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混凝土质量控制与混凝土质量问题综合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12-22
/ 2

加强混凝土质量控制与混凝土质量问题综合分析

袁学成

东莞市福汇多建材有限公司工作523000

摘要:混凝土的质量是决定建筑工程质量的基石,对建筑工程的安全和造价有着重大的影响,因此在配合比设计之前的充分准备工作、混凝土原材料的质量把关与生产配合比的调整以及在施工中的控制,从各方各面详细的介绍了混凝土在配合比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预防的意见。

关键词:混凝土质量建筑工程控制对策

前言:

近年来由于很多混凝土结构的质量不能得到有效保证,混凝土质量事故时有发生,致使企业在物质和信誉方面遭受了很大的损失,也给企业的经营和发展带来了诸多不利的影响。因此要从思想观念、原材料进场及施工管理等各环节综合分析了混凝土结构质量问题的产生根本原因,并提出了避免混凝土质量问题产生的具体方法和措施。

1.混凝土质量的控制

1.1配合比设计前的准备工作:应充分掌握设计图纸对混凝土结构的全部要求,重点是各种强度和耐久性要求及结构件截面的大小,钢筋布置的疏密,以考虑采用水泥品种及石子粒径的大小等参数;了解是否有特殊性能要求,便于决定所用水泥的品种和粗骨料粒径的大小;了解施工工艺,如输送、浇注的措施,使用机械化的程度,主要是对工作性和凝结时间的要求,便于选用外加剂及其掺量:了解所能采购到的材料品种、质量和供应能力。

1.2混凝土原材料质量控制:原材料的质量及其波动,对混凝土质量及施工工艺有很大影响。如水泥强度的波动,将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对于相同标号之间水泥活性的变异,是通过胶砂强度检验测定,根据水泥活性结果予以调整混凝土的配合比。各级石子超逊径颗粒含量的变化,导致混凝土级配的改变,并将影响新拌混凝土的和易性,骨料含水量的变化,对混凝土的水灰比影响极大。为了保证混凝土的质量,在生产过程中,一定要对混凝土的原材料进行质量检验,全部符合技术性能指标方可应用。骨料中含有害物质,超过规范规定的范围,则会妨碍水泥水化,降低混凝土的强度,削弱骨料与水泥石的粘结,与水泥的水化产物进行化学反应,并产生有害的膨胀物质。如果粘土、淤泥在砂中超过3%,碎石、卵石中超过2%,则这些极细粒材料在集料表面形成包裹层,妨碍集料与水泥石的粘结。它们或者以松散的颗粒出现,大大地增加了需水量。对混凝土集料来说,影响配合比组成变异而导致混凝土强度过大波动的主要原因是含水率、含泥量的变化和石子含粉量的影响。应根据测定的砂子含水率及时调整混凝土配合比中的实际用水量和集料用量。水泥、砂、石子各性能指标必须达到规范要求。根据这资料合理地选用适当的设计参数,进行配合比设计。

1.3生产配合比的调整及施工的控制:(1)严格控制混凝土施工时的用水量,在实际生产中,操作者为方便施工,往往追求较大的塌落度,擅自增加用水量而不管强度是否能达到要求:再加上现场质检人员的管理不到位,对水灰比缺少严格的控制等原因,均使混凝土实际用水量大于理论用水量,从而导致砼强度降低。(2)调整生产配合比时,应准确测量生产现场砂、石的实际含水量,否则会导致生产配合比不准确。防治措施:砂、石中若含泥量超标,应在混凝土浇注前三天冲洗完毕,并应在施工前按规范要求取样并;隹确测量砂、石的实际含水量,调整施工合比以从用水量中扣除含水量,补回砂、石量,严禁边冲洗边拌制混凝土。砂、石材料应准确计量,单位尽量采用混凝土拌和楼,利用电脑;准确计量,若不具备此条件,应坚持每车过磅,以控制材料用量,从而确保砂、石材料的用量偏差。

1.4混凝土的浇筑:混凝土浇筑前作业包括,基础处理、施工缝处理、立模钢筋及预埋件的安设。其次必须经监理人员验模合格,并取得准浇筑作业。振捣时间以混凝土粗骨料不再显著下沉,并开始泛浆为准。应避免欠振、过振使混凝土振捣均匀密实,浇筑完的混凝土必须遮盖以保温或者防雨。

1.5混凝土的养护及拆模质量控制:(1)混凝土的养护:塑性混凝土应在浇筑完毕后6~18h内开始洒水养护,低塑性混凝土宜在浇筑完毕后立即喷雾养护,并及早开始洒水养护,混凝土应该连续养护,养护期内必须确保混凝土表面处于湿润状态,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宜少于28d。(2)拆模:拆模的时间直接影响到混凝土质量和模板使用周转率。拆模时间应根据设计要求、气温和混凝土强度等级情况而定。对非承重模板,混凝土强度达到的75%以上,其表面和棱角不因为拆模而损坏方可拆除。

2.混凝土质量的问题

2.1现场施工人员和技术人员对混凝土的质量控制的关键要素不能掌握,对影响混凝土质量的各主要环节认识和理解不够,混凝土结构施工前未对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各环节进行必须的交底和宣贯,混凝土质量控制未能形成统一的思路和一致的措施。

2.2拌合站计量不准,对拌合站计量系统不及时校验或由于校验费用较高而不愿按期校验。虽有集中搅拌设备,但不能保证计量设备的精度和准确度,没有真正起到集中搅拌所带来的优势。

2.3外加剂的用量:以体积法代替重量法的现象普遍存在,对外加剂的作用没有足够的认识,不能严格控制外加剂的用量。外加剂必须在一个合理的掺量范围内,才能起到改善混凝土工作性能、缩短施工周期、提高或改善混凝土的早期强度的作用,少了达不到设计强度,多了也会使混凝土的强度发展减慢或强度不发展。

2.4施工过程中混凝土运输和浇筑控制不严、方法不当。有的项目为节约成本,使用翻斗车、农用车代替混凝土灌车,使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发生漏浆、分层,不能保证混凝土拌合物的工作性能;在浇筑过程中不能认真分层浇筑和按规定进行振捣,使混凝土不密实,表面色

差不一致,质量不能得到有效的保证。

2.5后张法预应力混凝土在预应力施工过程中,不能按设计要求严格进行,对预应力的作用和控制认识不足,导致混凝土未达设计强度时即进行张拉,使混凝土内部结构受损,混凝土强度不能正常发展。用于预应力施工机具的准确度不进行有效校验,灌浆随意、不饱满,检查流于形式,导致预应力不能进行有效控制,使预应力过早损失,影响了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能和使用寿命。

2.6混凝土养护不及时,导致混凝土由于失水过快或受冻,强度不能正常发展,使混凝土强度在规定时间周期内不能达到设计要求,该现象在预应力混凝土梁施工过程中尤为突出。

3.预防混凝土缺陷的发生

混凝土工程的质量是由设计人员、监理人员和施工人员共同努力的结果。混凝土的质量除外观上的蜂窝、麻面缺陷外,主要是混凝土强度能否达到要求,当混凝土强度达不到工程要求时,监理人员只能要求拆毁重作。而确定混凝土强度常是在混凝土浇筑后28d进行强度试验,并得出结论。在这段时期,还可能浇筑出大量不合格混凝土,这样拆毁的工程量将增大。因此每一位负责质量的人员必须注意预防质量缺陷的发生或尽早地发现施工中可能出现的缺陷,以不误时机地采取补救措施,所有的施工人员、监理人员都应当随时监控混凝土的配制、搅拌、浇筑和养护等过程。监理人员、施工质检人员应按时检查配制的混凝土材料是否符合规范规定的要求,检查施工中混凝土的成份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的配合比,运输、浇筑和养护是否符合施工工艺规定;同时要检查是否按时做混凝土坍落度实验等,坍落度是最简易、最快速判别混凝土质量的指标,坍落度过大、过小将会产生振捣不实,出现蜂窝、孔洞、发生离析、分层,或是否按技术规范的要求做混凝土强度试验,并检查试验结果。

4.混凝土质量问题解决措施

4.1加大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宣贯和控制力度:(1)明确混凝土质量控制的各环节。对主要施工负责人和管理人员及时进行宣贯,改变对混凝土质量控制认识不清的现状,提高对混凝土质量控制的认识。使保证混凝土质量成为自觉行动。(2)确保混凝土质量,明确在混凝土质量和成本、进度有矛盾时,不能以牺牲质量为代价来保证成本和进度,必须确保质量第一的观点,不能因小失大,影响到企业的整体利益。在对项目负责人、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的考核中,应适当延长对混凝土质量情况的考核时间,要和其绩效真正挂钩。

4.2加强对用于混凝土的各项原材料质量的控制:(1)物资部门对各项原材料的料源必须进行供货能力和产品质量稳定保证情况的调查,确保各项进场材料的质量符合标准要求。在过程进货时要加强对进场材料的质量把关,对不同产地的原材料坚决不能混用,对不合格的原材料要坚决退场,不能降低标准继续使用。(2)试验部门要对所进场的原材料质量按批进行检测和抽检,尤其是对水泥和外加剂的检测必须坚持每批检测,不能以厂家的质量证明书代替对过程的抽检,以保证在质量发生变化时能够及时发现,避免不合格的材料用于施工。

4.3加强对混凝土施工各环节的控制:(1)明确每施工人员在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所担负的职责和权利,使之和其业绩相关,真正做到各负其责。杜绝施工过程中外加剂和水用量计量不准的现象;严禁在施工现场二次加水,严禁使用不能保证混凝土拌合物性能的运输机械进行混凝土运输;正确制定混凝土浇筑和张拉工艺,施工过程中严格值班制度。(2)对用于混凝土施工的计量仪器和设备必须按期进行校验和检定,以保证各项原材料的计量准确。(3)试验部门对混凝土理论配合比设计要根据施工现场的实际情况进行,要考虑到施工过程中不利因素的影响,理论配合比设计不能只选用一种原材料,要多方比较,进行筛选。施工过程中必须根据季节的和现场原材料质量的变化情况,适时进行混凝土配合比调整或更换,坚决不允许一个配合比使用整个施工过程。

结束语:混凝土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所有参与人员的共同努力。只要能够真正认识到混凝土质量控制的重要性,明确控制重点制定相应的措施并坚决执行,按照混凝土质量的要求来开展各项工作,相信混凝土质量一定能够得到保证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汪澜.水泥混凝土组成性能应用{J}.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5(11)

{2}张应立.混凝土全过程质量管理手册{J}.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12)

{3}王华生.赵慧如.混凝土技术禁忌手册{J}.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