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发展理论综述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2-12
/ 2

道德发展理论综述

徐本栋

徐本栋(云南省保山学院教育学院,云南保山678000)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2738(2012)02-0074-01

摘要:从皮亚杰首次提出儿童道德发展理论到现在,陆续的有许多心理学家都提出了自己的道德发展理论,其中比较重要的有科尔伯格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吉利根的女性关怀道德理论,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发展理论,这些不同的道德发展理论极大的促进了人们对道德发展的认识,本文针对这些主要的道德发展理论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道德发展;皮亚杰;科尔伯格;吉利根;艾森伯格

20世纪30年代,皮亚杰首次提出了儿童的道德发展理论,他用打弹子游戏的规则说明道德判断的法则,从儿童的游戏实践和儿童的思想意识两方面来说明儿童道德判断的起源和发展,并通过对偶故事法最终得出儿童道德判断是从他律向自律发展的规律。此后的80多年里,陆续的有不同的心理学家提出了自己的道德发展理论,其中主要有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吉利根的关怀社会道德理论,艾森伯格的亲社会道德发展理论,等等。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

皮亚杰通过实验研究总结得出了有关道德发展的四阶段理论。第一阶段:前道德阶段。此阶段儿童处于感知运动时期,行为主要与满足生理本能有关,还未有任何道德观念的发展。第二阶段:他律道德阶段。此时儿童正向具体运算思维过渡,其道德判断是根据客观的效果,而不考虑主观动机,以他律的绝对的规则或对权威的绝对服从和崇拜为特征。第三阶段:自律道德阶段,又称可逆性阶段。此时儿童思维达到具体运算阶段,有守恒和可逆性的特点。儿童在其道德判断中获得了独立,不再绝对服从成人的命令或把规则看成不可改变的从而导致一定程度的自律。第四阶段:公正阶段。此时儿童逐渐形成运算思维,在可逆性自律阶段基础上逐步发展了公正观念,儿童的道德观念逐步从形式上的公正向真正的公正发展,并能将规则与整个社会和人类的利益联系起来。

由于皮亚杰对儿童道德观念的研究是从属于他对一般人类认识发展问题的研究的,因而他不可能对儿童道德教育所涉及的所有问题进行全面的探讨。他的理论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研究过程欠精细,他在研究中运用的对偶故事法对研究者有较高的素质要求,难以被一般人掌握,施行起来有很大的困难和主观性,可能对结论的可靠程度产生一定影响;二是他的理论过分强调道德判断等认知问题的分析,相对忽视了道德情感、意志和道德信念等非理性因素的探讨。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科尔伯格在继承英国心理学家麦独孤和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一些学说基础上,就道德教育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进行专门的探讨,对儿童道德认知发展和道德教育提出了个人的主张。他提出了一个比皮亚杰更为详细、系统的道德思维发展的阶段理论—道德发展的三水平六阶段理论。水平1:前习俗水平。阶段1以惩罚和服从为定向;阶段2以工具性的相对主义为定向;水平2:习俗水平。阶段3:以人际和谐一致为定向;阶段4以社会秩序和法则为定向,水平2/3:过渡水平。属后习俗水平,但尚未具有原则特征;水平3:后习俗水平。阶段5:以社会契约和个人权利为定向。阶段6:以普遍的伦理原则为定向。

科尔伯格的理论丰富发展了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理论,但同时也存在着一些不足,首先,科尔伯格虽然用两难故事法取代了对偶故事法,但是还是有很高的主观性;其次,科尔伯格把习俗规则和适用于公平、真理和是非原则的道德规则混为一谈;第三,他的理论范围缺乏普遍性,因为他研究中所采取的被试全部为男性,这样的实验研究得出的结论只能表明男性道德发展的阶段,但至于是否同样也适合女性却值得商榷,虽然之后有很多研究采用科尔伯格的两难故事法也同样得出的道德发展规律也符合三水平六阶段,且并没有性别上的差异,但同样有很多学者不赞成这一观点。

三、吉利根的道德发展理论

伴随西方妇女解放运动的深入发展,从女性主义视角研究女性的道德发展已成为当代心理学、伦理学面临的一个重要的课题。美国女性主义道德心理学家卡罗尔?吉利根教授从性别视角审视批评了西方社会现有的道德发生论的几种主要模式,提出颇具影响的女性道德发展的理论。

吉利根通过大量的研究认为,人类的道德推理中还存在着另一种伦理道德观,那就是关怀取向的伦理道德观。她认为女性关怀道德发展过程可分为三个水平和两个时期:水平一:自我生存定向。自我是关心的唯一目标,自我生存的观念是最为重要的,道德是对自己强加的约束力:第一个过渡时期:从自私向责任感转变:水平二:善良即自我牺牲。这是女性作为照顾着和保护着在习俗水平上的观点。道德判断起源于社会规范和多数人的意见。善良在此与自我牺牲相等,并与关心他人的需要结合在一起:第二个过渡时期:从善良转向真是:水平三:非暴力道德。个体利用非暴力原则解决自私和对他人负责之间的冲突。自己与他人间的道德平等通过平等的运用避免伤害的禁令而获得,关怀成为普遍的义务。

吉利根通过自己的实证研究,提出了关怀道德取向的存在,这是对道德发展理论的拓展,也极大的丰富了道德发展理论的内容,但是吉利根的关怀社会道德理论在很大程度上市对她的老师科尔伯格理论的修正和补充,而没有提出一个更为完整的理论模型。

四、艾森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

艾森伯格在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基础上,和她的合作者进行了一系列关于儿童亲社会道德判断发展的实验研究,创立了亲社会道德理论。她认为,道德作为一个总的领域,包括许多不尽相同的具体方面,儿童对这些具体方面的判断会有所不同。艾森伯格区分并设计出不同于科尔伯格两难情境的另一种道德两难情境—亲社会道德两难情境来研究儿童的亲社会道德判断,并提出了自己的亲社会道德发展理论,可分为五个阶段:阶段一:享乐主义的、自我关注的推理;阶段二:需要取向的推理;阶段三:赞许和人际取向、定型取向的推理;阶段四:分为两个阶段:a;自我投射性的移情推理;b:过度阶段;阶段五:深度内化推理。

皮亚杰等人关于道德认知发展的研究,使得我们能够更好的了解人类道德发展的过程,为各类学校及教育工作者提供了认识学生道德发展的依据,但是由于各个道德发展理论的不同,在教学实践工作中必须要仔细区别,不能照搬原理不加分析。之前的道德发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道德推理、道德判断方面,他们都属于道德认知的范畴之内,尽管这些研究奠定了道德心理学在科学心理学中的地位,但这一理论却也明显忽视了道德情绪在道德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一些心理学家开始重新审视道德情绪在个体道德发展中的作用,如林德在柯尔伯格道德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道德行为与发展的双面理论,该理论突出了道德情绪的地位,强调道德情绪是一种重要的道德视角,涉及个体所拥有的道德观念、价值观和道德态度等方面,这可能是以后道德发展的一个主要研究方向。

参考文献:

[1]张治忠,马纯红.皮亚杰与科尔伯格道德发展理论比较[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2).

[2]廖全明.当代西方道德发展理论研究综述[J].涪陵师范学院学报,2003,(11).

[3]王琰.青年学生道德认知发展阶段思维特征的探究[J].运城学院学报,2010,(2)

[4]董泽松,彭蕾,傅金芝.中小学生道德判断和道德行为发展关系研究[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3).

[5]肖巍.女性的道德发展—吉利根的女性道德发展理论评述[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1996,(6).

[6]罗乐.道德情绪与道德认知对大学生道德两难判断的影响研究.硕士学位论文.西南大学.2010.

作者简介:徐本栋(1984—)男,山西太原人,保山学院心理学助教,天津师范大学应用心理学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