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儿科护士护理观察能力的培养

/ 1

浅谈儿科护士护理观察能力的培养

代金莲

代金莲(吉林省通化市结核病医院134000)

【中图分类号】R473.7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50-0271-02

儿科护理工作的对象是身心处于不断发育的儿童,其年龄及发展的程度是影响护理的重要因素,儿童心理依赖性强,住院患儿易产生退行性行为,且不能准确表达对疾病的感受,不易配合治疗及护理,各个体之间也存在差异性,同时儿童与成人在解剖,生理上也有差异性,对治疗及护理产生的反应亦不同,具体表现为:

解剖特点小儿体格与成人不同,如体重与身长、头部大小及重量比例与成人有明显的差别;骨骼发育未完善,如新生儿骨缝及囟门未闭合,缺少保护,需做好头部防护,器官的发育不成熟,如呼吸道狭窄、易堵塞,护理中注意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根据小儿的解剖特点,护理人员要提高观察能力,从而达到护理效果。

生理特点小儿年龄小、生长发育快,代谢旺盛,因而所需营养物质特别是水、蛋白质和热量相对比成人高。婴幼儿一方面需高热量,另一方面消化功能未成熟,故极易出现消化不良及营养缺乏,甚至引起脱水及酸中毒,所以应提高观察能力,及时发现问题,以提供充足的水分及热量以维持正常的生长及酸碱平衡。此外,小儿的脉搏和呼吸次数也较成人快,各年龄的小儿有相应的正常值,护理人员对此应有足够的了解,以提高观察能力,才能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处理。

心理特点小儿的心理处于不断的发育过程中,每一年龄阶段都表现出不同的心理特征,且易受环境、家庭、社会等因素的影响,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容易冲动、依赖性强、适应能力差等,因此护理人员应根据小儿的心理特点与家和学校配合,因人施护,提高观察能力,满足小儿的生理及心理要求。

由于儿科护理工作的特殊性,儿科护士要胜任和做好本职工作,就要不断学习,自我完善,培养及提高临床观察能力。

护理观察是临床护理中必不可少的护理活动之一,它贯穿于护理服务的全过程,是临床护士依靠望、闻、问、切等观察手段,收集与病人病情相关的各方面资料,为临床护理决策,临床诊疗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临床护理观察分为有直接观察和间接观察,观察的内容有病情观察、心理观察、治疗效果观察、专科观察、手术后观察和环境安全观察等。儿科护理观察的要点对象是危重病人、新入院病人、特殊检查病人、手术后病人、有病情变化的病人。观察时注意运用感觉器官观察病人然后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制定护理计划,提出护理措施并落实。培养儿科护士临床观察能力要从几方面进行培养:

一、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必须有强烈的工作责任心,热爱本职工作,树立敬业精神,提高护士的观察能力,最根本的是首先提高护士对工作的热爱和热情,使护士对儿科工作有浓厚的兴趣,并以此为动力,促使她们积极工作,不怕艰苦,关心患儿,只有这样护士才能耐心地细致地对患儿进行观察,才能及时发现患儿病情的变化。

二、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要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任何良好的观察能力,都必须以丰富的专业知识为基础,同时还要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知识越丰富、经验越丰富,对事物的观察能力越深入、越全面。如果不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丰富的实践经验,观察问题时就会视而不见,有的患儿病情变化被忽视,从而贻误时机。儿科护士要加强基础知识及专科理论的学习,熟悉各种常见病的症状、体征,了解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各年龄段儿童患病的特点,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必须要有持久、稳定的注意力,把注意力全部集中到工作上来。认真观察每一名患儿,也可采用对比观察,患儿与昨天有何不同,有何相同,从中找出差异,找出原因。

四、培养良好的观察能力,要有积极的思维,因为观察不单是事物表象对感官的刺激,最重要的还在于对表象的进一步的积极思维过程。即“去除糟粕,取其精华”的过程。患儿的病情变化复杂、快,要求护士在观察的时候,积极开动脑筋,凡事都应问个为什么,加以比较、分析、综合、作出判断,为正确治疗及合理措施的制定提供依据。

总之,作为一名儿科护士培养出细致敏锐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的判断能力、快速敏捷地反应能力。并具有健康的心理、良好的语言表达及沟通能力,就能够准确有效、及时地解决患儿的问题,促进患儿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