疤痕子宫与正常子宫早孕药流的对比效果及评价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1

疤痕子宫与正常子宫早孕药流的对比效果及评价

黄蒂娜朱雪飞左娟

黄蒂娜朱雪飞左娟(福建省宁德市闽东医院福建宁德352100)

【中图分类号】R71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1)34-0059-02

【摘要】本文探讨了疤痕子宫与正常子宫运用药流终止早期妊娠的对比疗效,评价疤痕子宫再次妊娠的风险。加强健康宣教,降低剖腹产率。

【关键词】疤痕子宫剖腹产率药流对比效果清宫对比评价

近几年剖腹产率逐年提高,使得疤痕子宫越为多见。虽然健康教育普及广大女性,自我保护意识不断提高,在避孕失败后,早期就可以行药流得于解决,但是疤痕子宫药流成功率明显低于正常子宫,药流失败行清宫术者明显高于正常子宫,增加了医疗风险。现将我院门诊已育健康妇女,自愿要求药流的72例,分组进行回顾性的观察对比,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择我院2010年1—6月,要求终止妊娠的、已育健康妇女72例,年龄18~40岁,平均28.5岁,停经时间35~49d,平均42.5d无急、慢性病史,无药物过敏史,无阴道流血史。经妇科及B超检查确诊早孕后,常规行阴道清洁度、血尿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肝功能和心电图检查结果正常。将其分为A、B两组,A组为剖腹产疤痕子宫32例,B组为正常子宫40例。A、B两组的年龄、孕产次、孕周经t检验均无明显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给药方法

(1)排除药物流产的禁忌症,确定停经天数,B超测定妊娠囊符合药流条件后。(2)给予米非司酮首次剂量25-50mg晨空腹口服或进食2h后服药,一日2次,连服2-3天,总量150mg,第3天清晨口服米索前列醇600μg(3片)。6小时后服中药,观察阴道出血情况、有无妊娠物排出和副反应。(3)服米索前列醇后1周开始随访8-15天确定流产效果,必要时作B超或行血清HCG测定,如确诊为流产不全,流产失败者应及时处理进行清宫手术。

1.3药流效果评价

(1)有效:完全流产,用药后妊娠囊完整排出或未见完整妊娠囊排出,但B超检测宫腔无胎囊,随访8-15天后阴道流血少或自然停止,子宫恢复正常大小者。(2)无效:①不全流产,妊娠囊用药后部分排出,且阴道出血多于月经量2倍或过长,B超确诊为宫内残留物而行清宫者。②失败,服药后8天未见胎囊排出,经B超诊断妊娠囊继续增大、或阴道出血过多需及时清宫手术者。

1.4随访

建立随访登记制度,真实记录,药流后随访8-15天,观察妊娠囊排出时间,阴道出血情况等,若出血超过15天到医院检查,必要时行清宫术。经观察随访得出,A组剖腹产疤痕子宫早孕药流后,宫内残留清宫者为68.5%;B组正常子宫早孕药流后,宫内残留清宫者为32.5%。

1.5疤痕子宫与正常子宫早孕行药物后宫内残留清宫的情况见表1。

表1

2对比效果

疤痕子宫与正常子宫药物流产的疗效对比显示:疤痕子宫药流无效需清宫者明显高于正常子宫的,见表1,两组间比较,采用统计学卡方检验法、经计算检验x2=9.352,查表得P<0.05,有显著临床对比意义。

3评价

3.1疤痕子宫药流无效高于正常子宫的原因分析(1)疤痕子宫药流后胎囊不易沿宫腔下移,组织物难以排除,与正常子宫相比,妊娠物排出明显滞后,降低药物流产的有效率;(2)剖宫产术后疤痕子宫内膜修复不良,脱膜生长不良,致妊娠组织粘连,从而脱落不全,药流失败;(3)剖腹产疤痕子宫内膜受到损伤瘢痕处子宫肌层非常薄弱,孕卵可着床到瘢痕处使药流失败。

3.2疤痕子宫清宫风险高于正常子宫的因素(1)疤痕子宫由于未经阴道分娩,宫颈较紧,组织脆弱,肌肉不健全,致宫缩乏力,清宫容易造成损伤,不易止血,加大手术风险。(2)疤痕子宫由于手术处纤维组织愈合后形成疤痕,加之手术后炎症易造成粘连,子宫形态位置改变。清宫时残留物不易吸出,易引起出血,增加子宫穿孔的可能,手术风险增加。(3)疤痕子宫内膜修复不良,组织供血少、抵抗力较正常子宫差。妊娠组织易粘连,致清宫不全,感染,易发生并发症。(4)疤痕子宫若妊娠囊着床子宫疤痕处,易发生粘连甚至植入,如行清宫手术,则会引起大出血,危及生命。

3.3疤痕子宫较正常子宫早孕药流效果明显降低无论疤痕子宫采取何种方法措施终止妊娠,都存在巨大的医患风险。因此,医务人员在临床工作中:(1)要不断提高自身业务素质,加强产科处理技能,遵循诊疗常规,严把剖宫产指征。(2)积极开展孕妇学校健康教育,提高孕产妇的自我保健意识,使她们树立起正确的生育观念,消除分娩紧张恐惧心理,顺利地通过妊娠、自然分娩,降低剖宫产率。(3)加强剖腹产育龄夫妇的健康宣教,减少疤痕子宫的意外妊娠,减轻医患风险。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18.

[2]孙振球.医学统计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