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小儿遗尿症之我见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1-12-22
/ 2

治疗小儿遗尿症之我见

何光荣

何光荣(湖北省兴山县妇幼保健院(兴山县疾控中心)医教科443700)

【中图分类号】R69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1)19-0008-03

【摘要】诊治小儿遗尿症。依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从先天禀赋不足,下元虚寒,后天失于调养,肺脾气虚,膀胱气化功能失调进行辨证求因,选用桂附地黄汤为基本方加减治疗小儿遗尿症,临床疗效颇佳。笔者有幸凭借临诊,现将治疗小儿遗尿经验,浅谈个人见解。

【关键词】浅析小儿遗尿症治疗经验

1病因病机分析

遗尿又称遗溺,俗称尿床,是指3周岁以上的儿童夜间或白天在睡眠中小便自遗,醒后方觉的一种病症。认识小儿遗尿症,多从肾虚、膀胱失约着眼,故有《幼幼集成》云:“睡中自出者谓之尿床,此皆肾与膀胱虚寒也”。采用温肾固涩为治法。笔者认为遗尿的发生与肺、脾亦有密切关系,肺主治节,为水之上源,具有上调水道,下输膀胱之职,肺虚则治节失司,令膀胱失约而发病。故《杂病源流犀烛》云:“缘肺主气,以下降生水,输于膀胱,肺不能为气化之主,故溺不禁也”。脾主固摄,为水液运化之枢纽,脾虚则固摄无权,令水湿不化,直趋下焦而令自遗。《金匮翼·小便不禁》云:“肺脾气虚,不能约束水道而病不禁者……上虚不能制下者也”。大量的临床验证,较多患儿有沉睡不易唤醒、或唤醒后仍处于神智昏朦状态,考虑可能与心神有关。《素问·经脉别论》指出:“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经四布,五经并行。”《灵枢·九针论》说:“膀胱不约为遗溺”。说明了遗尿是因为不能固摄所致。《诸病源候论·遗尿候》指出:“遗尿者以膀胱虚冷,不能约于水故也”。后世医家对小儿遗尿大多认为是肾与膀胱虚冷所致。本病的病因病机不外乎先天秉赋不足,或后天调养失宜,或暴受惊恐,致肾气不足,下元虚寒,温化闭藏功能失职,而夜主阴,夜卧则阳气内收,下元虚甚,故而睡中小便自遗。湿热蕴于肝经,湿热下注,膀胱失约,亦可遗尿。临床上暴受惊恐,胃气不足,下元虚寒并不难见,且较难治。《素问·灵兰秘典论》说:“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从以上论述可以看出,人体的水液代谢与肺、脾、肾、三焦、膀胱等脏腑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古代医家多认为遗尿系下元虚寒、膀胱失约所致。如《仁斋直指小儿附遗方论·大小便诸证》记载:“小便者,津液之余也。肾主水,膀胱为津液之腑,肾与膀胱俱虚,而冷气乘之,故不能制约。其水出而不禁,谓之遗尿。睡里自出,谓之尿床。此皆肾与膀胱俱虚挟冷所致也。”虽然最后导致遗尿的直接原因是膀胱失约,但是也与其他脏腑功能失调、水液代谢失常有关。小儿遗尿主要原因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下元虚寒或后天失于调养,肺脾气虚,膀胱气化功能失调所致。因肾为先天、封藏之本,元气之根,肾气有固涩下元之功,职司二便;脾为后天之本,正气之源,脾肾为生命活动根源。而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其中又以肺、脾、肾三脏不足更为突出。肾阳不足,温化无力,膀胱失约则遗尿。脾属中土,性喜燥恶湿而能制水。肺脾功能正常,方能维持机体水液的正常输布和排泄。若肺脾气虚,上虚不能制下,则尿不禁故也。总之,遗尿的发生虽责于肾虚、膀胱失约,但与肺脾气虚、三焦、有密切关系,久病也可累及于心。

2治疗法则

治疗时应温补肾阳,培元益气,固涩小便。

自选桂附地黄汤为基本方加减:本方出自于《医宗金鉴》由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丹皮、茯苓、肉桂、附子八味药组成。肉桂补火助阳,引火归元。主治肾虚、虚阳上浮;附子补火壮阳。用于心不足、肾阳虚衰;熟地黄补血滋阴,益精填髓,用于肝肾阴虚,盗汗遗精;山茱萸补益肝肾,收涩固脱,用于遗尿尿频;山药补脾养胃,生津益肺,补肾涩精,用于脾虚纳差,肾虚遗尿;泽泻利水渗湿,泄热,化浊降脂;丹皮清热凉血,活血化瘀,用于阴虚潮热;茯苓渗水利湿,健脾,宁心,用于脾虚食少,心神不安[1]。补肾固精止遗加桑螵蛸,收敛固涩、安心安神加龙骨,滋养肾阴亦补心阴加龟板、远志,补益元气加党参,心肾不交,心血不足加当归,温补脾肾,固精气,缩小便加益智仁;调气散寒加乌药,肺脾气虚则加黄芪、白术;肝经郁热加龙胆草。小便混浊加萆薢;肾气不足加巴戟天、莵丝子补肾助阳,固精缩尿;醒脑开窍、化痰浊而利心智加石菖莆[2];补肾固涩,缩泉止遗加补骨脂、覆盆子、桑螵蛸等。

3案例举隅

案例1:邹某,男,8岁,2006年12月8日就诊。其家属代诉:小孩夜睡时经常把尿屙到床上已有3、4年了,每晚尿床好几次不等,大人非常老火,心痛又心恨,天冷的时季,小孩也非常难受,看了好多医生,中、西药都吃过,不见其效,故来求医诊治:问病把脉,家属介绍:小便量多,其色不黄,大便溏,纳食不馨,神疲乏力,面恍白,熟睡不易惊醒,怕冷,观其舌象,舌淡苔薄白,脉沉细而无力。治以温补肾阳,固精缩尿,健脾和胃。选桂附地黄汤为基本方加减:肉桂8g、附子6g、熟地黄8g、山茱萸5g、山药10g、莵丝子8g、丹皮6g、茯苓5g、补骨脂10g益智仁8g、巴戟天6g甘草3g,4剂,文火水煎,饭前温服,日3服。服药7天,遂来复诊:诉服药3天后,尿床有所减少,但尿量仍多,身体转热,不觉怕冷。上方去茯苓、丹皮,加覆盆子8g、台乌药8g、黄芪8g、桑螵蛸10g,10剂,用法同上。服药半月后,前来3诊:近1周来隅尔尿床,且尿量明显减少,饭量增加。为了巩固疗效,方便服药,将上药加量,另加五味子15g、鸡内金15g、焦三仙30g、金樱子15g,太子参15g。将上药共为细末,蜂蜜浓煎和药搅拌,做成6-8克小蜜丸,每次1丸,日服3次,药后5年随访,诸证全无,且无复发。

案例2:胡某,男,5岁,2010年8月26日就诊。遗尿病史3年有余,患儿常在睡中遗尿,每夜1至3次不等,甚则5、6次,睡眠深沉不能叫醒,遗尿不觉,有时梦中尿床,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身凉怕冷,纳差,易感冒咳嗽,精神不振,舌淡苔白,脉沉迟而细。治以温补肾阳,固涩小便。方以熟地黄、8g、山茱萸6g、山药10g、泽泻5g、丹皮5g、茯苓、肉桂5g、附子3g桑螵蛸8g、益智仁8g、白术6g覆盆子8g、五味子8g金樱子5g、煅龙骨8g、煅牡蛎8g、台乌药7g、桔梗6g、鸡内金8g、炙甘草5g。便下药6剂,嘱其水煎温服,每日3次,服药期间,注意休息,适当活动,饮食不要太清淡,食盐要咸一点,以助肾阳。药后诸证大减,唯有遇风则感冒,食欲欠佳,见饭则饱,前来复诊:守上方加巴戟天6g、黄芪8g、防风5g、五谷虫10g、山楂12g,投药15剂,开阖有序,遗尿自止。

4讨论

遗尿以肾虚、肺脾气虚为多见,尤以肾气不足,膀胱虚寒为多见。肾为先天之本,主水,藏真阴而寓元阳,下通于阴,职司二便,与膀胱互为表里。膀胱为津液之府,尿液之余,若小儿肾气不足,下元虚寒,不能温养膀胱,则闭藏失职,不能制约水道而成遗尿;脾属中洲,为水液运行的通道;肺主治节,为水之上源,具有上调水道、下输膀胱之职,肺虚则治节失司,令膀胱失约而遗尿。故临证当补肾固脬,培补元气,温补下元使其开阖有度,兼以健脾益气以制水,调畅三焦气机,开窍醒神、交通心肾使水火相济,勿使水液泛滥,外溢成疾,治疗当以肺脾肾三脏同治。结合整体,辩证求因,方能奏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三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年.

[2]江育仁,张奇文.实用中医儿科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5:7607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