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心脏肿瘤的超声心动图诊断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1-11
/ 2

探讨心脏肿瘤的超声心动图诊断分析

于薇薇

绥化市第一医院152000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超声心动图特征与诊断心脏肿瘤的临床价值。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我院14例原发性心脏肿瘤与继发性心脏肿瘤患者,将其超声心动图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其声像图特点和规律。结果原发性心脏肿瘤术前超声心动图对8例黏液瘤做出正确诊断;2例右室黏液瘤及良性非黏液性肿瘤、恶性肿瘤均提示相应部位占位性病变;继发性心脏肿瘤的超声特点为肿块回声不均匀、活动性极差、形态不规整、边缘较粗糙、多伴有心包腔积液。肺癌多侵犯左心系统。结论超声心动图对原发性及继发性心脏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具有较大的价值。

关键词:超声心动图;心脏肿瘤;原发性;继发性

Objectivetostudytheclinicalvalueofechocardiographyinthediagnosisofcardiactumors.Methodstheobjectofthisstudywastoselect14casesofprimarycardiactumorsandsecondarycardiactumorsinourhospital.Theresultsofprimarycardiactumorspreoperativeechocardiographicdiagnosisof8casesofmucinoustumor;2casesofmalignanttumorofrightventricularmyxomaandbenignnonmyxomas,showedthecorrespondingpartsoflesions;ultrasoundfeaturesofsecondaryhearttumorswereinhomogeneousecho,activityrange,irregularshapeandtheedgeiscoarse,accompaniedwithpericardialeffusion.Lungcancermorethantheleftheartsystem.Conclusionechocardiographyisofgreatvalueinthediagnosisanddifferentialdiagnosisofprimaryandsecondarycardiactumors.

Keywords:echocardiography,cardiacneoplasms,primarysecondary

心脏肿瘤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由于影像学检查,尤其是超声心动图的广泛应用,使继发性心脏肿瘤的生前和术前的诊断率明显增加。现将本院6例经超声心动图诊断并经手术或穿刺细胞学检查确诊为继发性心脏肿瘤的声像图。10例原发性心脏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将超声检查结果与手术病理结果对照,探讨超声心动图诊断原发性心脏肿瘤的临床价值。从而进一步的研究原发性和继发性心脏肿瘤的超声诊断价值与分析。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我院2000年12月至2005年12月的住院患者中原发性心脏肿瘤10例,继发性心脏肿瘤4例。并经手术或穿刺细胞学检查证实。继发性年龄24~47岁,平均年龄38.1岁。原发性年龄16~67岁,平均(45.5±17.2)岁。使用TK16TH280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2.5~3.5MHz。

1.2方法

1.2.1继发性心脏肿瘤心脏继发肿瘤共4例,其中来源于肺癌2例,肾癌1例,肝癌1例。具体超声心动图表现如下:

例:女,42岁,超声心动图多切面在右心房及右心室内出现实质性团块,呈椭圆形,表面不光滑,基底部较宽且与室间隔和房间隔下部相连,无活动性。由于肿瘤占据大部分右心房及右心室腔,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olorDopplerFlowImaging,简称CDFI)显示血流绕行;肿瘤内部回声不均匀,肿瘤大小在四腔切面上为71.6*40.5mm,体积82.5cm3。行腹部彩超检查发现右肾占位,经手术后病理证实为透明细胞癌。

1.2.2原发性心脏肿瘤有心慌、气短症状者7例,有脑、四肢动脉栓塞史1例,有晕厥史1例,有心脏压塞1例。此外,本组中有3例无临床症状,是在常规体检中由超声心动图发现。方法:采用TK16TH280型超声心动仪,探头频率2.5-5.0MHz,患者取左侧卧位,探查常规各切面及据肿瘤不同部位取非标准切面,观察肿瘤的位置、大小、形态、数量、内部回声、有无瘤蒂、附着部位、活动度、与心肌的分界及肿瘤所引起的血流动力学变化。

2结果

本组14例患者,均经手术、病理证实,其中良性13例(黏液瘤11例,纤维瘤1例,横纹肌瘤1例);恶性2例(横纹肌肉瘤2例,纤维肉瘤1例,恶性间皮瘤1例)。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对8例黏液瘤做出正确诊断;1例右室黏液瘤及良性非黏液性肿瘤、恶性肿瘤均提示相应部位占位性病变。

10例黏液瘤大小为1.5cm×1.7cm至7.3cm×9.7cm。其中左房黏液瘤8例,6例有蒂附着于房间隔,1例有蒂附着于左房后壁,1例有蒂附着于左房顶部;右房黏液瘤1例,有蒂附着于房间隔;右室黏液瘤1例,基底较宽,无明显的蒂。1例良性非黏液性肿瘤,肿瘤大小4.3cm×5.7cm至5.2cm×7.2cm,1例纤维瘤分别来自右房、右室,1例横纹肌瘤来自左室。2例恶性肿瘤,肿瘤大小2.2cm×4.2cm至3.6cm×6.5cm,左房1例、右房1例,同时累及右房右室1例。

3讨论

心脏原发性肿瘤的超声心动图特征的黏液瘤:大多位于左房,少数位于右房室,为团块状回声,呈分叶状或不规则状;多有蒂,附着于房间隔,在心腔内活动幅度较大,亦有少数附着面广,活动度小;瘤体随心脏舒缩运动发生位置和形态改变,舒张期突入房室瓣口至心室侧,收缩期回纳入房腔,彩色多普勒显示突入房室瓣口肿瘤周边的高速血流,为瘤体堵塞瓣口致有效瓣口面积减小,这也是临床易误诊为风湿性心脏病的原因之一;多数房室瓣并无病变,少数瓣膜为肿瘤反复撞击损伤,可致瓣膜关闭不全。

原发性心脏恶性肿瘤最多见为肉瘤类,包括血管性肉瘤、横纹肌肉瘤、纤维肉瘤、平滑肌肉瘤等。其他恶性肿瘤还有恶性间皮瘤、淋巴瘤等。本组横纹肌肉瘤2例,纤维肉瘤1例,恶性间皮瘤1例,其中3例手术切除,均于术后复发,另外1例因同时累及右房、右室,未能切除,仅做病理,术后一周死亡。通过本组病例分析,总结恶性肿瘤与良性肿瘤(主要为黏液瘤)的鉴别要点:①恶性肿瘤附着面广,活动度差,而黏液瘤多有蒂,活动度较大。②恶性肿瘤形态不规则,无完整包膜,黏液瘤形态可不规则但包膜完整。③恶性肿瘤呈浸润性生长,与心肌分界不清,可侵及邻近组织,右心房肿瘤可累及腔静脉,左心房肿瘤可侵犯肺静脉。而黏液瘤与心肌分界清晰。④恶性肿瘤可侵及心包致心包积液,而黏液瘤很少合并心包积液。⑤恶性肿瘤术后易复发,预后差,黏液瘤术后不易复发,预后良好。本组恶性心脏肿瘤无一例误诊为良性肿瘤。

心脏继发性肿瘤是恶性肿瘤全身转移的一部分,除颅内、脊髓内肿瘤,身体其他部位肿瘤均可侵犯心脏。心脏继发肿瘤仅占转移瘤的10~25%,但它占心脏肿瘤的比例却很高,是原发性心脏肿瘤的20倍,多位于心外膜,但也可见于心肌和心腔内,不伴其他部位转移者极少见[3]。心脏转移瘤低发病的原因认为是血液具有破坏滋养转移性瘤细胞的机制或心肌收缩具有破坏转移性瘤细胞的功能。肿瘤细胞的破坏机制已由动物实验得到证实,多数癌细胞进入心肌和冠状动脉后几分钟内即被杀死。此外,心肌本身的代谢特性、快速的冠状动脉血流、以及心脏有限的淋巴连接等也都是心脏转移瘤低发病率的原因[4]。近年其发病率具增高趋势,其原因可能是:癌肿发病率增高;癌肿治疗效果改善致生存期延长;创伤性尤其是无创伤性诊断检查手段进步,使心脏转移的检出率提高[5]。

早年,心脏肿瘤诊断困难,绝大多数是在术中或尸检中意外发现。随着超声心动图技术的推广,术前诊断率大大提高,超声心动图已被公认为心内肿瘤的最佳诊断方法[1]。超声心动图因具有无创性、可重复性的特点,可通过不同切面观察肿瘤的位置及与周围组织的界限和关系,并且可对转移肿瘤作出明确诊断。利用其实时成像的特点,还可观察肿瘤的活动度,对血流的影响。其敏感性和特异性都是其他检查不能代替的。

参考文献:

[1]简文豪.心脏肿瘤的超声诊断[J].临床医学影像杂志,1995,6(2):60-61

[2]周永昌,郭万学主编.超声医学[M].第四版.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598

[3]周维新,杨浣宜,张技革,等.超声心动显像评价心脏恶性肿瘤的手术、病理和尸检结果对照[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4,20(1):38-420

[4]周维新,杨浣宜,王浩,等.心脏原发良性肿瘤的临床分析及超声诊断价值[J].中华超声影像学杂志,2004,11:816~817.

[5]费丹,郝元元,高东梅等.继发性心脏肿瘤的超声心动图诊断价值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