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法林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最佳初始剂量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华法林临床应用的安全性及最佳初始剂量研究

艾力

艾力

(新疆兵团第五师医院内一科833400)

【摘要】目的:观察华法林临床应用安全性及最佳初始剂量。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09年12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90例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按门诊单双号平均分为A、B、C三组。给予A组患者2.5mg华法林治疗,给予B组患者3.75mg华法林治疗,给予C组患者5mg华法林治疗,对比三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A、C两组在IRN达到稳定时的时间、达到稳定时的服用剂量方面明显大于B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在轻微出血发生率方面明显低于B、C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血栓栓塞,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华法林临床应用安全性较高,最佳初始剂量为3.75mg,此时疗效最佳,不良反应最少。

【关键词】华法林;应用;安全性;最佳初始剂量

【中图分类号】R4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7-0085-02

华法林是临床常用抗凝药物,可广泛治疗心房纤颤、血栓栓塞、静脉血栓、瓣膜病等[1]。为提高华法林临床应用安全性,选择最佳初始剂量,我院对90例患者分别实施不同的初始剂量治疗,现将研究结果汇报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90例患者均为我院2009年12月~2012年1月期间收治的静脉血栓栓塞症患者。排除一个月出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3年内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手术者、消化溃疡史者,伴有严重肝、肾等疾病者、未鉴定知情同意书者[2]。按门诊单双号平均分为A、B、C三组。A组患者男17例,女13例,年龄43~74岁,平均年龄(59.45±3.48)岁。B组患者男19例,女11例,年龄44~74岁,平均年龄(59.44±3.49)岁。C组患者男18例,女12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59.46±3.46)岁。三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之上,给予A组患者起始量2.5mg华法林治疗,给予B组患者起始量3.75mg华法林治疗,给予C组患者起始量5mg华法林治疗,对比三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三组患者均在持续服用第3、5、7天时,进行INR复查。并根据复查结果对华法林剂量进行调整。加减剂量为0.625mg,加减持续服用3天后进行INR复查,直至INR达到2.0~3.0标准范围。

1.3观察指标

对三组患者IRN达到稳定时的时间、达到稳定时的服用剂量、轻微出血、血栓栓塞等进行观察[3]。

1.4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均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处理。计量资料以均数x-±s表示,采用t对计量资料进行检验,用X2对组间比较进行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A、C两组在IRN达到稳定时的时间、达到稳定时的服用剂量方面明显大于B组患者,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在轻微出血发生率方面明显低于B、C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三组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血栓栓塞,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具体见表1。

表1三组患者观察指标对比

3讨论

华法林是香豆类抗凝剂中的一种,患者服用后可有效对抗人体内的维生素K。具体主要表现为对维生素K参与的凝血因子在肝脏的合成产生显著的抑制作用。但对血液中已经存在的凝血因子并不产生任何抑制作用[4]。处于肝脏微粒体内的羧基化酶可将凝血因子逐渐转化为Y-羧基谷氨酸,通过与钙离子充分结合,进而发挥出有效的凝血活性作用,抑制栓塞发生、血栓脱落等。华法林只能在人体内发挥作用,起效比较缓慢,但作用持续时间较长。

临床应用中一般将INR作为抗凝强度的主要参考标准,且相关文献表明INR在2.0~3.0之间最为安全。通过对我院90例静脉栓塞患者进行不同剂量华法林治疗,所得数据表明,当患者初始剂量为3.75mg时,患者达到INR标准范围的时间最短,此时服用华法林的剂量也最少。充分说明,3.75mg是华法林临床应用的最佳初始剂量,可显著提高治疗效果,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尹喜娟.房颤患者华法林抗凝治疗初始计量选择研究[J].中外医学研究,2014,25(8):11-12.

[2]马长生.心房颤动抗凝治疗药物选择[J].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14,29(2):20.

[3]庄文芳,吴德沛,王兆銊.上海地区服用华法林人群相关基因型及非遗传伊苏对用药剂量的影响[J].中华血液学杂志,2014,35(1):13-17.

[4]施立海,郑铁晋,张楠,左峰,阚志生.口服抗血栓药物对慢性硬膜下血肿的影响[J].中国医药,2014,9(2):182-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