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遥散的临床运用体会

/ 2

逍遥散的临床运用体会

方亚祥

方亚祥(江苏省泰州市第四人民院中医科江苏泰州225300)

【中图分类号】R81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35-0045-03

【摘要】逍遥散是和解剂中调和肝脾之要方,主治肝郁血虚脾弱证。本文举例总结了近二十年来临床运用逍遥散在治疗郁证、更年期综合征、黄褐斑、慢性结肠炎四种疾病的治疗体会。

逍遥散是和解剂中调和肝脾之要方,临床中运用十分广泛,每每取得较好的效果。本文总结了近二十年的临床实践中,该方对部分病种治疗的体会。

1逍遥散方药解析

此方始载于宋代·陈师文《太平惠民合剂局方》,源自汉代张仲景的经方四逆散和当归芍药散。其组成为四逆散易枳实合当归芍药散去泽泻、川芎加生姜、薄荷组成,即柴胡、当归、白芍、白术、茯苓、甘草、薄荷、煨姜8味药组成。主治肝郁血虚,脾失健运而见两胁胀痛,头昏目弦,口燥咽干,神疲乏力,抑郁不乐,乳房胀痛,月经不调等。方中柴胡疏肝解郁,以顺肝性;当归、白芍养肝血,柔肝体,帮助柴胡恢复肝正常的顺达之性;白术、茯苓益气健脾,促进气血生化;甘草配合茯苓、白术以益气健脾,配白芍以缓急止痛;薄荷辛凉,助柴胡以疏肝气、解郁热;煨姜温运和中,且能辛散达邪,助柴胡、薄荷疏肝,助茯苓、白术以健脾胃。以上诸药相配,体现了肝脾同治,气血兼顾,重在治肝之法,使肝郁得解,血虚得养,脾虚得补,则诸症自愈。该方在立法上体现了“木郁则达之”、“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的原则。

当今社会,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由于长期的情绪紧张、忧思、恼怒,导致人体气机紊乱,脏腑气血阴阳失调,情志致病较为普遍。因此气机不畅是现代社会疾病的主要病因之一,临床中我们强调气机调畅。百病生于气,气贵顺,血贵行,气血调和,百病不生;气不顺则血不行,气血不和,百病丛生。正如《丹溪心法·六郁》言:“气血冲和,百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身之病,多生于郁”。五脏中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肝主疏泄的根本作用在于调畅气机,若肝失疏泄,则气机的疏通和畅达则会受阻,从而形成气机郁结的病理变化。另外在反复的持久性情志异常情况下,也可影响肝的疏泄功能,导致肝气郁结。不论气机怫郁,或情志致病,主要责之于肝,肝病又可延及他脏,易于伤脾、变生痰浊、郁火、血瘀、湿聚、食滞、心神失养等,临证中当从肝、脾、心论治,以逍遥散为基本方,配以相应的化痰、清火、活血、化湿、通滞、宁心等治法。临症加减,广泛应用于病机属于肝郁脾虚为主的各科疾病,每获良效。

2病案举例

2.1郁证

李某,女,60岁,农村妇女,1998年6月初诊。患者两胁胀痛,腹胀嗳气,不思饮食加重十余天,伴有悲忧善哭,疲乏无力,失眠多梦。舌淡苔白腻脉细弦而滑。追问病因,家庭不和数十年,常受家庭暴力,长年郁郁寡欢,半月前被驱出家门,寄居女婿家而发本病。证属肝郁脾虚,痰湿内阻,心神失养。治以疏肝健脾,化痰去湿,宁心安神。方用逍遥散加减。酒制柴胡8g,佛手10克,陈皮9克,全当归10g,大白芍10g,炒白术10g,茯苓10g,茯神10g,薏苡仁10克,酸枣仁10克,小麦12克,大枣10g,炙甘草5g。服五剂后胁痛消失,其余诸症大减。继服10剂后诸症基本消失。因其家庭原因每年都发类似症状,均以逍遥为主方10余剂药即能取效。

按郁证的病因是情志内伤,病理变化和心、肝、脾关系密切。气郁常是诸郁的先导,气郁日久,影响及血,则血行不畅,而致血郁;气郁化火,又可形成火郁;气滞不行,津液凝聚成痰,可致痰郁;脾运不健,或水湿停聚而成湿郁;或食积不消而成食郁。至于悲哀伤心,则可出现悲伤欲哭等心神不宁之症。六郁一般多属实证,若病久伤及心、肝、脾三脏气血,则多属虚证。临床验证强调以疏肝为主,随各种兼夹症变化加以变通。

2.2更年期综合征

林某,女,48岁,于2009年4月初诊。患者停经1年余,伴情绪不稳,急躁易怒,口干而苦,腰酸耳鸣,头痛目赤,胸闷胁胀,胃纳欠香,失眠多梦,阵阵烘热,汗出,,舌红少苔,脉弦细数。证属肝郁气滞,肝肾阴虚。治拟疏肝滋阴。方用逍遥散合地黄汤加减。药用:蜜制柴胡8g,全当归10g,大白芍10g,白术10g,茯苓10g,茯神10g,生地10克,怀山药10克,山萸肉10克,丹皮10克,山栀10克,浮小麦15克,糯稻根15克,大枣10g,远志10克,夜交藤10克,炙甘草5g,上药6剂诸症减轻,睡眠大为好转。减山栀、远志、夜交藤,再6剂,烘热出汗消失。继服12剂,诸恙悉平。

按更年期综合症在中医学亦有称“经断前后诸证”。多因妇女将届经断之年,先天肾气渐衰,任脉虚,太冲脉衰,天癸将竭,导致机体阴阳失稀,或肾阴不足,阳失潜藏;或肾阳虚衰,经脉失于温养而出现一系列脏腑功能紊乱的症候。一般认为乃肾气虚衰引起诸脏乃至全身机能减退,强调从肾论治。但因“经断前后诸证”困扰,长期力不从心,情绪低下,肝郁气滞,甚至郁而化火的患者占有很大比重。辨证当从本虚标实证,本虚为肾气衰退,标实为木郁化火,治当急则治标,后予扶正法。初诊以丹栀逍遥散疏肝泻火,生地、丹皮兹阴潜阳,助以甘麦大枣汤养心安神,浮小麦、糯稻根清热敛汗。值得一提的浮小麦、糯稻根对本病的烘热出汗疗效非常显著;逍遥散合地黄汤加远志、夜交藤则安神效果理想。

2.3黄褐斑

陈某,女,38岁,于2008年7月初诊。患者颜面黄褐斑半年,月经失调,色黯夹血块量少,腹胀纳呆,喜叹息肢冷,舌有齿印,苔薄白,脉弦细。中医证属肝郁脾肾虚兼有血瘀。治疗方法:疏肝理气,调养冲任,健脾养血。方药组成:柴胡10g,当归10g,白芍10g,白术10g,木香6g,砂仁6g,党参10g,茯苓12g,山药12g,薄荷(后下)7g,川芎5g,郁金10g,三七10g,熟地15g,仙茅10g,仙灵脾10g,生姜3片,甘草3g。上药7剂后面部色素斑颜色变浅,月经量增加,色红,无腹胀。后续服中药调理6个月经周期,面部色素斑消退,月经按期来潮量正常。

按黄褐斑,中医属“黧黑斑、面尘”范畴。该病的发生原因较多,我们在临床实践中体会到,黄褐斑患者多数已婚,有情志不畅和月经不调史,妊娠期高发,因此,治疗以疏肝解郁益肾调理冲任为核心,兼顾活血、祛浊等随证治疗,此患者属肝郁气结,脾肾两虚,气血运行不畅,致颜面部气血失和,而为本病。治疗予逍遥散疏肝解郁,健脾助运,熟地、山药、仙茅、仙灵脾补肾健脾,并加入川芎、郁金、三七活血化瘀。现代研究发现当归、郁金、三七等药物具有抑制黑色素形成、增加血液循环、促进新陈代谢,对恢复皮肤光亮洁白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此外,在用药的时间上,我们主张月经将至时用药方法,不仅有利于调补冲任,同时避免了长时间吃中药引起的胃肠道的不适。

2.4慢性结肠炎

夏某,男,60岁。于2009年6月初诊。患者腹泻反复发展3个月,腹中疼痛,肠鸣腹泻,痛则欲解,便后痛减,有里急后重感,偶有脓血,每因情志因素而发,肠镜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予口服聚克(复合乳酸菌胶囊)、地塞米松灌肠,好转不明显,转我科就诊。察之舌红,苔薄腻微黄,脉弦。证属肝郁伴湿热蕴脾。治当疏肝清热除湿,方选:逍遥散加味。药用:柴胡10g,茯苓10g,白术10g,当归12g,白芍12g,丹皮10g,山栀10g,败酱草10g,红藤10g,川连5g,广陈皮9g,防风10g,炙甘草3g,每日1剂,水煎服。上药连服7剂。腹泻、里急后重症状改善,大便每日1-2次,纳差加入党参、山药各15g,继服1个月,患者大便如常。按此疾属中医“泄泻”范畴。本案乃为肝郁乘脾,湿困脾土之泄泻。

按此疾属中医“泄泻”范畴。本案乃为肝郁乘脾,湿困脾土郁而化热,热伤血络之泄泻。《景岳全书·泄泻》云:“凡遇怒气便作泄泻者,必先以怒时挟食,致伤脾胃,故但有所犯,即随遇而发,此肝脾两脏之病。盖肝木克土,脾气受伤使然”。方以逍遥散抑木扶土,加广陈皮、防风与逍遥散中白芍、白术有痛泻要方之意,即白术燥湿健脾,白芍养血泻肝,陈皮理气醒脾,防风散肝舒脾。四药相配,可以补脾土而泻肝木,调气机以止痛泻。后考虑患者脾气不足,加用党参、炒山药以益气健脾助运。诸药合配,肝郁得解,脾气得健,湿热得清,腹泻得以痊愈。

以上四种疾病只是逍遥散临证运用的疗效显著的部分疾病,该方也常用于慢性肝炎、肝硬化、胆石症、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胃肠神经官能症、乳腺小叶增生、经期紧张症、痛经、盆腔炎、子宫肌瘤等。其运用范围很广,本人在临床中只要以肝郁脾虚为主之证,用之往往见效。值得一提的是郁证中逍遥散加宁心安神之品,往往宁心安神非常疗效显著;更年期综合证中潮热自汗,逍遥散加浮小麦、糯稻根敛汉作用往往三剂之内即获明显效果;逍遥散配川芎、郁金、三七对黄褐斑的治疗也是百试不爽;在慢性结肠炎的治疗中逍遥合痛泻要方也是疗效确切的组合。另外本方中的柴胡剂量宜在6-10克之间,太大则以清热、清胆、截疟功效为主;太小则以升阳举陷的功效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