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杀意念社会心理影响因素探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12-22
/ 2

大学生自杀意念社会心理影响因素探析

胡常全

胡常全(山东省日照市健康教育所山东日照276826)

【中图分类号】R395.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23-0145-02

【摘要】自杀意念是自杀死亡者与自杀未遂者初期产生的心理活动。虽然自杀意念并不是导致自杀行为的产生的原因,但是防止自杀意念的产生仍然是降低自杀死亡的有效措施之一。大学生日常焦虑、抑郁或神经质等都或多或少的影响着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合理的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对预防大学生自杀起到积极作用。

【关键词】自杀影响因预防

目前,自杀已成为导致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而且学校已经将其纳入重点关注内容。有资料显示,我国大学生自杀率为万分之0.9至万分之2.4,并且有逐年递增的趋势,已经引起各方的密切关注。有关研究机构将自杀行为分为自杀死亡、自杀未遂与自杀意念。自杀意念早于自杀死亡与自杀未遂,自杀行为者中有5%的人有过自杀意念。所以,进一步研究自杀意念的产生并及时干预,能够有效防止大学生自杀死亡。本文针对大学生自杀意念为主要研究对象,旨在找出大学生自杀意念的产生原因,做到提前干预避免自杀事件的发生。

1影响因素分析

1.1人格障碍与自杀

心理卫生学认为,情绪失调和人格障碍是相互作用的,情绪失调往往导致人格障碍,而人格障碍又体现出情绪失调。情绪失调与人格障碍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如自卑、抑郁、孤僻、悲观、鲁莽、急躁、害羞、多疑、狭隘、焦虑等等,但并非每一种表现都易于诱发自杀行为。

1.2冲动与自杀

冲动表现在受动某种刺激后,在没有经过仔细思考,做出不计后果的快速反应。目前,关于冲动性自杀的说法有两种:第一,人们长期处于冲动环境中产生的自杀性行为。第二,人们在社会和生活中受到突发性的外界刺激,在此情况下产生的自杀行为。此时,自杀意念随冲动性思想而产生。冲动性越高,其自杀意念越强,其实施自杀行为的可能性也随之增大。

1.3社会支持与自杀

社会支持指的是个体受到自己所在范围内社会成员的重视、关注与尊重程度的信息与行为。社会支持已经成为人际交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逐渐的影响到了人们的行为模式与身心健康。良好的社会支持不但能够对突发事件甚至负面事件有着良好的辅助作用,能够对人们自身起到保护作用,而且能够使人们更好的控制其自身情绪,避免自杀意念甚至自杀行为的产生。

2自杀的预防

2.1危机预防

研究自杀其初衷是为了预防自杀。当今社会正是由于每个人的心理健康状况各不相同,每个人的自杀产生因素也不一样,这就要求我们做到正确引导,已达到预防的目的。有关资料表明,通过媒体的正确宣传,能都大大降低自杀发生率。自杀的预防被视为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所以要求社会各个部门通力合作,社会各级成员抓紧落实,这样能够有效地防止自杀的产生。

2.2建立教育机制

预防自杀教育被视为一项长期的面向基层的教育工作,其目的是为了帮助人们培养健康的心理,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教育工作在预防自杀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需要长期坚持。教育工作包括:全社会通力协作,共同宣传,实现舆论教育与实体教育的有机结合;局部教育方式由某个社会团体和部分集体组成,实现小范围的系统教育。例如:学校内部组织的教育宣传活动,有针对性的对个人进行危机干预与健康教育。于此同时,注重大众传媒的宣传引导作用,使人们增强抗自杀能力,加强心理素质培养,让人们正确认识自杀心理的产生原因,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以达到预防自杀的目的。

2.3优化社会环境

优化社会环境既包括社会整体的政治、经济、文化等范畴,也包括目标人群的个人信仰、观念、道德水平等。社会环境是影响自杀的一个重要的因素,尤其是当前社会处于转型期,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会导致个体负性情绪的产生,因此优化社会环境除了要理顺各种社会关系之外更要优化社会文化环境使目标人群适应文化的变更的社会背景。比如:如何进一步消除婚姻意识冲突的个体反应;如何在群体中确立集体主义思想;如何在性意识变更中认识“爱”是婚姻的基础问题;如何私用市场经济和社会竞争;如何确立生命价值的伦理原则等。调整有关自杀、干预及救助的公共政策,建立预防自杀的协调性机构,逐步形成自杀危机干预的公共卫生和危机救助网络。

3讨论

自杀意念作为一种普遍现象是具有偶然性的。国内外相关资料证明,在婴儿时期便存在自杀意念。本文所作研究与其他相关研究比较,其自杀意念具有较低的发生率,其原因是由于与其他研究机构的选择的地域及评定标准不同。但是综合起来讲,自杀意念对于大学生来说确实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想象,应当使人们加以重视。

据有自杀意念的人往往在思想上认为自己处于一种没有办法忍受、逃避或是改变的环境之中。当自己幻想着处于这样的绝境时,自杀的想法变随之产生。这时他们的处事方法与常人大不一样,而且处事方法也相当局限,甚至他们认为唯一可以解决问题的方式就是自杀。所以,当生活中发生突发事件时,那些平时多产生幻想、自责、逃避的学生其自杀意念率比正常想法的学生要高。也就是说当遇到突发事件时采用消极方式处理的大学生,其产生自杀意念的概率要高,这些学生应当被给予高度关注。

自杀意念与自杀行为多数来源于日常生活。生活中的许多事件直接或间接的影响着自杀意念与自杀行为的产生。当生活中发生了某种不利事件时,自杀意念也可能随之产生,当不利事件逐渐叠加时,其自杀意念也随之增强。所以,正确预防自杀意念的产生不只是针对某一个事件来说,而是从整体上减少不利事件的叠加,避免产生累加效应。

预防大学生自杀不单单依靠大学生自身,还要求家庭、学校及社会等多方配合。大学生是一个国家的希望,是国家未来发展的栋梁。关注大学生心里健康并采取适当的预防手段,不仅对大学生本人,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有着积极的意义。全社会都应重视大学生身心健康,经常为大学生组织心理讲座、开展心理咨询方面的活动,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对预防大学生自杀有着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张璐.大学生非正常死亡预防与干预机制的研究[D].天津大学,2010.

[2]徐含笑.大学生领悟社会支持和自杀态度的关系[J].安康学院学报,2010,(05).

[3]刘智勍,李雅,冯嘉颖,尚鹤睿.大学生自杀意念与领悟社会支持相关度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01).

[4]李艳兰.大学生自我和谐、心理健康与自杀意念关系[J].中国公共卫生,2010,(02).

[5]沈力晔,程灶火,金明媚,奚晓岚.大学生自杀现象及影响因素与预防对策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