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氧液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高氧液在急性脑梗死治疗中的应用

张琼陈玉宝王晓燕

张琼陈玉宝王晓燕

(湖北医药学院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内科湖北十堰442000)

【摘要】目的探讨高氧液辅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高氧液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66例),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用高氧液为基液加药静脉点滴;对照组采用一般液体为基液加药静脉点滴,以20d为1疗程,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高氧液治疗组总有效率(96.8%)明显高于常规治疗组(83.8%)(P<0.05),同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显著低于常规治疗组(P<0.05)。结论高氧液可提高急性脑梗死的疗效,改善预后。

【关键词】高氧液脑梗死神经功能缺损评分

【中图分类号】R741.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6-0228-02

在脑梗死急性期的治疗中,纠正病变脑组织的缺血缺氧,抢救濒临死亡的脑组织是治疗的关键环节之一。高氧液治疗是通过静脉滴注含高浓度溶解氧直接向组织细胞供氧的方法。我院自2012年1~6月,应用高氧液治疗急性脑梗死128例,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对象系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28例,男72例,女56例;年龄41~80岁,平均58±15岁;均为首次发病,病程<48h,所有病例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1],并经头颅CT或MRI检查证实,病变部位为颈内动脉系统。随机分为高氧液治疗组(62例)和对照组(66例),两组性别、年龄、病情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1.2方法

1.2.1对照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降纤、脑血管扩张、自由基清除剂、脑细胞赋活剂治疗,并根据患者症状给予相应的治疗。

1.2.2高氧液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静脉滴注高氧液。具体做法是:采用GY-1型高氧医用液体治疗仪,对静脉输液进行溶氧活化处理(氧流量3升/分,溶氧时间20分钟,氧分压=80~100Kpa),每日1次,连续20d。

1.2.3疗效评定方法在治疗前、治疗20d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2];疗效:(1)基本痊愈:评分减少91%~100%;(2)显著进步:评分减少46%~90%;(3)进步:评分减少18%~45%;(4)无变化:评分增减在17%以内;(5)恶化:评分增加18%以上。前3者相加为总有效率。

1.2.4统计学方法数据以(x-±s)表示,采用SPSSl0.0版统计学软件包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疗效比较高氧液治疗组有效率为96.8%,对照组则为83.8%,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高氧液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例(%)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1,与对照组比较#P<0.05

3讨论

急性脑梗死后细胞缺血缺氧,使细胞内能量缺失、酸中毒,细胞内外离子失衡,离子泵运转停止,造成细胞内水肿和细胞间质水肿,钙通道开放引起细胞内超载,使脑组织发生继发性损害,并形成脑缺血-脑水肿的恶性循环。而缺氧是这一恶性循环的中心环节,因此及时改善脑细胞供氧是阻断恶性循环的关键环节。供氧有助于半暗带区脑组织的功能恢复,但传统的鼻导管或面罩给氧治疗脑梗死的供氧效果有限,因为在脑水肿状态下,供氧所需的弥散距离增大,常压吸氧不能纠正脑水肿状态下的神经细胞缺氧状态。高压氧能够显著提高血液和脑组织的氧分压和氧饱和度,但氧舱内不便观察抢救患者及其升血压作用等因素限制了其在急性脑梗死后的使用,故我们选用简单方便的静脉高氧液方法。静脉高氧液给氧是用一种具有高氧分压且含有高浓度溶解氧的液体通过静脉向人体组织细胞直接供氧的新型给氧治疗方法[3],能够及时给患者提供充足的氧气。其作用机制与高压氧舱相似,都是通过增加氧的弥散半径来改善组织的氧供。在脑水肿状态下,供氧所需的弥散距离增大,常压吸氧不能纠正脑水肿状态下的神经细胞缺氧状态。而高氧液含物理溶解氧是普通液体的5~7倍,其血氧弥散半径是正常动脉的2倍,半暗带区脑组织可不依赖血红蛋白的携氧输送,而由高分压游离氧直接向缺血脑组织细胞弥散供氧,从而打破脑缺血-脑水肿的恶性循环,使缺氧的神经细胞的低氧状况得到显著的改善[4]。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氧液静脉滴注治疗脑梗死的效果显著。与常规治疗组相比,高氧液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显著提高(P<0.05),NDS改善更显著(P<0.05),表明高氧液静脉滴注是治疗脑梗死的有效辅助方法。静脉高氧液有利于抑制缺氧-代谢障碍-脑水肿的恶性循环,从而降低颅内压,减少神经功能的进一步损伤,有利于临床症状、体征的恢复与改善。实验证实,高氧液能改善微循环血管痉挛,加快血流速度,降低血小板及红细胞聚集率,减少血液成分瘀滞和黏附,全血黏度下降,组织代谢旺盛,ATP生成增加,促进血管成纤维细胞的分裂和胶原纤维的形成,从而促进新血管的生成,改善缺血区微循环,增加供血,加速侧支循环的建立,减少脑缺血区半暗带脑组织细胞的死亡[5]。本疗法效果显著,为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安全简便的辅助方法。

参考文献

[1]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321.

[2]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1997,17(5):313.

[3]孙永华.开辟新的氧输送渠道预防和减轻缺氧性损伤[J].中华医学杂志,2004,84(1):79-82(2)

[4]吴忠恕.高氧液在急性脑卒中治疗中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70-71

[5]曾真,徐礼鲜,李韧.高氧液对家兔全脑缺血再灌注损伤生化指标的影响[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2,22(15):1363-1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