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激活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1-21
/ 2

浅谈如何激活高中历史课堂教学

郝丽欣

郝丽欣(邯郸市第七中学河北邯郸056000)

【摘要】活力课堂是目前课堂教学模式的一个新模式。但什么样的课堂是“活力”的课堂?如果从字面上理解为:课堂呈现热热闹闹的场面,师生互动多。可能就太简单了。因为很多表面热闹的课堂、活动的课堂不一定是有效的、有活力的课堂。

【关键词】高中历史;激活课堂

活力课堂不但要能体现出“活”,更要体现出“力”。“活”是指学生在课堂上思想是活跃的,能跟着老师讲解的知识的逻辑走,甚至“推着”老师走;学生的语言是活的,针对不同的问题有自己的表达;学生手上的笔是动的,对重点的记录和练习的尝试;“力”是指学生的思考是有思维含量的,是一种较深层次的思考;学生的语言是符合本学科规范的,逻辑性的表达;学生所书写和记录的是自己理解了的重点,甚至使是对知识点的质疑。总的来说,就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动”起来、“说”出来、“写”出来。

1.创设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让学生“活”起来。

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教育教学,形成互相信任、心情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的个性潜能得到释放,学生才能把精力放在学习上,愉快的学习,从而得到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发扬教学民主,充分信任学生,给学生提供发表不同见解的机会,引导、鼓励和督促学生表达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对学困生和潜能生更要关注和鼓励,多与他们沟通(尤其在课后),不歧视,用真情关心、爱护他们,使他们真正感受到老师的爱,减少他们因成绩不理想而造成精神上的沉重压力,并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以促其建立自信。所以,作为教师,要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性,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平等对待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这些都是激活学生学习情绪的前提。“亲其师,则信其道”,师生之间关系的相互信任、课堂上的和谐氛围可以消解许多潜在矛盾,学生在课堂上专注程度和参与程度也会大大提高。

2.利用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兴趣,让学生“动”起来。

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真正想学历史,学好历史,教师仅让学生能“听”是不够的,还必须借助多种形式,调动学生思维,引导学生正确思考历史问题,让学生去“想”,思维“动”起来。

教师要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不要总是充当学生的代言人。要引导学生探索,即“授之以渔”。有时教师的“滔滔不绝”会阻碍学生的独立思维和创造激情,更打消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其次,教学设计的难度应适应学生的发展水平,不让其感觉高不可攀甚至不知所云;第三,在教学素材的选择上,要重视政治导向的正确性。一般的方法有:

利用课件、图片、视频等进行直观教学,激发学习兴趣。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组织分组讨论,激发学习兴趣。小组合作学习为学生创造了新环境。在教学过程中积极发挥小组合作学习,互帮互助的长处,教师只是适时点拨、引导。这对学困生也是一个很好的学习机会,而小组与小组之间则又形成了平等的竞争伙伴。在课堂上分小组学习,可以发挥多人的智慧,通过学习,讨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互助合作的精神。

3.引导学生思考、讨论,让学生“说”出来;

学生的自主思考与互动讨论是否有意义,或者称之为有效,还要通过学生的“说”来检验。但在少数课堂中,学生思考、讨论时会出现了一些乏味的“我的感悟”或平淡而散乱的辩论,看似学生发挥了“主体”作用,实则是一种低效甚至是无效教学。因为对于历史学科而言,没有基本知识就没有能力。历史是社会科学,只有在掌握较多的知识的基础上,学生才可以进行合理的思考和探究。这不同与理科讲求规律,重视探究和逻辑推理。所以,教师首先要强调历史讨论中“论从史出”的原则。

其次,在课堂教师可以通过学案或课件补充一些材料,使学生对某一历史问题有更多的认识、便于进一步理解。学生的表述也会更加准确一些。

第三,教师要鼓励学生“说”,让他们敢于“出错”。学生对历史问题的理解能力和方法是有限的,对于他们说出的所谓“错误”答案,其实是很有价值的。因为让学生有机会出错,发现问题,才能使学生找到正确的途径。

在学生的课堂探索过程中,对学生的良好表现,教师要真诚地鼓励和表扬;对学生的不准确或错误,决不责怪,而是让他讲出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让其他同学帮他分析原因,大家一起去寻求正确答案。

4.鼓励学生归纳、整理,让学生“写”出来;

在目前的历史课堂中,学案本身往往是知识点的精细罗列,同时是也一个详细的知识结构。但我们还是要鼓励学生“写”,写关键词,画结构。

对于教师来讲,每堂课可以通过板书来体现关键词和知识结构,但学生如果仅仅是看一看、听一听,效果并不好。关键词可以通过课后作业多写几次来弥补;但知识结构如何掌握?知识结构体现了学生对教学内容较深层次的理解,虽然形式简单,但很实在。心理学研究表明,系统的知识和零乱的知识相比,学生的记忆前者优于后者数倍。目前的中、高考比较注重考查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和基本线索的把握,要求学生能从整体结构上把握知识的内涵,而不是零碎的知识点。

教师一开始就让学生自己总结,显然是不现实的,还是要逐步培养学生的能力和习惯。在初期,教师可在黑板上板书知识结构,将分散杂乱的知识进行系统组织、整合、简化,条理化、直观化地反映教学内容。学生则在接受具体的历史知识的同时,理解掌握归纳、综合分析的思维方法,促进自身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课后再进行自我练习。一段时间后,教师应鼓励学生自我设计知识结构的逻辑关系,并进行讨论和分析,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整体性理解,提高学习效率。

总之,在历史课堂中,教师不能仅着眼于学生对于知识点、试题答案的记忆,而要鼓励学生去探索、摸索。教师要创造一个宽松的空间使学生多点活力,让学生有自己的思考和见解;有机会“出错”,发现问题并逐步改正的体验;使教学过程成为不断激励学生发挥“活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