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史观,新设计,新课堂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03-13
/ 1

新史观,新设计,新课堂

贺宝红

◆贺宝红山东省牟平第一中学264100

历史教学中运用新史观、采用新角度才能构建具有生命力的新课堂。在讲授岳麓版必修二第6课《近代前夜的发展与迟滞》中,我运用全球化史观、近代化史观、文明史观这三种新理念和新视角,重新设计教材,打造出了生机盎然的新课堂。

情境导引:观世界,知趋势。

观看《大国崛起》片头曲,归纳近代前夜世界发展的两大趋势(全球化、近代化)。

角度一:全球化角度看中国

1.帝国荣光——农耕经济高度发展。先利用文字材料,从全球化的视角讲解农耕经济高度发展这一内容,再利用问题引领过渡到闭关锁国政策。问题引领:(1)在农耕经济高度发展的表现中,哪些方面体现出了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的影响?(2)面对全球化的浪潮,明清政府在对外政策上是如何抉择的?为什么如此选择?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

2.帝国自缚——闭关锁国政策。利用图文材料,引导学生学习闭关锁国政策的含义、背景及影响。

角度二:近代化角度看中国

1.帝国曙光——资本主义萌芽。先由学生自主探究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概况,教师设计表格进行资本主义萌芽与传统的手工作坊、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异同比较,加深对“萌芽”本质的认识。

2.帝国暗夜——资本主义萌芽的缓慢发展。通过图片展示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与同时期的中国资本主义萌芽相对照。通过对照,学生可以直观地认识到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的缓慢,由师生合作分析其发展缓慢的原因。

角度三:文明史观看中西——近代前夜的危机

教师设计16—18世纪中西对比表格,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中国与西方在政治、经济、文化、外交方面发展的不同走向。

全球史观的运用使学生能够立足于全球看中国,知晓近代前夜中国的荣辱;近代化史观的运用使学生置身近代化的潮流观中国,洞悉近代前夜中国的兴衰;文明史观的运用使学生基于文明演进的角度审视中国,破解近代前夜中国社会转型的步履维艰。新观念引领新角度、形成新设计,新设计拓宽视野、提升认识高度,开创了生机盎然的新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