授、教导、教育。

(二)“老师”“师傅”一词的社会泛化特征分析

在现代汉语中,“老师”与“教师”同义,都是指教育工作者。《现代汉语词典》(第四版),对“老师”的定义为“尊称传授文化、技术的人。”而第六版中为“对教师的尊称,泛指传授文化、技术的人或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所以称谓词“老师”所涵盖的范围扩大了,出现了泛化现象。

“师傅”一词的附加义发生了变化,表现在使范围,场合,色彩,社会功能等方面。例如:“师傅”一词可以指称司机,其范围和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有了随意的色彩,而其指称“老师”这一义项逐渐弱化,甚至消失。

而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老师”和“师傅”称谓词使用的泛化有交叉现象,甚至在有些场合,两个词出现了混用现象。如:在口语交际中,当不知道该怎样称呼对方时,或者为了表示亲切,就会称对方为“老师”或“师傅”。

称谓词“老师”“师傅”社会泛化特点具体表示如下:

三、演变的原因探究

我们主要从词汇内部和社会因素的影响两个方面来探究其演变的原因。

(一)词汇内部原因

1.词语自身的特征

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丰富和扩大其内部要素。“老师”和“师傅”在发展过程中,指称范围,语义特征,语体色彩等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拿“老师”称谓词来说,其本身具有内在的特征:一是“老师”一词具有为人师表的身份象征,或是具有学识和修养的人;二是在感情色彩上具有褒义色彩。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使用泛化现象越来越明显。

2.语用原则的制约和称呼语的缺失

人们在交际中,需要遵循礼貌原则。而且随着交际圈的扩大,很多场合缺少得体的称呼语。因此,为了更好的交际,以这两个词作为模糊的称呼,用来弥补汉语称呼语空缺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这两个词本身具有尊贵敬重的感情色彩,在交际中泛化使用,可以使拉近交际双方的距离。例如称出租车司机为“师傅”,不是直呼“司机”,可以拉近与他的距离,获得亲切感。

(二)社会因素的影响

1.社会的发展变化的需要

社会的发展,更新人们的思想观念,这表现在语言中,词语就会产生新意。在新的时代背景下,“老师”“师傅”被赋予新的内涵。随着社会的发展,各行各业都需要更多的优秀人才,老员工在教授新员工时,新员工为了表示尊敬,会称老员工为“老师”或“师傅”,这也起到了与“老师”的传道、授业和解惑的作用。这就是“老师”这个称谓词开始泛化的重要原因,在这些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2.大众心理因素的影响

语言是人类交际和思维的工具,在交际时选用词语受心理因素的影响。这样就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制约,盲目从众的心理就会影响人们交际选词。例如学校里的行政单位人员,学生称呼为“老师”既显示了对他们的尊重和礼貌,更拉近了交际双方之间的距离。当然行政人员之间也会互相称呼为“老师”,这也是对双方尊重的表现。另外,受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影响,中国人在交际时也有好面子的一面,所以大众更希望对方称自己为老师,显示了自己的德才兼备。传统文化的心理取向使大众心理普遍愿意接受“老师”作为称呼语。

3.老师职业的宽泛性

老师这个职业的宽泛性,也就是模糊性,也为它的演化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现在,教师职业的范围比以前更宽广了。医院里的医生;带研究生的专家;杂志编辑等,都可以称为“老师”。行业的发展势必需求更多的岗位人才,这些人将通过不同方式将自己的技传授给其他人。实际上都可归为从事教育的工作。老师工作的这种宽泛性为其泛化奠定了基础。

四、结语

总之,称谓词“老师”“师傅”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变化,其内涵和外延在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词汇系统的变化有时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这些都会导致一些称谓词的泛化使用。所以探究其演变发展的原因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其扩大范围、转变功能、感情色彩等都有很大的帮助。这也是本文的意义和目的所在。

参考文献:

[1]田正平,章小谦.“老师”称谓源流考[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3):61-67.

[2]何艳萍.浅论“老师”称谓的源流及泛化[J].才智,2011(28):186.

[3]丛馨润.探索称谓词“师傅”的意义演变[J].现代交际,2010(5):59.

[4]郭沫.称谓语“老师”泛化现象的语用学研究[J].科技信息,2013(6):219-220.

刘涛(1994.12.16--):女,23岁,汉族,籍贯河南,西北民族大学维吾尔语言文化学院2016级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社会语言学:

凯丽比努·阿不都热合曼(1975-),女,维吾尔族,新疆乌鲁木齐人,教授,主要从事语言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