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城市圈产业供应链创新模式探析

/ 3

武汉城市圈产业供应链创新模式探析

杨辉鹏1,温德华2

杨辉鹏1,温德华2(1.黄冈职业技术学院,湖北黄冈438002;2.江西环境工程职业学院,江西赣州341000)作者简介:杨辉鹏(1982—),湖北麻城人,教师,主要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区域物流,供应链管理,产业经济。

摘要:文章分析了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现状,揭示产业供应链的内涵和特性,提出以技术突破、产业融合及建立循环经济系统和实施区域错位发展的产业结构模式,构建武汉城市圈产业供应链。

关键词:武汉城市圈;产业供应链;产业结构;循环经济

1武汉城市圈的产业现状

1.1具有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

通过考察武汉城市圈经济总量可以发现,市圈内的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存在明显的二元经济结构特征。作为市圈中心城市,武汉市三大产业比例为4.11:45.87:50.05,产业结构呈现出由传统产业向现代产业换代升级的特征,其经济总量(2007年GDP占武汉城市圈GDP的56.5%)和发展水平远高于市圈内同比平均水平;与此同时,市圈内其它城市经济总量规模偏小,各市GDP总量与市圈平均GDP有相当大的差距;从市圈人均GDP来看,武汉市人均GDP与其它八市人均GDP差距巨大,最大相差4倍,各个城市之间的差距也十分明显,并且产业发展水平处于不同发展阶段,如黄冈,第一产业比重过大,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比重过小,尚处于工业化初期发展阶段(见表1)。

1.2产业发展与布局不平衡

通过对武汉城市圈2004~2007年经济增长的偏离—份额分析可以发现,武汉城市圈经济结构呈现出明显的圈层差异,除武汉市增长幅度较大以外,其它八市增长幅度不大,部分城市,如黄冈市、天门市第二产业出现负增长。

从产业结构来看,各市第一产业结构存在较大问题,是区域内的弱质产业,第二、三产业整体结构较优越;从产业竞争力来看,第一产业除武汉、孝感、仙桃处于劣势以外,其他各市竞争力微弱,第二产业整体上处于劣势,第三产业除武汉市、咸宁市具有区位比较优势外,其它各市均处于劣势。

综合以上分析,武汉城市圈各市具有速度优势,三大产业结构对当地的经济具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是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有力条件,但各市均不具有区位条件,这是经济差异显著的重要原因,因此必须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

1.3产业链延伸不足

从现代区域产业的形成发展来看,产业是由龙头企业起主导作用,通过产业链的延伸,带动一批配套企业发展壮大,裂变出新的龙头企业,促进其它龙头企业发展和聚集,形成产业群体,使产业整体竞争力得以增强并推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由于武汉城市圈集群产业结构趋同、企业专业化分工不明显、产品相同或相似度过高,导致以企业聚集和传统加工制造企业为特征的产业集群,处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使产业集群的产业链不完整,尤其是缺乏向上游研发设计环节和向下游产品深加工、市场营销、售后服务、品牌构建与经营环节的延伸,因此后面的价值增值环节也就不能够在前面价值产品的基础上,生产出新的价值产品,形成新的价值链。

2产业供应链的内涵及其结构

所谓产业链是指经济布局和组织中,不同地区、不同产业之间或相关联行业之间构成的具有链条绞合能力的经济组织关系,而供应链就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材料开始,到制成中间产品以及最终产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送到消费者手中的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售、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因此,产业链是供应链的一个物质载体,它依赖于供应链上的有序连接,是多重供应链的复合体,而供应链通过产业链的整合,促进上下游产业在供应链上的优势合作和相互渗透,使各个企业与相匹配的上、下游企业结成战略联盟,把联盟企业在不同供应链及不同环节上的比较优势集成起来,努力打破区域、部门之间的壁垒,建立产、供、销一体化体系。

产业供应链正是应用供应链的结构特点,在产业组织的过程中,围绕某一产业及产业间的联系和产业结构的基于特定目标经济活动的企业之间的关联关系,具体表现为由主导产业和其上游、下游企业及相关协作企业共同建立由供需链、企业链、空间链和价值链有机组合而形成的产业网链。可见,产业供应链是产业链延伸和供应链集成下的以产业以及关联产业为核心而展开的一种网链结构,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①产业供应链实质就是产业及产业间的融合。一般来说,产业内部及产业之间有序的、协同的供需网链状关系就是通过若干个产业内的以及关联产业间的各个部门所具有供给者和需求者的双重身份而形成的。这种供需关系在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科技的推动下,改变了传统产业的生产与服务方式,成为产业发展的新动力,促使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使原本分立的产业价值链部分或全部实现了融合并形成新的价值链。这种融合导致产业之间的界限越来越模糊,不同的产业渗透融合在一起,又形成了新的产业,如图1所示。

②产业供应链的功能就是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产业供应链通过对产业及产业组织的整合,将产业内的企业、企业集群以及产业间的相关企业形成一个集成性网络关联系统。通过这种整合,当某一企业丧失其核心优势,就会被产业内其它同类企业所代替,甚至被淘汰。这种激烈的竞争使产业及产业间各要素、功能、环节以及各企业组织之间在产业的范围内实现资源、流程的优化以及功能、组织上的重组,使相关企业群获得了更多的市场份额、雄厚的资本积累以及较大的发展空间,从而提高产业供应链整体上的竞争力。

③产业供应链的目标就是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相关产业和企业在区域内形成的产业供应链,提高了区域之间的贸易效应和竞争效应,并集中力量,聚合各种生产要素,促进企业集群有序发展,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强有力的特色产业群体和竞争主体。企业在产业供应链的推动下改善传统的产业空间布局,形成产业专业化的集聚,并打破行业、部门和地区的界限,利用信息技术平台实现业务重组,筛选出能够影响经济大局的支柱产业,若干个区域支柱产业通过竞争使原来的产业结构更加优化,并进一步推动关联产业的发展。

3武汉城市圈产业供应链的创新及建议

针对武汉城市圈产业发展布局以及产业现状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武汉城市圈各市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状况,本文提出了武汉城市圈产业供应链模式。

该模式是个以区域支柱(特色)产业为中心、以其上游、下游企业及相关协作企业共同建立由供需链、企业链、空间链和价值链四个维度有机组合而形成的产业网链的协调运转的区域产业模式。

①以技术突破推动新产业供应链的形成。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产业创新必须以技术创新为支撑,因为技术创新使技术突破是新产业形成的重要方式。近年来,武汉城市圈在原来以冶金、机械、纺织、石化、建材为主体的基础上,逐步形成了以冶金、汽车、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为特色的区域产业结构,因此武汉城市圈可以借助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势,持续进行技术创新,加强市圈内几大产业群的高新技术产业合作,使传统产业在信息技术支撑下,提高原有产品和服务的技术水平,如电子信息产业与商业相融合形成电子商务,与仓储运输配送相结合,形成现代物流业,与制造业相融合形成自动化控制,向汽车制造业渗透形成光机电一体化等新产业;第三产业中的相关服务业如金融、法律、咨询、设计、中介、广告、运输可以向第二产业渗透;传统农业在现代科技支撑下,通过生物链把产业内部的种植业、养殖业与畜牧业融合起来,发展精深加工产业,形成生态农业的新产业链。这种以技术突破在融合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产业体系对原有产品和服务进行补充或替代,使传统产业与信息产业之间,通过从技术、产品到市场的融合实现产业升级,并对原来的企业及企业群之间的供需关系进行优化组合,形成新的产业供需关系,如图2所示。

②建立资源综合利用的循环经济产业供应链。在大区域循环经济模式下,城市圈内传统生产、资源综合利用以及产品的生态设计和生态消费等融为一体,不同产业和行业仿食物链网的形式进行横向耦合,使各企业的各种废弃物在不同行业、企业间综合利用,增强行业内部和行业之间企业的联系,实现生产过程中完备的循环功能组合,形成集生产、流通、消费、回收、环境保护及能力建设为一体的循环经济产业链网,如图3所示。

近年来,武汉市东西湖区在国家级食品加工区,建设集中污水处理厂、能源集中供应中心、固体废物集中处置中心以及园区信息共享平台等园区公共基础设施,通过定向招商、工艺设计和流程管理,实现企业内与企业间物质流的横向耦合和纵向闭合,积极发展食品工业废弃物加工辅助行业,延伸拉长食品加工循环产业链供应;东西湖区牧业园利用秸秆养牛,将牛粪和部分尿液发酵脱臭成高效有机肥,这些有机肥再供给生态农业基地,用来生产无公害蔬菜和绿色粮食,粮食秸秆和蔬菜再用来养牛,形成典型的生物循环产业供应链;烁森生物科技公司,利用生产啤酒工业废液、废渣为原料,运用高科技发酵工艺生产“烁生肽”生物P蛋白及糟宝,广泛用于饲料养殖业和制药工业,极大地完善了现代生物产业供应链。

③实施区域分工的错位发展的产业结构模式。目前,武汉城市圈各市都提出了自己的产业发展重点,但多数集中在高新技术方面,因此,要推进武汉城市圈“产业一体化”,就必须破解城市间的产业同构现象,让各地根据城市圈各城市的战略定位和产业结构调整情况,发挥比较优势,进行合理分工与互补,实现错位发展、差别竞争,使产业上下游相互依赖、相互支撑。具体来讲,就是通过发展各自的特色产业,发挥产业集群的效应形成产业供应链。比如,鄂州市以园区为载体,积极参与大企业的产业分工协作,加强新兴产业集聚和培育,形成错位发展的产业体系;黄冈市一方面利用自身的区域优势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中医药、旅游经济,另一方面,承接中心城市的经济辐射和产业转移,促进优势资源有效整合,扩大产业集聚效应;黄石市充分发挥特殊钢制造优势,利用武汉市汽车制造、光电子信息、轻工、生物工程以及环保设备制造等产业的快速发展,,形成自身产业的错位发展。此外,汉川纺织服装、孝南纸业、应城精细化工、云梦盐业、安陆粮机业、大悟硅光材料、孝昌汽车零部件等县市区优势产业,在武汉城市圈产业分工错位发展上都取得明显成效。

实施区域分工的错位发展,不仅加强了区域、产业及要素的融合,避免市圈内重复建设与无序竞争,而且加强了产业的配套合作,延伸产业链条,有力的推动结构高级化、布局合理化、发展集聚化的现代产业体系的形成。

3结语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看到,武汉城市圈产业供应链的创新,是以支柱(特色)产业为中心,以技术创新推动产业融合为依托,建立循环经济产业系统,实施产业错位发展模式的产业及其上下游企业和相关协作企业共同组成的产业网链。

参考文献:

[1]张丹,李娟文.武汉城市圈产业结构优化研究[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2).

[2]上海财经大学区域经济研究中心.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报告[R].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社,2006,(5).

[3]郑永松.武汉城市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路径选择—环经济和产业集群发展研究[J].区域经济,2008,(12).

[4]鄢飞,董千里.产业供应链形成路径及特性[J].长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

[5]赵树宽.产业创新系统效应测度模型研究[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9).

[6]安金明.产业创新形成路径研究[J].企业技术进步,20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