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流产术后立即放置宫内节育器的临床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2-22
/ 2

人工流产术后立即放置宫内节育器的临床分析

何文静尧明凤

(广东省鹤山市人民医院广东江门529700)

【摘要】目的:探讨人工流产后立即放置宫内节育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因计划外怀孕于我院门诊行人工流产术的健康育龄期妇女181例,根据人工流产术后放置宫内节育器时间的不同分为观察组86例和对照组95例,对照组于人工流产后6月内延迟放置宫内节育器,观察组于人工流产术后放置宫内节育器。在人工流产术后1、3及6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术后妊娠率、节育器脱落率、因症取出率、生殖道感染情况。结果:观察组人工流产术后随访6个月,无1例妊娠。对照组人工流产术后发生3例妊娠。两组节育器脱落率、因症取出率及生殖道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工流产术后立即放置宫内节育器为一种安全可行的长效避孕方法。

【关键词】人工流产术;宫内节育器;并发症

【中图分类号】R169.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3-0125-02

人工流产术是避孕失败后的主要补救措施,而放置宫内节育器为一种长效的避孕方法,是我国需要避孕妇女的重要选择。人工流产后立即放置宫内节育器,可减少非意愿妊娠和重复人工流产[1]。本文回顾性分析例在我院行人工流产术后放置宫内节育器妇女的临床资料,旨在探讨人工流产后立即放置宫内节育器的临床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1月—2015年12月因计划外怀孕于我院门诊行人工流产术的健康育龄期妇女181例,年龄19~43岁,平均28.6±8.4岁,孕次1~4次。平素月经周期规律,停经8周内,妇科B超检查证实孕周与停经时间相符,且无人工流产术及宫内节育器放置术禁忌症。根据人工流产术后放置宫内节育器时间的不同分为观察组86例和对照组95例,两组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于人工流产后6月内延迟放置宫内节育器,观察组于人工流产术后放置宫内节育器。在人工流产术后1、3及6个月对所有患者进行随访,比较两组术后妊娠率、节育器脱落率、因症取出率、生殖道感染情况。

1.3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计数资料采用卡方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手术操作均一次成功,术后随访6个月,无1例妊娠。对照组人工流产术后1月放置宫内节育器78例,人工流产术后2~6月内放置17例,其中发生3例妊娠,均为未及时放置宫内节育器的病例,其中1例发生于人工流产术后1月,发生于人工流产术术后2月1例,术后4月1例。两组节育器脱落率、因症取出率及生殖道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

表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3.讨论

研究表明[2],人工流产术后,有些妇女的卵巢排卵功能最快可在14天左右恢复,大约有一半的妇女则可在21天左右恢复排卵。而相关调查显示,大约有14.9%的妇女在人工流产术后不到2周时间就会同房,约21.9%的妇女在2~4周开始性生活[3]。由此可见,在人工流产术后月经恢复前,大约有40%左右的妇女可能因再次妊娠而又一次接受人工流产术。因此,医务人员有必要指导这些妇女在人工流产术后,通过及时采取有效的避孕措施,降低再次非意愿妊娠及重复人工流产的发生。本文结果显示,观察组人工流产术后随访6个月,无1例妊娠。对照组发生3例妊娠,均为人工流产术后未及时放置宫内节育器的病例,提示人工流产术后立即放置宫内节育器可降低6个月内意外妊娠的发生率。同时由于行人工流产术时宫颈口松弛,宫腔形态清楚,子宫内膜均匀一致,放置成功率高[4]。同时也避免了再次手术操作引起的并发症,不仅可保护女性健康,还可降低医疗风险。本文结果显示,两组节育器脱落率、因症取出率及生殖道感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人工流产术后立即放置宫内节育器是安全可靠的避孕方法。

由此可见,人工流产术后立即放置宫内节育器为一种安全可行的长效避孕方法。但人工流产术后立刻放置宫内节育器,注意根据宫腔形态及大小选择合适的节育器,置入节育器前必须确认妊娠物已清除干净。应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避免引起感染和损伤子宫。

【参考文献】

[1]范丽芬.人工流产后放置宫内节育器时机的选择[J].中国实用医药,2012,07(9):63-64.

[2]樊粉英.药物人工流产与手术人工流产对育龄妇女卵巢功能的影响[J].医药前沿,2015,5(28):80-81.

[3]高丽丽,沈洁,张月,等.非北京户籍重复人工流产妇女避孕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计划生育学杂志,2015,23(1):12-14.

[4]王彩燕,黄紫蓉.流产后立即放置宫内节育器[J].国际生殖健康/计划生育杂志,2013,32(4):264-266.

对比分析改进的微波治疗方法与传统方法医治鼻出血的

应用价值

王锋

(重庆市开州区人民医院重庆开州405400)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改进的微波治疗方法与传统方法医治鼻出血的应用价值。方法:从我院收治的自2015年9月—2016年9月的鼻出血患者中随机抽取出8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进行传统的海绵填塞止血治疗,观察组进行微波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7.5%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2.5%,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利用微波治疗鼻出血,其操作便捷、安全性高,治疗效果显著,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鼻出血;微波治疗;传统医治;应用价值

【中图分类号】R76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33-0126-02

鼻出血是常见的耳鼻咽喉病,引起鼻出血大部分的原因都是因为鼻腔病变,而鼻出血可以单侧出血也可以双侧出血,严重的出血过多会导致患者休息,危害其身心健康[1]。因此采用有效的科学的治疗方法对鼻出血进行治疗十分重要。本文通过对我院的80例鼻出血患者分别进行治疗,对比分析改进的微波治疗方法与传统方法医治鼻出血的应用价值,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我院收治的自2015年9月—2016年9月的鼻出血患者中随机抽取出80例,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其中,观察组有20例男患者、20例女患者,年龄6~48岁,平均年龄(27±3)岁,病程1~3个月,平均病程(2±1)个月;对照组有有22例男患者、18例女患者,年龄7~50岁,平均年龄(28.5±2)岁,病程2~4个月,平均病程(3±1)个月。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没有明显的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进行传统的海绵填塞止血治疗。利用明胶海绵加上少量的云南白药,放置在患者出血的鼻腔内,将鼻翼向鼻中压制大概3分钟~5分钟,即可止血[2]。

观察组患者进行微波治疗。首先建议患者采取半卧位,使用1%浓度的麻黄素对患者进行麻醉,按照出血的鼻腔部位,使用微波探头。如果患者的皮肤干燥在对活动性的出血情况进行控制时,必须使用微波探头接触出血点,达到热凝止血的目的。在治疗结束后,给患者使用盐酸金霉素眼膏对出血处进行涂抹,3次/日[3]。

1.3疗效评判标准

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无效:患者治疗后仍大量出血且发生鼻腔肿胀、头胀、头痛等不良反应。有效:患者治疗后小量出血,发生鼻腔肿胀、头胀、头痛等不良反应。显效:患者治疗后无出血症状,也没有不良反应发生。

1.4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以n/(%)表示计数资料,用χ2检验组间数据,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观察组中有1例患者无效、10例患者有效、29例患者显效;对照组中有15例患者无效、15例患者有效、10患者显效;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是97.5%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2.5%,P<0.05,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具体数据如表所示。

表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n(%)]

3.讨论

使用微波对鼻出血进行治疗,其主要原理是应用微波的热效应使粘膜凝结变性进而封闭血管,发挥止血的作用[4]。使用传统的海绵填塞止血方法治疗鼻出血,会加大患者的疼痛感,由于治疗过程并不安全,容易发生感染引发其他疾病。目前在临床上大多使用微波治疗鼻出血,因为微波治疗可以有效的迁移患者的中性粒细胞和上皮细胞,加速肉芽组织生长和细胞增生,减少鼻出血患者的愈合时间,加快止血速度,提高鼻出血患者的治疗质量。使用微波治疗鼻出血可以减少鼻出血的机会,凝固出血结痂。使用微波治疗鼻出血可以防止中隔穿孔,减小创面伤口,减轻鼻出血患者的疼痛。本文对我院的80例鼻出血患者分别进行传统的海绵填塞止血治疗和微波止血治疗,根据治疗的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是97.5%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62.5%,研究发现使用微波治疗鼻出血的临床效果优于传统的海绵填塞止血方法,鼻出血患者的不良症状可以得到明显的改善,操作简便、安全性高、疼痛感小,具有非常强大的应用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龙红兵.鼻出血治疗方法的研究现状[J].右江医学,2011,03(05):359-362.

[2]《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年(第9卷)总目次[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2,24(06):3169-3204.

[3]保国华,王明威,陈巧英.微波治疗耳鼻喉科疾病52例分析[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0,06(03):449-451.

[4]王守玺.电子喉镜与鼻内镜下微波治疗吴氏鼻鼻咽静脉丛出血的疗效对比[J].中国实用医药,2014,32(07):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