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胃管置入法在昏迷气管切开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1

改良胃管置入法在昏迷气管切开患者临床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单娟

(扬州市中医院江苏扬州225000)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胃管置入法在昏迷气管切开患者护理中的临床应用。方法:以本院2015年2月到2016年2月收治的22例昏迷气管切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11例,对照组给予改良胃管置入法,观察组患者给予传统胃插管术。结果:观察组成功率为90.91%,对照组成功率为36.36%,观察组患者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果:对昏迷气管切开患者实施改良胃管置入法有良好效果,对提高患者的身体质量、促进患者康复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改良胃管置入法;昏迷气管切开患者;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6)34-0228-02

昏迷患者因其长期处于意识不清、肢体功能不强的状态之中,难以实现对食物的主动咀嚼,且呼吸的自主性较弱,因此临床上往往采用气管切开、胃管置入的方式为其提供药物或营养性食物[1]。气管切开对提高患者呼吸的顺畅度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呼吸辅助措施,但是由于其中存在部分因素影响胃管放置的可行性[2]。对此,本院对昏迷气管切开患者给予改良胃管置入法的临床护理方式,取得良好效果,现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本院2015年2月到2016年2月收治的22例昏迷气管切开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患者11例,年龄范围为25到80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9.23±3.44)岁,男性12例,女性10例,所有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均无明显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给予改良胃管置入法,观察组患者给予传统胃插管术。所有患者采取平卧姿势,护理人员要让患者的头部、脖颈、肢体处于同一水平状态之中,首先,进行常规清理护理,保持患者口腔和鼻腔的干净畅通,必要时采用吸痰器进行辅助性清理;其次,从患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合适的胃管长度及相应的胃管型号,材质以硅胶类为主;最后,插置胃管,利用液体石蜡浸润患者的胃管外壁,避免因胃管的放置挫伤患者胃壁细胞,后端放置于护理人员左手中,右手利用镊子夹住胃管前端,顺患者一侧鼻孔的位置,将胃管放置于患者的呼吸道之中,利用注射器抽吸胃液,如有液体出现,则表示置入成功。

1.3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运用SPSS软件将所有得出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将所有结果进行归纳,采用卡方t检验的方式,得出具体数值,用P表示,若P<0.05,就表示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采用不同方式后病例成功率比较如表1所示,观察组一次成功8例(72.73%),二次成功2例(18.18%),成功率为90.91%,对照组以此成功1例(9.09%),二次成功3例(27.27%),成功率为36.36%,观察组患者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气管切开术是针对呼吸不畅患者的有效治疗方式,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且安全性、实效性较高,通过胃管置入的方式,能够为患者提供自身需要的营养物质、为患者药物的摄取提供重要的辅助性通道,是临床护理中常见的一种方法。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进步,改良胃管置入法能够有效的提高患者的呼吸顺畅度,对患者的咽喉粘膜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是护理事业的创新之举。传统胃插管术,以后仰位为主,医护人员需要针对患者咽喉部的结构、弧度进行相应的插置,但是这种情况下,极易造成患者咽喉粘膜的损伤,甚至严重时会造成胃管误入气管的现象,对患者的呼吸通道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3]。对此,本院在传统胃插管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良与创新,患者在进行改良胃管置入时,以平卧位为主,借助镊子、吸痰器等护理设备将胃管进行准确置入,并且仅需一个护理人员即可完成护理过程,在节约护理成本的同时,提高了患者的身体质量,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具有较高的成功率。

综上所述,对昏迷气管切开患者实施改良胃管置入法有良好效果,对提高患者的身体质量、促进患者康复进程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此,值得临场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孙培芙.窒息昏迷气管切开术患者胃管置入法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5,22:279.

[2]黄冬萍.改良胃管置入法在昏迷气管切开病人中的应用[J].齐鲁医学杂志,2015,04:351.

[3]张平.重症脑损伤患者气管切开后胃管置入法的比较及护理[J].中国实用医药,2016,11:215-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