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方失败的原因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09-12-22
/ 2

甲午战争中方失败的原因

于红丽

于红丽(黑龙江工程学院人文与社会科学系,黑龙江哈尔滨150000)

摘要:从政治、军事、文化三方面分析了甲午战争中方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甲午战争;失败;原因

在山东美丽的刘公岛曾经发生了中日海军的一场大决战。铁甲与热血铸造着民族铮骨,大海和长夜激荡着忠魂浩气,历史不会忘记海战风云,中华民族将铭记1894——这场战争就是甲午战争。面对着当年中国人的绵绵赤子之心,身处沧海变桑田百年之后的我们,该怎样回望那段历史,又该怎样展望前程。对于甲午战争我们不能永远沉浸在无边的悲痛与耻辱中,更应该把注意力放在为什么会失败上,应该化悲痛为力量,以图中华民族的再次复兴。

那么,为什么一个泱泱的东方大国会被自己的学生所打败?堂堂的大清帝国还抵挡不住几千日本兵吗?我们来分析其中的原因。

1政治原因

1.1清政府腐败无能

腐败:日本当时为发展海军,天皇发动捐钱,皇后把首饰都捐出来,天皇每天只吃一顿饭。但是清政府的统治者慈禧却生活奢靡。在中日战争的关键时刻,慈禧却依然想着那三山五园的快乐。

大肆修建颐和园花费:1098万两白银1098万两白银&pide;60万两/艘吉野级巡洋舰=18艘

从清政府统治者生活的一个横断面,我们就可以看出清政府的腐败之极。

无能:清政府制度和职责含混不清;清国君主帝制徒有其表。

在调动和掌控全局上力不从心,南洋水师力图自保,保持中立。它甚至无法调动整个国家的力量来与另一个国家对抗。1896年《泰晤士报》对甲午战争中国的败因做过这样的描述。

李鸿章急于避免战争,李鸿章的整个军事目标是在未来的某一天给日本这个暴发户予以彻底的惩罚。对他来说,他以自己的民族为荣,但是这个目标暴露了中国的每个人都相信李鸿章的铁甲和军队不可摧垮,包括李鸿章本人都没有意识到腐败和无知影响的这么广。

清政府的这些统治者不仅腐败无能,而且不了解世界大势。尤其对日本认识不清。

1.2对日本认识不清

中国人一直认为,那片叫作扶桑的天尽头的地方,生活的只是浪人与和尚,另外也盛产一些小偷。

清朝的傲慢越发激发了这个小国的自尊,清朝的懈怠,更加剧了日本的进攻欲望。

日本在19世纪60年代“明治维新”以后,资本主义得到较快发展,与封建的武士道精神结合在一起,产生了军国主义怪胎,极具扩张性和掠夺性。侵略并战胜中国,是近代日本的既定国策。

“明治大帝遗策是第一期征服台湾,第二期征服朝鲜,第三期征服满蒙,第四期征服支那,第五期征服世界。”——田中义一

而日本在朝鲜无理挑起战端,蓄意侵略中国,清政府对一触即发的战争形势仍然未有准确的判断,还寄希望于中日双方同时撤军。

“在帝国主义横行霸道的时代里,弱肉强食是一条规律。谁落后,谁软弱,谁就要挨打。谁害怕战争,谁一味退让,战争就首先落到谁的头上……帝国主义是必定要侵略弱国的。只有揭露和反击帝国主义的侵略步骤,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才有可能制止帝国主义的侵略。”[1]

2军事原因

2.1武器落后

1890年日本海军第八次扩张,总吨位近六万吨,吸收了科技成果,在很多方面超过了中国。日本在1889年到1894年填了很多,中国则没有。中国只在1890年装备了一艘国产舰平远号。日本的海军急速扩大,其快射炮以及船舰的行驶速度均超过了北洋水师。北洋水师以时速15海里的慢船,对抗时速23海里的快艇,那只有挨打的份了。打败了,无法逃避。纵使打胜了,也无法追击!我方是五分钟打一炮,敌方是一分钟打五炮。敌人以快艇快炮,飙忽而来。一瞬之间,敌弹如疾风暴雨,临空而下,再一转瞬,敌舰又逃得无影无踪。你以15海里的时速,五分钟一炮的慢劲,真是既无招架之功,更无还手之力。

中日海军当时的变化为何如此之大?日本学者福岛中臣说:“中国的海军并不可怕,中国往往有可行之法,而绝无行法之人;有绝妙之言,而绝无实践之事。”遗憾的是,大清国的实态恰恰被说中了。在中日海军竞赛的关键时期,北洋水师的建设却松懈下来。但日本犹如制造精良的时钟,滴滴答答地行进中。

军队战斗力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直接因素,但战斗力的强弱不仅决定于武器装备,还有军队的指挥、管理、训练、精神状态,战略和战术等。

2.2战术原因

在黄海海战中,起初我北洋水师想摆出两横队形,每两舰为一组,共五组,且每两舰都是同一造船厂生产的姊妹舰,有利于协同作战。但为何会摆出人字队形呢?有人说是因为定远舰管带刘步蟾胆小,为保护自己特摆此队形,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当时由于旗语打错了,中国的水兵不懂英语,而打旗语的呢又不懂汉语,结果可想而知,但这两种观点都没有史料支撑,第三种观点却有确凿的历史证据。由于济远舰、超远舰和扬威舰等都是陈年旧舰,航行速度慢,但要排成两横队形,却要走最远的路程,所以还没等站好队形,日本已经开战。而这种队形极利于日本对我各个击破。在中日海战的关键时刻,中方摆出了这样愚蠢的队形,丁汝昌没想到,日方更没想到。如果当年的战术真的按照预想实现,也许黄海大战的历史就要改写了,但历史不能假设。

如果说战术的失误是一时的失败,还有补救的机会,但若是战略的失误那可真是无力回天了。

3文化原因——人才匮乏

少年强则中国强。但正因为中国的人力资源薄弱,才使得中国在甲午战争中处于被动的地位。

由日本政府出资建立了由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体制。第二年,中国才派了留美幼童。有日本“伏尔泰之称”,著有脱亚论并被尊为日本国父的福责谕吉,1862年在伦敦遇见一个英国人,英国人问他日本有多少懂英语的人,福说大概有几百人吧,但问唐学员时,唐说中国可能只有十几个人,福说,完了,大清国完了。

魏源的《海国图志》传到日本,日本人手一本,为明治维新作了理论指导,而中国人看的非常少,即使看了,用梁启超的话说,看后也是束之高阁,或者也是盖菜坛子了。

从这个例子我们可以看出当初,人们知识的贫瘠,人材的短缺。正像梁启超所说的那样:日本之学伊者其同辈中不下百数;中国之才如鸿章者,其同辈中不得一人。就这样,日本在改革的力度和速度上远远超过了清国。

全方位的落后,导致了甲午战争一败涂地,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以慈禧为代表的地主阶级中的顽固派是封建势力中最腐朽、最反动的阶层,它不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它不可能引导中国走向光明。

甲午战败,李鸿章首当其冲成了政府的替罪羊,签订屈辱的《马关条约》。

权倾一时,榜满天下是时人对李鸿章的评价,李鸿章的个人命运是和国家的挫折联系在一起的,李鸿章的成功与失败至今令我们唏嘘不已。他所指挥的甲午战争虽然失败了,但给中国人的影响却是深远的。

甲午战争虽然过去一百多年了,但却改变了中、日两国命运,也重新规划了东亚的历史格局,但其意义和影响值得我们思考。

甲午中日战争的失败对全民族造成重大的冲击,使得人们从封建主义的沉沉大梦中觉醒,重新观察周围的世界,重新评估自己的地位和能力,重新选择应该走的道路。历史上的胜利往往随之而来会有失败和倒退,而历史上的挫折也会增长人们的智慧,锻炼人们的力量,而在未来得到胜利的补偿,就像恩格斯说的那样“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甲午中日战争的情形就是这样。马关条约的签订,激起了全国的悲愤和抗议,三年以后,发生了戊戌变法,五年以后,发生了义和团反帝爱国运动;十六年以后发生了辛亥革命,而百年之后,中华民族更是以稳健的步伐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证明了中华民族经得住严重的挫折和失败,在民族尊严、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问题上,不论付出多么大的代价与牺牲,中国人民决不会让步,更不会屈服。中华民族的腾飞之势不可阻挡,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正在起航!

参考文献

[1]戴逸.中国近代史稿[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