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本与求真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11-22
/ 2

务本与求真

吴延国

山东省郓城县李集镇中心学校274700

摘要:如何去追求“更好的教育”?是每个教育工作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只有坚持“求真、求实、求是”的精神,才能遵循规律办好教育。要基于学校,从问题出发,在团队建设、教育创新、引领示范、培训研修等方面积极探索、研讨,不断地创新教育教学管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找路子,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走素质教育之路。

关键词:创新管理教育科研专业成长综合发展

自2016年10月被评为“菏泽市名校长人选”以来,我基于学校,从问题出发,在团队建设、教育创新、引领示范、培训研修等方面探索、研讨,现在教师发展了,学生改变了,全镇各学校出现了良好的发展态势。

一、建队伍,构建“一镇三制”的管理新模式

1.实行“一镇三制”的管理评价模式。结合我镇的实际情况,我们摸索出了独具特色的管理模式:“一镇三制”。在中心校整体管理下,李集镇第一实验小学规模大、条件好,自主确定评价标准;其余7所完全小学各方面条件基本一样,统一评价标准;6处教学点统一评价标准。

对全镇教职工考核评价管理,也相应地分成三块区域。在结合校情的基础上,实现动态管理,体现公平、公正。全镇教职工在本区域考核评价均由三块绩效组成:“过程性绩效”:根据教职工的教育教学管理业绩,每月一评,目的是激励、督促教师;“终结性绩效”:学期终根据教职工本学期“过程性绩效”的累积来确定的绩效,发放学期绩效工资;“创新性绩效”:在每年8月开学前召开教育教学工作表彰大会,对上学年的创新团队和个人进行表彰。

管理模式的创新和教职工考评方案的完善,极大地调动了广大教职工的积极行,增强了领导班子的凝聚力和执行力。

2.实行“3+2”的教师交流聘任机制。3指的是由中心校对各学校核岗、定岗、晒岗;2指的是教师在全镇范围内选岗、评岗。为了学校办学理念的延续性,任课教师实行每学年一交流,校长实行6学年一交流,其它领导人则实行3学年一交流。目的是建立层次分明、标准明确、阶梯成长、特色鲜明的教师专业层级发展机制,并与岗位聘用、培养培训、考核评价、绩效激励有机结合,从而增强教师专业成长内动力。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经过2017年、2018年暑假的“3+2”教师交流聘任,真正做到岗清责明。每个岗位上的干部、教师、职工都开始力行担责,学校教职工双向聘任的生态改变了。全镇教师的工作热情非常高涨,90%以上的教师普遍认为现在的工作平台平等、公正,工作有目标、有奔头。教师聘任交流制度也使广大教师获取了更多的教学管理经验,促进了专业成长。2017年9月出现了市、县级典型教师殷津津;2018年5月出现了县级典型教师李桂英,这些典型教师树立了榜样,极大地鼓舞了教师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干劲。

二、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台子

教研和科研是教育的生命线,教师的专业成长离不开教科研,教科研联结着教育的幸福与生命的精彩,学校是教师培养的土壤。我们要想法设法为教师专业成长搭建平台。

1.建立三级教研组织。成立乡镇中小学中心教研组,选拔全镇的骨干教师兼职教研员,每学科吸收5名小学教师,负责全镇教研活动的组织。

2.开展集体备课。集体备课坚持“三定”、“五统一”,“三定”即:定课题,定中心发言人,定时间地点;“五统一”即:分学生不同认知基础统一确定教学目标,教学方式,教材难点,教学资源,达标试题,坚持“个人备-集体备-个人备”的程序,中心组每周一次集备,并通过集体备课,交流了研究成果,互通了教改信息,从而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

3.鼓励中青年教师投身教育科研。带头积极参与教育科研,为科研教师想办法、出路子,确保了科研经费的足额使用。教科研唤醒了教育情感,让教师感受到了生命的持续精彩,感受到了生命的真实,找到快乐、找到成就、找到幸福,从而消除了职业倦怠感。

4.校本课程开发。校本课程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主体。学校成立了课程管理委员会,每学年开学前制订校本课程开设方案,明确开课门类,执教教师、课时数、开设年级,并列入课程表上课,让学生选修。因为全镇大力提倡“艺体教育”,所以全镇各校学校在课程开发中多数选择了艺术类和体育类的校本课程,现如今我镇开发的校本课程有《腰鼓》、《秧歌》、《二胡》、《抖空竹》、《剪纸》、《葫芦丝》、《竖笛》、《陶笛》、《古筝》等13种。

5.强化校本培训,解决学科结构性断层问题。我们开展了多种多样的培训活动。培训内容也非常丰富,涉及教学理论、教学改革、教学方法、教学技能、教育技术等各个方面。自2016年10月至今组织举行了10次校本培训,14次研修培训,这些培训都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理念,改进了教学方法,使课堂效率明显增强,从而提高了教学质量。

三、为学生的综合发展找路子

为谁培养人?培养怎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所有教育工作者应该思考的一个问题。我们因此又推出了以下举措:

1.在全镇各学校都开展了“家校共牵手”活动。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德育教育是学生成长的土壤,把这块土地经营肥沃了,孩子们的生命才能茁壮成长。成立了“家委会”,科学地确定了有效的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活动载体,具体开展“家长到校一日行”和“小手牵大手、文明新农村”两大活动,努力建立无缝隙教育体系。“家长到校一日行”活动,打破了原先全体家长到校参加“家长会”的形式,取而代之的是把全体家长分散安排到校,每天都有部分家长到校,走进课堂,和班主任及任课教师交流,填写《家校联系手册》,针对学生的学习及思想进行分析,并制定相应的措施,做到对学生的教育、管理的有的放矢。“小手牵大手,文明新农村”社区服务实践活动,全体学生以自然村为单位,建立“文明新农村服务队”,利用周末和假期走进农村,治理村容村貌,照顾孤寡老人,对父母感恩,“讲文明话、做文明事”宣传,发现并纠正农村生活陋习和封建迷信活动等。活动的开展拓宽了德育渠道,锻炼了学生能力,从而促进了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2.成立“李集镇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心理健康教育是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师生心理健康,进而才能谋求学校的发展。为此,为解决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缺乏师资的短板,组织成立了“郓城县李集镇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中心”,研讨适合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措施,指导各小学心理咨询与辅导,携手并进,促进师生共同成长。

3.大阅读,夯实了孩子文学素养。小学阶段是基础教育的基础,阅读改变人生,我们投资68.7万元在全镇各小学的114个班级都建立了“我爱图书角”,并设计印发了阅读记录《滴水成河》和学生阅读成长记录袋《小脚丫》。开展了丰富多彩的阅读活动,如“亲子阅读”、“师生共读一本书”、“图书漂流”等。为了督促学生有序地开展阅读,还要求学生在阅读图书后做好阅读记录《滴水成河》,同时每周都要背诵或吟诵2-3首古诗词,每周一由语文教师检查批改;学校每学期组织2-3次阅读、吟唱比赛。智慧积累而成书,流水涓滴而为泉,美好成熟的心灵滋长尽在书泉。

4.“艺体教学”硕果累累。先后投资100余万元,购置了艺体器材。在艺体专业师资力量不足的情况下,选聘有艺体特长的家长做兼职教师。根据学生兴趣,所有学生必须人人参加一项艺术或体育活动,每天大课间学生统一做完广播操体后,太极拳、乒乓球、舞蹈、篮球、跳绳、踢毽子、呼啦圈、羽毛球等队的同学在家长和专业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活动;电子琴、象棋、古筝、书法、剪纸、制作等队的同学在每天午饭后时间,在家长和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到活动室集体活动。无论何种形式的活动,我们都按照“关注特色,强调安全、点面结合、共同发展”的目标进行。

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现如今我镇的艺体教育是一校一特色,每个孩子都熟学3种以上的才艺,如一朵朵灿烂的鲜花绽放在百花园中。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相信,只要我们从问题出发,基于学校,在学校中和为了,不断地创新教育教学管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找路子,引领教师专业成长,我镇的教育定会走在健康发展的道路上。

参考文献

[1]洪明著《合作共育的理论与实践》.安徽教育出版社,2017年3月出版。

[2]潘国青刘莉主编《学校教育科研管理10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10月出版。

[3]作者斯蒂芬?克拉生译者李玉梅《阅读的力量》.新疆青少年出版社,2012年1月出版。

[4]吴积军著《校本研修与教师专业成长》.江苏凤凰教育出版社,2015年12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