弹性城市及其规划框架初探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弹性城市及其规划框架初探

陆新亚

苏州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生江苏省苏州市215000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自然灾难频繁发生,在面对灾难的时候,举国上下都显现出了对抗灾难的一致性。这样的灾难反馈机制是本文将要进行深入分析的弹性城市机制的核心所在。在本文中,笔者将通过对弹性城市极其规划框架的探索,详细说明城市规划建设时对抵御灾害的思考原则与规划的概念框架,以期为同行的工作人员提供相关借鉴。

关键词:弹性城市;规划框架

前言

我国作为世界上领域相对较大的国家之一,其自然灾害的发生频率相对于其他国家要相对的较高。回望我国悠久的历史我们可以发现,朝代的更替往往与自然灾害有这分不开的联系,作为建国不满百年的当朝而言,在城市的建设过程当中充分考虑城市对自然灾害、经济灾害的抵御能力,将是决定我国城市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弹性城市,这项城市灾害抵御制度的概念近年来在城市规划中被广泛流传,其阐述的城市抵御灾害的概念有着自身的合理性与广泛的适用性。下文中,笔者将从弹性城市的概念开始入手,详细分析弹性城市对灾害所提倡的抵御概念。

1弹性城市概述

近年来,“弹性”逐渐被应用到城市研究与规划中,出现了弹性城市(ResilientCity)的概念。艾伯蒂(Alberti)对弹性城市的定义是,城市一系列结构和过程变化重组之前,所能够吸收与化解变化的能力与程度;弹性联盟(ResilienceAlliance)则认为弹性城市是城市或城市系统能够消化并吸收外界干扰,并保持原有主要特征、结构和关键功能的能力。

布鲁诺(Bruneau)提出了“TOSE”框架进一步丰富了弹性城市的内涵,该框架由4个相互关联的要素组成,分别是技术弹性(Technical)、组织弹性(Organizational)、社会弹性(Social)和经济弹性(Economic)。其中,技术弹性(工程弹性)指城市基础设施对灾难的应对和恢复能力,如建筑物的庇护能力,交通、供水、供电和医疗卫生等基础设施和生命线的保障能力;组织弹性主要指当地政府机构的管治能力,特别是灾难发生时和发生后政府行使组织、管理、规划和行动的能力;社会弹性反映了不同社会群体对风险因素的响应能力和恢复力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缘于人口的属性特征差别,不同性别、年龄、种族、健康状况和社会经济地位的社会群体在面对风险与灾难的时候,会呈现出不同的桩体和应对能力,如低端高温气候对老年人群体的健康影响往往更大,而年轻人的弹性相对更强;经济弹性主要体现在就业水平,经济多样性记忆灾害发生时的经济系统运行能力,另外还包括城市的自给能力,如灾害发生时,食品、水和生活用品的自我供给能力。

2弹性城市规划的概念框架

弹性城市规划强调将弹性思维应用到城市规划过程中。首先,躺下城市认为城市社会-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是协同进化的关系,都可以用适应性循环来解释其变化过程,包括自然系统中突发的破坏和重组过程,记忆社会-经济系统中渐进式的缓慢变化过程。其次,弹性城市突出强调系统的适应能力,认为影响城市的外部干扰因素不可避免,重要的是干扰发生后所采取的行动,与传统规划所关注的减少干扰不同,弹性思维强调接受挑战,做好吸收变化的准备,并发展新的策略去适应系统变化。在此过程中,城市应不断提高学习能力、自组织能力和转化能力。再次弹性城市市还强调外部因素和干扰在塑造个体城市系统中的重要性,正是考虑到了外部复杂的和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影响,才有助于了解城市系统的脆弱程度及其是否有能力去适应。基于弹性城市概念与内涵特征,从弹性城市规划思维出发,提出了弹性城市规划的逻辑思路。根据这一逻辑思路,通过对国外弹性城市规划理论与实践的总结思考,初步从脆弱性分析与评价、面向不确定性的规划、城市管治3个维度构建了弹性城市规划的概念框架。

2.1脆弱性分析与评价

脆弱性是系统暴露于不利影响或遭受损害的程度,一般由暴露度、敏感性和适应能力三方面构成。其中,暴露度是指对扰动等不利影响的可能性;敏感性为系统遭受内外扰动的容易程度;适应能力是指系统处理和抵抗不利影响,并从不利影响中恢复的能力。关于脆弱性的研究目前已得到广泛开展,主要集中在确定脆弱性客体及其主要干扰因素、脆弱性分析与(半)定量评价、脆弱性影响因素和发生机理、降低脆弱性与提高系统应对能力的措施等。脆弱性分析与评价对于弹性城市规划至关重要。它的作用在于识别和测度城市面临的环境风险和各种不确定性因素的类型、强度、范围和空间分布,是弹性城市规划的重要依据,根据城市各系统的脆弱性特征和弹性阈值,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社会经济、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等方面的规划,以达到降低脆弱性,提高城市系统对外界干扰的适应能力和恢复能力的目标。

2.2面向不确定性的规划

脆弱性分析与评价提供了弹性城市规划的基础,为了进一步评估不确定性因素带来的风险,同时提高城市系统的响应与应对能力,还需要描绘出影响城市系统的不确定性情景,并在弹性规划过程中,通过情景分析实现对不确定性的规划响应。

面向不确定性的规划过程一般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1)问题领域的确定。主要是对未来不确定性发生领域的描述,如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社会危机等导致城市可能面临风险威胁的问题领域的判断;(2)不确定性排序。对各种不确定性发生几率、灾害影响程度进行优先排序,排名越高的影响越大,也是导致城市脆弱性的主要因素;(3)情景描述。选择情景逻辑主线,描绘未来各种不确定性因素影响下可能出现的情景,通过与专家学者的交流研讨和科学判断,做出方案预测;(4)情景评价与监控。选取量化指标,对每一种情景的影响进行评价与动态监控,特别是城市的弹性响应能力,重点评价每一种情景发生时城市的应对能力和恢复力,确定情景改变的指标阈值;(5)不确定性规划的编制与动态响应。基于上述分析与评价,制定应对多种情景的动态规划响应方案,同时,当情景发生改变时,不确定性也能适时调整策略以应对情景变化,进而提高城市弹性。

2.3城市管治

城市政府作为地方社会组织与管理的主体,在弹性城市规划中至关重要。当今大城市的复杂性和面临的挑战使其对合理的管治需求迫切,特别是面对各种不确定性和风险的突袭,需要城市管治不断进行调整与变化,以实现城市学习能力、适应能力和自组织能力的提高。事实上,城市管治已成为城市处理突发事件,应对灾害,引导城市社会、经济、生态向可持续与更富弹性方向发展的重要手段。一个更加弹性的城市通过管治可以在灾难事件发生后快速恢复基本服务和重新开始社会、制度和经济活动。弹性城市规划中的城市管治着重突出不同利益主体的整合、适应性管理和弹性资源的公平分配。

结语

本文中,笔者从对弹性城市的概念入手,通过从脆弱性分析与评价、面向不确定性的规划、城市管治3个维度对其框架进行详细的分析,认为弹性城市的规划框架是适应当下中国城市发展规划要求的。希望这篇文章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引发读者更多的思考。

参考文献

[1]DepartmentofEconomicandSocialAffairs.WorldUrbanizationProspects:The2011Revision[R].NewYork:UnitedNationsPublication,2012.

[2]BrechtH,DeichmannU,WangGH.AGlobalUrbanRiskIndex[R].PolicyResearchWorkingPaper.WashingtonDC:TheWorldBankPublication,2013.

[3]Merriam-Webster’s11thCollegiateDictionary[M].CopyrightbyMerriam-Webster,Incorporated,MA,USA,2003.

[4]蔡建明,郭华,汪德根.国外弹性城市研究述评[J].地理科学进展,2012,10:1245-1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