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教育真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03-13
/ 2

小议教育真诚

甘大华彭波

关键词:家长教师教育价值观真诚换真诚构建真诚文明的社会

一、真诚与文明的关系

文明,它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标志。几千年来人类不断追求的也就是这两个字。而谁将肩负起继承和发展国家乃至世界文明的重任呢?答案很多,但青少年责无旁贷。所以,梁启超曾经说过:“少年文明则国家文明。”“少年强则国家强。”可见,年轻一代的文明与否,对国家、对世界的文明建设都有着深远的影响。而真诚,是社会文明健康的基石。没有真诚,社会就谈不上文明。社会追求文明,人与人之间必须真诚。惟有真诚,才能消除人类心理阻隔和障碍。

二、现在的人际关系真诚吗

教育学生要尊老爱幼,而我们的老师、家长是否每一个人都搞好了家庭关系了呢?教育孩子对待朋友要真诚相待,而我们的老师、家长是否对待朋友都处以真心?教育学生要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我们的老师、家长是否都具有高尚的品德?教育孩子要遵守公共秩序,而我们的老师、家长在公共场所是否遵守纪律和依次排队?在横闯马路时是否闯过红灯?教育孩子要改掉生活不良习气,而我们的教师、家长是否参与过打牌赌博、是否积极向上摈弃生活陋习?等等。答案是肯定或否定兼而有之罢。恕我偏激,否定的答案恐怕更多些罢。

三、问题的根源

我们的家庭到底需要什么?我们的学校到底要什么?我们的家长到底要什么?我们希望我们的孩子成为什么?我们需要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建设这样的社会需要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人才的标准是什么?人的素质里面最重要、最基础、最不可缺少的是什么?培养这种标准的人才需要什么教育才能达到?这些我们都应该认真反省我们的教育价值观!

虽然,表面上,我们的学校一直给孩子上思想道德课,教给学生做人的道理,每个家长也真心希望孩子为好人。但是每个人都可以扪心自问,我们是不是认同了我们自己向孩子灌输的一些观念呢?孩子要问,象思想道德这样的课是否真正被打动了?老师要问,在我们给孩子灌输这些道理的时候,作为教育者是否当真?家长要问,是否真的教给孩子正确的价值观而不是相反的东西?或者是不是我们教育者说的是一套,做的是另一套。

现在有的人价值体系处于极度混乱的状态,这种人最好的情况是心口不一,因为许多时候我们连心口不一都做不到,要不然就不会出现老师在课堂上讲把学习搞上去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娶个漂亮老婆这样的事了,也不会出现家长对孩子说把你养大了你要对我孝顺,而自己却虐待上一辈的事了。不要说孩子,就连有些成年人心目中所谓的英雄、成功人士都是以挣了多少钱、当了多大官、甚至挥金如土、妻妾成群、甚至独霸一方为参照了。在这种形势影响下,有的孩子甚至连“谢谢”这样的词都不会说了,明明看到大同学把一双脏手在同学身上擦摸,却狡辩说是和他好喜欢他。此类人何以教育弟子,何以教育子孙后代?

四、如何教会学生真诚

“做事先做人”做好了人就可以善其事。那么这个“做人”就是一个人最起码的素质,心地善良、真诚待人、真诚对世界。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指出:“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真就是真诚,是诚信的基础;“真”就是善良,是诚信的内容。这就要求为人处事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老师和家长播种真诚,孩子良好的品质和性格就会有好的收获,孩子的成功就有了根本的保证。

教育孩子,就必须让孩子珍惜光阴,克服浮躁的情绪认认真真做人,安安心心读书,从小就让孩子知道对自然、对社会、对自己应该持什么态度,明白什么是正义、邪恶,什么是高尚、低俗,让孩子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社会。

诚就是善,真诚是处理人际关系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一种善举,是一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中国人历来都提倡的一个人“不仅善其身而兼善天下”,就是真诚在社会实践中的运用。“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从本质上来说,人类社会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在社会关系中,人具有无法消解的同一性、依赖性,而这些反映到人们的意识中,就表现为良心、同情心、责任感、合作精神,就会对自己的行为正确把握,对他人的权力足够尊重。因此老师和家长应该抓住时机张扬孩子善良的品质,塑造孩子健康而完善的人格。

(一)给孩子构造真诚的生活环境

在学校、家庭教育中成人的示范作用不可低估。特别是在诚信教育过程中更要注重成人行为的示范性。个人的真诚发展必须经过从模仿到内化的过程,也就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孩子最初表现出的具有真诚的言行举止或带有“欺诈”的言行举止,大多是因为生活环境所致,一般都可以找到影响源。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家长、老师是最早的模仿对象,这些人的言行举止的真诚程度深深的影响着孩子诚信品质的产生、发展,直到形成习惯。

(二)教师、家长要以身作则

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说“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中国也有俗话叫做“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会打洞”,这些都说明了家长对孩子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作用。

中国著名的教育专家朱庆澜说:“父母的以身作则是家庭教育的根本道理、根本方法,方法一错,什么教法都是无效的”。家庭是人生最初的学校,家庭教育是人的思想品德的奠基工程。让孩子学会真诚与信任,尊重与真诚,宽容与爱心,勇敢与坚定,就为孩子的成长播下了良种。一个人是否具有真诚的品质,取决于儿童时期的家庭教育,关键是家长的言传身教,家长的榜样作用。

中国有句俗话叫做“上梁不正下梁歪”,希望学生诚实守信,老师、家长必须率先做到,所谓“身正则不令而行,身不正则虽令而不从”。老师、家长一定要明白:不要以为在孩子面前灌输一些真诚的道理,孩子就会学会了真诚守信;不要以为在孩子面前说一套,背着孩子做一套孩子不能识破。也就是说希望孩子成为一个真诚守信的人,不要把希望寄托在空话上,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

(三)诚信的环节

1、尊重是真诚的根源大教育家夸美纽斯说“应当向尊重上帝一样尊重孩子”大哲学家、数学家罗素也说:“从小没有受过恐吓的孩子必定诚实,这不是由于道德约束的缘故,而是因为他想不到别的做法”。在某种程度上孩子的自尊心受到挑战,得不到所期望的尊重,就有可能表现出不诚实的言行。

2、责任感是真诚的内在要求

责任感是指在交往过程中个体对自身角色所承担的义务的一种认识和情感体验。责任就是对生命的珍重,就是对他人命运的倚重,就是对社会发展的凝重,责任感是真诚的显著标志。对自己负责不自欺;对他人负责不欺人;言必行、行必果,言行一致表里如一,不仅是自己受到尊重与信赖的基本条件,也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动力。

老师、家长必须高度重视孩子责任心的训练和培养。从自己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做错了事情自己负责,这个过程很重要,老师、家长必须高度重视这个过程,不要言行不一,口是心非。

3、践行是真诚的关键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使孩子体验生活的第一环境。学校是孩子受教育的重要场所,是使孩子体验生活的第二环境。孩子的真诚理念和诚信行为的形成是在与成人交往过程中以及环境潜移默化中逐渐形成。每个孩子都有交往的需要,交往的需要是孩子重要的社会需要,而成人和环境则是满足孩子这种社会需要的基本源泉,这种需要逐渐形成孩子初始的经验,而这些经验不断促进孩子真诚意识的形成。因此,孩子交往的内容就应当是有教育价值的,交往的方式应该是平等的,真诚的。

我们赞叹真诚的力量,也会听到一些抱怨,说生活中缺少真诚。那是我们总渴望享受真诚,却忘记真诚必须有真诚换取。<<渴望>>中的刘蕙芳把自己的真诚给了所有的人,虽然生活给了她太多的坎坷,可她的真诚换来了人们的理解和敬佩.这就是真诚的力量。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周围充满真诚,那么就让自己真诚起来吧!让我们用真诚教育去构建真诚、文明的社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