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舞蹈编创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8-18
/ 2

现代舞蹈编创之我见

刘迪

刘迪(郑州师范学院河南郑州450000)

中图分类号:J71文献标识码:A

摘要:从劳动和生活汲取营养,编创者要深入生活,重于实践活动。编创者必须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加强和掌握基础乐理知识,刻苦钻研专业技能、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编创作品要歌颂崇高精神,反映时代新风尚。

舞蹈来源于生活,它是人民大众的艺术。舞蹈的本质决定了它的群众性。因此,舞蹈创作不是神秘王国。只要掌握了舞蹈创作的基本方法,把握住正确的创作途径,紧紧抓住舞蹈艺术表现手段的根本,在不断的总结与实践中,就会有许多优秀作品涌现。

舞蹈是一种以人体动作为“语言”的艺术形式,它有着其他艺术形式所无法替代的社会功能。当人们的情感达到及极极致,用语言与其它方式都无法尽情宣泄时,舞蹈就是最好的抒情表意之举。当我们大步迈进一步21世纪,经历着祖国发展蒸蒸日上时,无不深切体会所发生的巨变。这些令人振奋、使人难以抑情的一切,鼓动着有志者跃跃欲试,激励着人们去表现和颂扬。多年来,专业的群众性的舞蹈创作领域,涌现出大批能拨动人们心弦的优秀作品。这些作品取材广泛、风格多样,从不同的角度唱人言物、咏志抒情,给人启迪。它通过舞蹈表演的各种表现手段,深刻揭示人的内心世界,挖掘世间美好情感、启示人生、追求真谛,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同时,我们也看到今日的中国,经济建设发展一日千里。高速发展的经济,国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已将人们的审美追求攀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人们在物质生活改善的同时,又渴忘欣赏更多(包括舞蹈在内)的艺术精品,以满足丰富他们不断增长的精神生活。因此,不断编创新的舞蹈作品,是社会赋于舞蹈编创者义不容辞的责任。

舞蹈编导就是舞蹈作品的编者和导演。舞蹈的构成被归纳为三大要素:动作、节奏、表情,缺一不可。舞蹈的艺术特征是在一定的空间(舞台场地)和时间(一定的音乐)内用身体动作表达感情的艺术。所以舞蹈编导要熟悉了解这种艺术手段上的特性,扬长避短,选择适宜人体动作表现的题材。舞蹈编导既是全部剧本(题材、体裁、形式、内容)的创造者,又是将此搬上舞台的导演。舞蹈编导肩负着双重使命。对于舞蹈作品来讲,不参于编就无法导,这是无法割裂的整体。由于这种特性,编创一个好的舞蹈作品,从创作之始就不得不同时开始考虑形体、表情、调度、音乐、舞台美术、灯光、服装等各方面的要求。因而,生动鲜明的舞蹈形象的树立是舞蹈作品成功与否的标志之一。

在编舞创作中,肢体的创作是最基本的,也是最普遍的。但舞蹈的思维创作却不多见。关于舞蹈思维创作,我们注重的是观念的创作,而观念又借助于思维活动。那么思维活动就是影响我们思维创作的主要原因。思维是客观事物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它反映的是一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思维的概括借助于“词”,这个“词”是我们个人心中的概念,而“词”是建立在感性材料上的,感性材料又来源于实践。所以思维是一种加入到实践活动中的特殊活动,是在实践活动的关系中实现的。但思维并不只在实践活动中产生和发展,因为思维是客观实践的本质认识,是人脑反映现实的高级形式。所以思维创造过程本身是在一定的关系中发展而来的,它本身是个自然过程。在我们学习过程中,我们的大脑对客观材料进行分解和重组,并与我们原有的知识进行结合。进行分解的过程中,我们的大脑会对客观材料进行过滤分析,也就是对收集来的初级事物信息进行筛选,记住事物的本质。在记住事物的本质的过程中,会根据不同人的喜好进行有方向的选择内容。

舞蹈的主题就是创作者要通过一个舞蹈作品来表达它的中心思想,这就是作品的主题,也称主题思想。用具体事物、生活情景去表现这个主题思想,这种具体的材料就是题材。主题是作品的核心与主体;题材是具体描写主题的材料。在舞蹈创作中,可以先确定主题再选择题材。编导在他所处的客观现实生活中,经过深入观察体验,把那些丰富多彩错综复杂的种种生活现象,经过分析、选择、加工,使它们构成文艺作品的最基本因素,这个也是题材。选材的方式分直接和间接两种:直接就是发生在身边的所见所闻的事物;间接的如历史、神话、寓言、童话、绘画等等。要掌握舞蹈艺术创作的特殊规律,就要用舞蹈形象思维的方式,研究分析现实生活中的各种现象,全部依靠舞蹈的自身表现手段,既用身体动作表达感情,特别要注意题材的动感和丰富的情感表达。选材时还要注意动作性,即通常所说的“能舞起来的材料”。它要有抒情性,题材要孕育着深厚的感情动力,又有直观性,必须是能出现在舞台上让观众直接看到或听到才行。

然而要创编出好的舞蹈作品,须有正确的途径。前提是创作者应具备较高的专业修养,它靠持之以恒的实践与积累逐步形成。

一、生活是舞蹈创作的源泉,增强想象力

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舞蹈作品、舞蹈形象的产生都来自生活。舞创者只有在日常工作生活中认真细致的观察,逐步积累源于生活的大量素材,对这些素材进行科学分析、理解、掌握,从中筛选出典型且具备象征意义的“材料”,并对它们有真正体会和感受,才有可能创作出打动人心的成功作品。艺术作品不夸张就无表现力,而夸张就必须有丰富的联想——想象力。它由此产生了舞蹈的形象基础。要经常性地观察生活,在生活中发现艺术美,再用多姿的形体动作语言编创成舞台艺术形式栩栩如生地表演出来。创作者要对生活中各种美的事物进行高度浓缩与升华,善于像蜜蜂吮吸花蜜那样吸取生活中最甜美的营养,进行艺术的高度概括,使其成为鲜活动人的舞蹈,给观众以美的享受与薰陶。

二、舞蹈作品要与时俱进,反映时代新旋律。

任何艺术作品跟不上时代就没有立足之地,失去它的生存价值。大量民族民间舞蹈能在我国长期流传,其根本原因是顺应大众不断变化的审美要求,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完善。众多的经典舞蹈作品之所以长盛不衰,是由于他们所表现的主题抓住了人类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并在作品的内容、形式上达到了理想化的高度。我们现在提倡弘扬民族文化,强调文艺作品反映时代主弦律。弘扬民族文化是指我们民族数千年所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精粹,它蕴含着我们民族开拓奋进、勇往直前、富于创新、敢想敢干、无私奋献等可贵的精神品质。而文艺工作者尤其是进行作品创作的人们,就应该用大量蕴含着民族崇高精神品格的艺术作品去教育感染人,鼓舞激励人,以提高全民族的文化水平和精神素质。

时代精神是一种积极向上、催人奋进,能鼓舞人们斗志的精神。这种精神能使人迸发无穷的力量,激发人的创造力,使之深切感受生命和大自然的美好,从而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憧憬和希望。而一些文艺作品盲目的追求“时尚”,远离生活、背离时代,强调所谓的剧场效果和经济效益,对优秀的、体现我国一些少数民族独特魅力的民间舞横加扭曲;还有对一些最能代表含蓄美的舞蹈,硬性的塞进西方扭胯、顶肚、顶胸的动作,认为这样才有性感,才能迷住观众,这两点个人认为都是不可取的。暂且不论社会上怎样评价,仅是这种无视我们民族的审美感情,无视或淡化我们民族所独特的、为国际社会所赞叹的东方之美的创作理念,也是我们应摒弃的。

大量好的作品,能给人以振奋、给人以启迪、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从这种艺术美的享受中,感悟一种精神领域的情操美,促使人们对生活、对社会产生深情的爱,这就很好地起到文艺作品的教育感化作用。我们舞蹈编导者一定要立足本职,奋发向上,多多创编出精美新颖的舞蹈作品。在创编实践中正确把握编创途径,不断总结经验教训,紧抓舞蹈艺术表现手段的根本,向社会展现出更多精美新颖、绚丽多彩的舞蹈作品,为舞蹈事业的发扬光大做出自己的最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