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例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分析李龙1吴元辉1任春晖2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9-19
/ 2

92例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分析李龙1吴元辉1任春晖2

李龙1吴元辉1任春晖2

李龙1吴元辉1任春晖2

(1吉林省通化市解放军二零六医院耳鼻喉科134001)

(2吉林省通化市人民医院血液肿瘤科134001)

【摘要】目的:探讨霉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对我院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92例霉菌性鼻窦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92例霉菌性鼻窦炎患者均行鼻内镜手术治疗,92例患者均治愈,随访半年至6年无复发,无并发症发生。结论:经鼻内镜手术治疗霉茵性鼻窦炎疗效好,创伤小,是临床上治疗霉茵性鼻窦炎安全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关键词】鼻窦炎霉菌性

【中图分类号】R76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09-0209-02

鼻窦炎是耳鼻喉科在临床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而霉菌性鼻窦炎是鼻腔的霉菌感染性疾病,近年来霉菌性鼻窦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已成为威胁人们身体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92例霉菌性鼻窦炎患者均是我院2008年5月至2012年5月收治的,据报道[1],霉菌性鼻窦炎患者女性明显多于男性,本组病例也有类似特点。其中男性38例,女性52例,最大年龄70岁,最小年龄22岁,病史1个月~5年,所有病例均无手术史,其中单侧76例,双侧16例。

临床表现:鼻塞、流脓涕或涕血及鼻腔内有异味的70例,头痛、颌面部肿胀或麻木不适的11例,反复鼻出血或回吸性涕血7例,排出带有异味的豆腐渣样物及团块物4例。

鼻腔检查:鼻粘膜慢性充血38例,鼻中隔偏曲16例,中鼻道有脓性分泌物及干酪性分泌物13例,下鼻甲肿大或肥大15例,中鼻道狭窄,4例,有鼻息肉6例。

CT检查:所有病例显示病变窦腔密度增高,浓淡不均,伴有不规则的点状、斑片状或条素状钙化灶。

1.2方法

92例霉菌性鼻窦炎患者均行用单径路鼻内镜术治疗,均在局部或表面麻醉下进行的,如鼻腔内有鼻中隔偏曲或鼻息肉的应先行进行切除,并将窦腔内的病变组织及脓液进行清理,在鼻内镜直视下切除钩突,经鼻内镜开放并扩大上颌窦自然开口,对上颌窦的病变组织及粘膜进行清理,用生理盐水在弯头吸引器引导下反复冲洗窦腔清除残留的霉菌团块;对病变累及蝶窦者要扩大蝶窦前壁开口,彻底清除腔内病变组,保留正常粘膜。对病变累及筛窦者要同时开放筛泡及后筛,从前向后清理病灶;以保证术后通气和引流通畅。

92例患者术后标本送病理检查,所有病例均检出霉菌,霉菌感染仅局限鼻窦腔内,无真菌感染,局部组织增生或水肿。

2.结果

92例霉菌性鼻窦炎患者经手术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患者术中和术后均未出现并发症,术后给予抗生素治疗,术后48h抽出鼻腔填塞条后对鼻腔鼻窦进行冲洗,鼻内镜下检查创伤面愈合良好,各窦口通畅良好,鼻窦腔粘膜正常,无脓性分泌物,术后6个月~2年随访无复发及并发症发生,全部治愈。

3.讨论

霉菌又称真菌,广泛存在于大自然中,到目前为止已发现的可引起耳鼻咽喉疾病的就有20多种霉菌,由于霉菌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它可以长期在机体内存留而不发生任何临床症状,只有当机体免疫力低下时,会诱发大量霉菌生长,尤其是当机体发生伤风感冒时,诱发鼻道口狭窄或阻塞,鼻道和窦口引流不畅,使霉菌得以生长繁殖。

近年来霉菌性鼻窦炎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多因长期使用抗生素、类固醇激素药物、免疫抑制剂或患糖尿病、肿瘤等消耗疾病,使机体抵抗力下降,诱发鼻和鼻窦的感染[2]。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自身的健康问题已被人们逐渐重视,一旦出现不适症状能及时到医院就诊,是就诊率不断增加;再就是医务人员对霉菌性鼻窦炎的认识不断加深,检查手段不断提高,有效降低了误诊和漏诊的发生。

霉菌性鼻窦炎分为侵袭型和非侵袭型两大类型,非侵袭型分为真菌球和变应性真菌性鼻窦炎,侵袭型分为急性和慢性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3]。非侵袭型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表现为鼻塞、涕中或痰中带血、流脓涕等局限于鼻窦腔内,粘膜组织无真菌侵犯;侵袭型霉菌性鼻窦炎的临床表现多伴有头痛、颌面部肿痛、麻木及鼻眼部症状等,霉菌感染不仅位于鼻窦腔,对鼻窦粘膜和骨壁也有所侵犯,从而导致鼻窦粘膜及周围组织结构的坏死。

CT检查是霉菌性鼻窦炎诊断及制定手术方案的重要依据,只有明确霉菌性鼻窦炎的诊断与分型,才能有利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无论是哪种类型的鼻窦炎,采取手术治疗来清除病灶,其原则是对鼻腔及鼻窦内病变组织进行彻底清除,术后反复窦腔冲洗鼻窦腔,冲洗出残留的病原微生物及血性分泌物,以改善鼻窦腔内的炎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对92例霉菌性鼻窦炎患者术后6个月~2年随访无复发及并发症发生,全部治愈。

参考文献

[1]张志远.非侵袭型真菌性鼻窦炎男女患病构成比初步分析lJ1.江西医学院学报,2006,46(5):107.

[2]林功标,林有辉,程金妹.鼻腔鼻窦真菌病的x线及cT表现lJ1.福建医药杂志,1997,19(1):7-8.

[3]田勇泉.耳鼻咽喉一头颈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礼,20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