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03-13
/ 2

新时期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研究

李兴菊

□李兴菊

〔摘要〕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所有科任教师的教学任务之一,根据学生心理特征,注意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是让学生主动参与。细节决定成败。应当把工作做细、做实。

〔关键词〕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儿童参与

1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培养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是思品课教学的任务之一,在教学中必须抓好三个落实:首先,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要抓落实。凡教有关培养学生道德行为习惯的课文,教师都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开始阶段,就注意安排调动学生主动性的环节。如开展先导性的课前活动或预见性的阅读和议论,促使学生接受课堂教育与训练都能出自内心需要,表现出“我要学”的心态。具体做法有:①要先让学生对名人事迹有所接触和了解,引起议论和赞扬,初步产生敬慕之情。这样,学生就能从中感受到学习名人事迹的意义,从而激发学习的主动精神。②要有意识的提示学生寻找自己或有礼貌的孩子。做父母的都特别希望老师关照自己的孩子,喜欢自己的孩子。但是,什么样的孩子老师容易喜欢,在班里容易受欢迎?我给大家讲一个故事,可以看到立规矩对习惯养成的作用。

我的同事陈老师的儿子刘帅就是一个非常有礼貌的孩子。无论在小学还是在中学,都是一个受欢迎的孩子。他善解人意,待人彬彬有礼,给他家打过电话的很多人都会惊叹:哎呀,你的儿子太可爱了,我什么时候一定要见见他,因为从电话中都仿佛看到这个孩子的微笑。刘帅接电话,一拿电话就说:“您好,请问您找谁,这是陈老师。”如果他妈妈不在家,他会说:“我妈妈现在不在家,您有什么事情需要我转告她吗,需要让她给您回电话吗?”对方不挂电话,他肯定不会放下电话,都是先让客人挂电话之后,自己才放下电话。礼貌非常的周全。刘帅为什么那么有礼貌呢?那就是习惯养成。妈妈跟他说:“凡是给咱们家来电话的人都是我们的朋友、客人,对客人一定要热情,要抱着愉快的心情接电话,该做什么记下来,而且要等客人挂了电话我们再挂电话。”刘帅当然也有忘记的时候,妈妈发现了,就及时提醒他:“想一想,应该怎么办。”提醒多次之后,刘帅就非常习惯了。这就是礼仪习惯的养成。

2培养学生学习习惯“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深思其中所强调的细节决定成败的道理,对整个社会运行包括对教育领域的“教书”“育人”,都具有十分重要的启发和借鉴意义。

教育工作与产品制造截然不同,产品坏了可以报废,而对人的教育和培养如果失败了,毁掉的将是一个人的一生。所以,教育无小事。任何一名有责任感的教育工作者,都应该做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把“教书”和“育人”工作的每一个细节做精做细,落到实处。那么,怎样才能培养良好的习惯?我在这里特别提醒大家,要尊重儿童的权利让孩子充分地参与。

多年的研究使我有一个感受:在儿童的习惯养成过程当中,有一个危险存在,那就是习惯养成的过程变成了奴役儿童的过程。

大家千万千万注意这一条。什么意思呢?就是大人在研究习惯,大人在定规范,强迫孩子去做、去执行,这很可怕。因为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儿童是主人,我们要发挥他们的主人作用。习惯养成的最高机制,是形成学生的自身需要,而不是外在的强制。这一点特别重要。养成一个好习惯,应该是要让孩子们觉得:这是我盼望的,我特别希望有这个好习惯,这对我的帮助很大,对我的发展很有用,好习惯多了,我才是一个好学生,我才可以多交朋友。我才是积极的,而不是强迫。中国教育的一大失败可以说是把太多的教育变成一种从上对下的要求,而没有一个从下激发出来的主动要求的需求。现在全世界都在研究儿童,一个共同的主题是:儿童参与。

习惯养成一个比较好的、比较高的境界是健康的人格化。什么叫人格化?发自真心的,诚心诚意的。人格是心理和行为特征的总和。人格化不是一个简单技能化。当然技能化也很重要,有智慧型的,有技能型的,就像骑自行车和游泳一样,都是动作性、技能性的习惯,很难忘的。但是,要注意一个误区,在习惯养成的行为训练当中,不能单纯的技能化。比方说:在一家外资企业要求员工见了客人有微笑,微笑的标准是,露出八颗牙齿,这个时候的微笑是灿烂的。但是我们有点生活经验的都会发现,露出八颗牙齿的微笑未必发自真心,它是职业化的微笑,是无奈的,是假笑。

从教学方面来看,教师应把教学过程中的小事做细、作全面,真正做到严谨细致。在备课中注意细节,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师生互动时间、问题设计、板书设计都要面面俱到,不能忽略任何一个环节。否则,可能导致一堂课的失败。上课过程要注意细节,学生的一举一动、课堂反馈都要仔细观察,适时调整课堂过程,取得最好的课堂效果。布置和批改作业要注意细节,不能一味地贪多。

要精批细改,针对不同的学生层次,精讲多练。作业反映出的学生学习情况,要引起足够重视,并制定对策,及时解决。

从育人方面来看,教师应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向学生展现自己高尚优雅的风度和修养,对学生施以正面影响。我们常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言传不如身教”。央视播出的一则公益广告表明:小男孩看到忙碌了一天的妈妈还给姥姥打洗脚水,自己也摇摇晃晃地给妈妈打来洗脚水。许多问题不用说教。“亲其师”则“信其道”,教师如果“不拘小节”,不能成为学生的行为楷模,那么,他的形象就难以在同学心目中树立起来,学生带着诸多心理困惑,良好的学习和生活习惯则不易养成。在言传身教的同时,还要注意学生心理状态的细节。学生的一言一行,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动作和眼神,都是复杂内心活动的外在反映。教师如果能因势利导,善于把握时机进行最佳教育,这样你可能及时制止一场纠纷,会避免一次可能的伤害事故,会阻止一次因年幼无知而误入歧途的人生悲剧。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什么是教育?简单的说就是养成习惯。”而习惯则是日积月累的细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高尚的道德情操,应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在一举一动,一言一行中逐渐养成。而良好地习惯一旦养成,将会成为他们一生受用的宝贵财富。

作者单位:甘肃省白银市白银区十一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