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优生掌声背后问题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7-17
/ 1

学优生掌声背后问题多

桂丹

桂丹吉林省通化市第十三中学134001

我们总在高谈阔论如何转化后进生,却忽视了学优生也需要我们的“关爱”。学优生是我们这些老师们眼中的好学生,从来也没觉得对他们宠爱有什么不妥。每每谈起自己班级里的那几个“心肝宝贝”,我们都会精神一振、倍感骄傲,因此我们常常对他们关心多、赞扬多,对于出现的一些小的毛病相信他们会自我意识到并改正的。然而时间一长,面对赞扬,有些“优生”的控制力下降,慢慢陷入“唯我”的“过誉”状态中,一些心理问题会由此而生。

其实学优生厌学、逃学甚至轻生等等事例也常见报端,面对这些触目惊心的案例,我们不仅要问:“这些学优生究竟怎么了?这些老师、家长眼中的好学生、乖孩子为什么竟然成了问题学生?”

分析各种原因,这种现象不单单是“偶然”,相比较而言,任何一位老师都更宠爱“好学生”,他们乖巧、听话、成绩好、有上进心、不惹是生非、工作能力强,常常能为班级、老师赢得各种荣誉。但正是这些惹眼的光环掩盖了某些“好学生”人格方面的缺陷和问题,从而导致了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的发生;也正是因为“好学生”身上的“乖”使教师们忽视了对他们经常性的正确引导和监督,使他们缺少了老师的“关爱”。因此,重视对学优生心理健康的探索,成为我们每位老师需要探讨的话题。

一、目前学优生常见不良心理表现

1.思想多虑,心理偏激。

大多数的学优生严格要求自己、追求较高的目标,同时他们还背负着家庭、老师甚至是亲朋好友的殷切期望。当他们背起这些沉重的包袱时,对自己的能力就会产生怀疑,从而导致焦虑。

从心理学角度看,短时的焦虑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但若这种情况长时间地持续下去,便会影响正常的思维和休息,甚至会对其产生更为严重的负面作用。

2.怨天尤人,妒忌心重。

一般班主任都愿意让学优生担任班级干部,他们经常地从事班级活动,有些学生不时表露出一种高高在上的优越感,这是“好学生”中存在的最普遍的问题。由于这些学生长期处于掌声和赞扬声中,一旦出现挫折,便怀疑自己、埋怨别人。他们面对坎坷时表现得十分脆弱,老师的一句话、父母的一个眼神就可能是一次毁灭性的打击。当身边的同学超越自己时,也最容易产生不良妒忌心理。这时若得不到及时矫正、作适当的心理调整,他们就不能正确处理同学之间的关系、保持良性的竞争心态,并会对其良好品格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

3.冷漠自私,无视集体。

部分学优生只关心自己,只看重自己的学习进步,过分地强调以我为中心,对学校班级组织的集体活动漠不关心或借故推脱;日常生活中表现为人人只能为我服务,而对其他同学提出的学习上的帮助却不予理睬或敷衍了事。

总之,学优生脑袋聪明,学习成绩优异,受到教师、家长的特别“关爱”,我们过度相信学习好样样都会好,却忽略了他们优良的心理品质的形成。因此,对“学优生”就更应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二、学优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策略

1.正确引导,认识自我。

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取得家长的配合,了解学优生在家中的表现。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认识自己,了解自身的不足,使其对自我有一个正确的、客观的认识,能够清醒地对待外部的赞誉和肯定。在认识自我的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让学生自我分析,千万不能把教师、家长的判断和认识强加于孩子身上。要合理控制和调节学生的心理需求,给学生确立恰当的奋斗目标。

老师在教育过程中要经常和学优生谈话、沟通,有意识地向学生传达一些观点,如服务、平等、奉献、助人等;有意识地引导学优生的人际交往,经常了解他们与其他同学的关系,善于洞察他们在同龄人际关系中的心理状态和表现出的品质。

2.学会赏识,与人合作。

我曾经尝试着利用班会课以“我喜欢这样的同学”为主题开展活动,要求学生讨论交流“具备哪些条件的学生最受欢迎”,然后整理成条文督促大家的言行。就这样,由小事情引出大道理,把心育渗透于每个学生的心间,使学生理解了同学之间人人平等,学会作为一个普通人在集体生活中生存。我也经常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设定小组合作的环节,创造多种教育机会,让学优生与组员一起为共同的目标奋斗,让他们在与组员的不断交流与合作中、不断的相互帮助和支持中,感受同学之间的友谊、真情和他人的优点,认识到每个人是大家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从而愿意与其他同学和谐共处。

3.沟通交流,客观评价。

要教会学生正确评价自己,不能滋生“我是优生”的心态,帮助学生在教师和同学之间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

作为教师要对学优生在班级工作及社会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成熟和才能持谨慎态度,给予客观的评价,小心地对待学生面临的各种出头露面的机会,注意在其才能背后隐藏着的心理和品格。客观而恰切的评价,可以增强孩子的自信,鼓励孩子做得更好。

学优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作为教师,在进行文化知识传授的同时,也要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要注意细心观察,深入了解他们,结合其个性特征,以科学而合理的方式有针对性地进行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精雕细琢方成器”,一个人只有具备健康的人格,才能快乐而充实地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