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职音乐课教学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3-13
/ 2

浅谈中职音乐课教学

张静

张静(肥城市职业教育中心校山东泰安271600)

摘要:音乐教学要遵循以人为本、以审美为核心。本文是笔者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研究总结的成果,分别从认识音乐内涵、发挥教师魅力、自主经营内容、流行音乐进课堂、师生共同参与等五个方面进行了详实的阐述。

关键词:中职音乐教学体会

音乐作为一种情感艺术,是以情感人,从而达到音乐教育的目的。音乐对人的素质的影响是极深远的,在培养人的问题上,音乐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正是因为音乐的教育魅力所在,在职业学校学前专业中,音乐教学便显得格外的重要。通过音乐课不仅可以使学生获得各种音乐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美感,陶冶学生的情操,同时也直接关系到未来幼儿教师队伍的质量。那么如何上好音乐课,对于职业学校的音乐教师来说就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以下是我在音乐教学中的几点体会:

一、让学生正确认识音乐才能的内涵,树立学习音乐的信心

教学过程中,常听学生说自己没有音乐细胞、没有音乐天赋,其实是没有正确认识音乐才能的内涵。以前的音乐教育存在许多弊端,音乐课只是单一的唱歌课,而乐器、舞蹈技巧的培养只是片面地针对“特长生”,逐渐形成了“为了从事音乐工作而学习音乐”的错误观念。殊不知对音乐的感受、体验、理解能力也是音乐才能中的重要能力。通过幼儿园、小学、初中所受的教育及自身智力水平的发展,每个中职生都具有这些能力,只是自己没有意识到罢了。教师的责任就是帮助他们认识这种能力,树立学习音乐的信心,在音乐欣赏课程中,从听赏角度去发展他们的音乐才能。

二、充分发挥教师的个人魅力

中职生正处于心理、生理急剧变化的时期,对新生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他们追崇着自己的偶像明星,极力模仿、了解偶像们的一言一行。教师何不利用这种心理特点,让自己变成学生眼中的“师星”呢?作为一名音乐教师,必须是活力充沛的,并能以自身的活力去感染周围的人。老师美丽而得体的穿着打扮,随和而亲切的谈吐,甜美而真诚的笑容,热情而开朗的性格,以及丰富的知识积累和精彩的课堂组织,都是提升人气所必不可少的。

三、学生“自主经营”教学内容

新课标出台后,教师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安排上有了更多的自主性,我们不妨把这“自主”的乐趣与学生共同分享,让学生挑选自己喜爱的内容,享受主人翁的快乐,充分调动起学生的积极性。具体做法可以这样:老师根据课题,选择几个作品,并在课前对这些作品作一番简介,之后由学生挑选出1~2个作为课堂欣赏的内容。若学生挑选的作品多于课堂容量,则可应其要求,以班为单位让他们利用课余时间自行欣赏,以免伤了他们的积极性。

四、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

有学者认为:流行音乐实际上是现代都市“民歌”。假如认为“传统是一条河”,那么现代都市“民歌”就应是这条传统之河的延续部分,是音乐母语的新的一部分。音乐母语在教育中的重要性、必要性乃至迫切性是毋庸置疑的,那么作为现代都市“民歌”的流行音乐还有什么理由被排斥在音乐教育之外呢?流行音乐的消费群主要在青少年,他们对流行音乐的热衷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把流行音乐引入课堂,正可谓投其所好,可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五、从实际出发,师生共同参与

新课标注重学生参与教学过程,令课堂活起来、动起来,但是如何让中职生“参与”呢?十六七岁的他们具有较强的成人意识,再让他们去做拍手、跺脚的律动显然会引起他们的反感。因而“参与”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发展他们的独立思维能力,让每个人都积极地“动脑筋”。

在教学中可结合教材灵活变通,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比如在教材《二十世纪音乐——现代音乐》的活动与思考中有这样的习题:欣赏《水中倒影》,试将你听后的印象作一幅与音乐相应的“印象画”。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可以让学生以任何他们喜欢的方式来表达对作品的印象,可以画画,可以用肢体语言,可以借用某首歌曲旋律自编歌词演唱,还可以用文章写出自己的感受……这样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开动脑筋,并发挥自己的特长和潜能。促进学生共同参与的教学过程,应该是教师与学生共同体验、发现、创造、表现和享受音乐美的过程。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并重,需要建立师生民主、平等交流互动的关系。因此,音乐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洞悉学生的兴趣爱好,尽可能多地设计兴趣情境,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避免生硬的、繁杂的技能技巧训练,善于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和音乐活动的参与放在重要位置,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状态下充分展开想象;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形式,应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方式,让他们在轻松的状态下,在艺术的氛围中获得审美的愉悦,使每个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音乐教师要用自己对音乐的感悟去激起学生情感的共鸣。也就是说,教师要把自己的情感投入到音乐当中,教学用语、教态、表情都要与音乐相符,才能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切实提高他们对音乐美的感知能力,主动投入到音乐美的体验和理解当中。

参考文献

[1]陈玉丹音乐教学与创造性思维培养[M].高等教育出版社。

[2]谢明钢开发的学习平等的交流[J].中国音乐教育,200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