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思考——基于遂宁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的调查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8-18
/ 1

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思考——基于遂宁市医疗卫生事业发展情况的调查

田李星

田李星(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610041)

【摘要】本文就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进行了实地调查和研究。分析了调查所在地遂宁市的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现状、剖析了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做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医药卫生事业服务体系建设对策

【中图分类号】R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8-0330-02

提高城乡居民的医疗保健水平,推进卫生事业持续健康发展,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十分必要。

1发展现状

1.1.卫生资源总量情况遂宁市拥有医疗卫生机构数3713个,卫生技术人员达到11402人,各类医疗机构病床数达10277张,医疗卫生单位固定资产达13.18亿元,门诊总量达1404万人次,住院31.9万人次,医疗卫生业务总收入达18.29亿元。

1.2.服务体系建立情况全市有综合医院33个、中医院5个、专科医院10个、疾控中心6个、急救中心1个、乡镇卫生院105个,489个村卫生室达到甲级村卫生室标准。在城市基本形成了城市综合医院(中医院、专科医院)、社区卫生机构为主的城市二级医疗服务体系;在农村基本形成了以县级综合医院(中医院)、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为主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

1.3.控处能力情况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法定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成功处置了“禽流感”、“人感染猪链球菌”、手足口病、甲型H1N1流感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2006年5月,该市成功救治了一名禽流感患者,为我国禽流感的防控和救治提供了非常难得的经验。

1.4.全民医疗保障制度建立情况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医保、城镇职工医保基本实现全覆盖。全市参合参保人数已达330.33万人,占常住人口的92%。

1.5.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情况60%的县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并零差率销售。实行了三级医院托管县级医院和县级医院、中心卫生院领办乡镇卫生院的举措。把人民调解和医疗责任保险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医患纠纷调处中心和保险机构以相对第三方介入形式把纠纷从医院内转移到医院外进行处理。建立了婚前医学检查和出生缺陷干预政府埋单制度,免费开展人口出生缺陷检查、监测。

1.6.群众健康水平情况全市人均期望寿命达73岁,传染病发病率从2005年643.93/10万下降到2010年的384.67/10万,孕产妇死亡率从2005年31.01/10万下降到2010年的28.93/10万,婴儿死亡率从2005年的31.47‰下降到2010年的6.26‰。

2主要问题

2.1.卫生资源总量仍然不足每千人有卫生技术人员3.5人、病床数3.15张。城乡医疗卫生单位人员编制严重不足,结构不尽合理,卫生人员特别是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专业卫生人员缺乏的现象突出。

2.2.公共卫生体系不够完善农村执法监督和疾病控制工作还比较薄弱,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进力度不够,部分基层医疗卫生单位转变职能不到位,从事公共卫生人员数量不足。

2.3.医疗保障水平仍然不高大病、重病医疗费用负担仍然较重,新农合、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还没有实现有效衔接,新农合人均住院费用增长过快,自费比例高,资金监管有待加强。

2.4.食品安全形势仍然严峻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和预警体系还不完善,综合协调、查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的职能还需加强。

3对策思考

3.1.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要建立起适合基层实际,功能完善、运转协调、应对有效、反应灵敏、可持续发展的公共卫生体系和医疗救援体系。加快推进市级应急指挥平台建设和县乡医疗急救体系建设,巩固完善卫生应急联防联控工作机制。

3.2.进一步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切实推行县级医院联办乡镇卫生院和乡镇卫生院联办村卫生室的城乡医疗一体化机制,促进县级卫生资源向农村流动,实现县乡村一体化管理。

3.3.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做好城乡医疗救助之间的有效衔接,解决好农民工等流动就业人员基本医疗保障关系跨制度、跨地区转移接续问题,逐步实现人人病有所医目标。

3.4.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明确政府举办公共卫生的职责,扩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面。继续实施重大传染病防控、国家免疫规划、农村妇女住院分娩补助等政策。

3.5.加强食品安全和卫生监督健全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评估、预警体系,建立食源性疾病和食品污染物监测与报告网络,建立医院信息系统与食源性疾病信息报告和互动机制,完善检测手段,提高设备配置水平。

3.6.大力普及健康教育建立政府领导、部门协作、社会动员、群众参与的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机制,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全民健康知识宣传普及活动,提高群众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生活方式行为形成率,降低传染病、慢性病、地方病等疾病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