霉菌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疗效分析

/ 1

霉菌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疗效分析

杨家富任海燕李丽黄成彬赵丽丹

杨家富任海燕李丽黄成彬赵丽丹(黑龙江省鸡西市人民医院158100)

【中图分类号】R765.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0259-01

霉菌性鼻窦炎通常是一种良性疾患,但是随着病程的延长,病变部位的不同,感染菌种的不同以及宿主机体免疫状态的改变,本病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发生从非侵袭性病变发展至迅速致命的侵袭性变化。现对2005~2009年52例霉菌性鼻窦炎患者行鼻内镜手术,手术效果满意。现将治疗体会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组患者52例,其中男16例,女36例,年龄28~56岁;病程6个月~3年,全部无手术史;单纯上颌窦病45例,累及筛窦7例;单侧发病50例,双侧发病2例;主要症状:头闷、头痛、鼻塞、脓涕、涕中带血、有时擤出褐色或灰白色团块状物。鼻镜检查:鼻腔黏膜及鼻甲充血重,中鼻甲、下鼻甲表面常有灰白色干酪样物附着,常伴发中鼻道息肉、中鼻甲息肉样变。全部患者均行鼻窦冠状位CT检查提示:患侧窦腔内均有高密度软组织块影或黏膜明显增厚,并含有密度不均匀的点状或斑片状及条素状钙化灶,部分患者有鼻中隔偏曲、中鼻甲肥大、泡状中甲、上颌窦内侧壁骨质破坏吸收。

1.2手术方法52例均采用单径路鼻内镜术治疗,除2例全麻外,其他均采用局部麻醉和表面麻醉,根据术前CT所见情况不同,在鼻内镜直视下,摘除鼻腔息肉,切除钩突,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并于下鼻道开窗,清除窦腔内干酪样霉菌团块及脓性分泌物。如累及后筛,开放后组筛窦;如累及蝶窦,经蝶窦自然孔开放蝶窦,清除窦腔内真菌样团块,保留上颌窦内的正常黏膜,术后检查无病灶残留。

1.3术后处理及随访术后2d撤鼻腔填塞后即开始行鼻窦冲洗,用布地奈德喷鼻剂喷鼻,定期行鼻内镜复查。术后每月2次在门诊进行鼻窦镜下术腔换药半年,换药过程中清除术腔出现的囊泡息肉,解除术腔粘连,部分患者因上颌窦自然口黏膜损伤过多出现窦口狭窄,重新扩大缩窄的上颌窦自然口。

2结果

全部病例术后6个月按海口标准进行疗效评价:治愈:症状消失,鼻内镜下创面愈合,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无脓性分泌物。所有病例均治愈。窦腔内无异常分泌物,窦口引流好,随访平均1年,无复发。

3讨论

霉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可长期存在于鼻腔和鼻窦的黏膜上,临床该病起病隐袭,病变不易发现,多单侧发病,低氧、低pH值血症、低免疫功能及高糖环境适合霉菌的生存,各种因素所致窦口阻塞,全身或局部抵抗力下降,长期使用抗生素,均易致病。在霉菌性鼻窦炎患者中,女性多发于男性,可能与女性的生活习惯、免疫功能、雌激素的水平有关系;上颌窦最好发,依次为筛窦、蝶窦及额窦;临床典型症状:鼻涕带血或伴单侧头面部疼痛或鼻腔有异味。典型的霉菌性鼻窦炎CT特征是单窦发病,病变窦内致密模糊,有散在钙化斑,窦壁受压呈膨胀性改变。其中钙化斑是霉菌感染的特性。鼻内镜检查,部份患者有息肉,中鼻道有干酪样物。CT检查是术前明确诊断、制定手术方案的重要依据。这对于术式的选择、手术的切除范围、及避免手术并发症的发生有指导意义。霉菌性鼻窦炎的治疗以手术首选,传统的术式只能清除上颌窦内的病变而不能真正解决其发病的根本原因,远期效果很难保证。鼻内镜手术可以有效清除鼻道窦口复合体的病变,扩大上颌窦窦口,并于下鼻道开窗,能彻底清理上颌窦内病变而保留鼻窦黏膜,并通过鼻中隔矫正术,中鼻甲部分切除术保证中鼻道及窦腔内的引流通畅,去除诱因,促进疾病的痊愈、鼻窦黏膜功能的恢复和避免疾病的复发。总之,鼻内窥镜手术治疗本病的优势是:①清除病变彻底,使病窦建立足够的通气及长期引流通道,从而彻底改变霉菌菌落赖以生存的微环境,降低复发率;②鼻窦功能保全好,患者所受痛苦轻,术后几乎没有后遗症状;③便于术后观察术腔情况,对于个别复发病例,还可再次于窥镜下清除病变而获同样效果。

参考文献

[1]韩德民,张罗,倪鑫.内镜鼻窦手术及其扩展应用.

[2]刘铭,刘华超,韩德民.鼻及鼻窦的霉菌性疾病.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0,7(4):252-2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