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功能减退致心肌酶谱异常增高1例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甲状腺功能减退致心肌酶谱异常增高1例

邓红海芮彦兰

邓红海芮彦兰

(云南省开远市人民医院内分泌科661699)

【摘要】目的探讨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发生心肌损害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1例甲减患者治疗随访过程中临床症状、表现、甲功八项、心肌酶谱学指标的变化。结果该例患者经治疗随访观察3个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甲功指标恢复正常,心肌酶学指标逐步正常。结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可导致严重心肌损害,心肌酶学指标异常增高,诊断明确、有效治疗后患者病情预后较好。

【关键词】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心肌损害心肌酶谱增高

【中图分类号】R581.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1752(2013)30-0340-02

1病例资料

患者ХХ,男,29岁。因怕冷、声哑、乏力、体重上升3月入院。入院查体:T36.3℃,P69次/分,R19次/分,BP130/80mmHg。神清,精神欠佳,声音嘶哑,表情淡漠,皮肤黏膜稍苍白,颜面、眼睑水肿。手心皮肤呈姜黄色。双侧甲状腺未触及肿大。心率69次/分,律齐,无杂音,肺腹无异常。双下肢无水肿。神经系统正常。心超检查示:心包少量积液。甲状腺B超:1.双侧叶甲状腺内部回声增粗不均;2.双侧叶甲状腺血流信号表现减弱(考虑:甲状腺机能减退声像?)腹部B超检查示:1.脂肪肝(中度);肝脏轻度增大。2.胆囊壁增厚毛糙;胆囊内细密稍高回声沉积物(考虑:胆固醇沉积)。心超检查示:心包少量积液。甲状腺B超:1.双侧叶甲状腺内部回声增粗不均;2.双侧叶甲状腺血流信号表现减弱(考虑:甲状腺机能减退声像?)。心电图检查提示:ST—T改变。甲功及心肌酶指标具体数据详见附表。

附表心肌酶谱治疗前后对比(含参考值)

血清学检查入院前治疗10日后治疗30天后参考值

TT31.11ng/ml0.92ng/ml2.0ng/ml1.1—3.4nmol/L

TT40.00ng/ml16.03ng/ml86.0ng/ml58—161nmol/L

FT30.29pmol/l2.68pmol/l6.75pmol/l2.91-9.68pmol/l

FT40.46pmol/l1.85pmol/l17.42pmol/l9.05-25.5pmol/l

TSH159.42miu/l164.41miu/l10.14miu/l0.25—4uIU/ml

rT30.46ng/ml0.62ng/ml0.88ng/ml0.54—1.46nmol/L

LDH344.2IU/L375.5IU/L124IU/L115—220IU/L

CK2988.6U/L3909U/L36.6U/L26—156IU/L

CK-MB43.0U/L38.0U/L24.0U/L<25U/L

AST128.9U/L151.7U/L20.0U/L5—40U/L

2讨论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是一种全身性内分泌疾病,全身各器官均可累及,尤以心血管系统受累最突出。长期甲减可引起机体的基础代谢率低下,组织器官代谢需要降低及血液供应减少,心脏能量供应及耗氧量减少,患者易出现劳累后胸闷、气急、乏力等酷似冠心病或其他器质性心脏病的的临床表现,由于多同时伴有心肌酶谱增高,临床上容易误诊为急性心肌梗死等原发性心脏疾患。因此当出现心肌酶谱持续增高但缺乏心电图的ST-T段动态演变,要充分考虑为甲减性心脏病的可能。甲减性心脏病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动物实验研究结果表明,甲减对心脏的代谢、结构和功能可能产生直接影响。其可能机制包括:(1)影响血脂代谢,促进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与发展;(2)加速心肌重构,诱导心肌细胞凋亡和细胞间质变性;(3)降低心肌内血管床密度,减少了心肌的血液供应;(4)诱导心肌细胞肥大基因的表达。病理学上表现为心肌细胞萎缩、空泡样变性及心脏内膜软骨化,心肌纤维间质粘蛋白及酸性粘多糖堆积,心肌张力减退,心肌假性肥大,细胞间黏液性水肿以及细胞变性坏死,致使心肌酶释放增多。另外,甲减时血胆固醇分解代谢速度减慢,致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增高。[1][2]。

甲减的治疗以甲状腺素替代治疗为主,应用左旋甲状腺素替代治疗一段时间后,实验室检查心肌酶谱及血脂等指标可显著下降并恢复正常,临床症状逐渐好转,表明甲减引起的心脏损害及酶谱改变是可逆的。该病例我们以左甲状腺素钠25ug/d为起始量,逐渐加之125ug/d,辅以营养心肌治疗,3周后患者无特殊不适症状出院,院外继续治疗,随访3个月,患者病情稳定,复查甲功、肝功指标正常,心肌酶学指标完全恢复正常。在我们的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甲减患者心肌酶谱学指标高于正常的病例,但该例患者是心肌酶学指标非常高,治疗过程中患者心肌酶谱持续升高,治疗中曾考虑过出现急性心梗可能,但多次心电图均无心梗的特征而将其排外。坚持按照甲减进行规范治疗,取得较好效果。故将该病例资料总结报告于此,希望能为同行在日常的诊疗工作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陈灏珠.实用内科学.第10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035.

[2]〔美〕温加登,史密斯,贝内特.西氏内科学,第19版:西安:世界图书出版西安公司,1995: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