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中症状性低血压的护理干预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12-22
/ 1

血液透析中症状性低血压的护理干预

张小芬孔燕刘端湘

张小芬孔燕刘端湘(江西省分宜县人民医院江西分宜336600)

【中图分类号】R459.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8-0220-01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血液透析中症状性低血压的影响。方法将30例在本院进行稳定的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采取自身实验前后对照方法,对照组按血液透析护理常规护理,试验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比较两组病人症状性低血压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在血液透析中发生低血压的例数明显少于对照组,P<0.005,差异具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干预能有效降低血液透析中症状性低血压的发生率。

【关键词】症状性低血压血液透析护理干预

症状性低血压是血液透析中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其发生率达20%~40%。低血压发生突然,常需紧急处理,严重时需终止透析[1],因此实施必要的护理干预对预防和及时处理症状性低血压以维持透析治疗,提高透析质量,确保患者安全显得至关重要。现将笔者对血液透析中症状性低血压的护理干预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入选的30例病人均为2008年1月至2009年8月在我院进行稳定的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21~79岁,平均53.9岁。

低血压诊断标准:与透析前血压相比平均动脉压下降30mmHg或收缩压降至90mmHg以下,伴或不伴有低血压的临床表现。

1.2方法

1.2.1自身实验前后对照分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为30例患者在2008年1月至8月按常规护理行血液透析所发生的症状性低血压台次,试验组则是该30例患者在2009年1月至8月在常规护理基础上进行护理干预,行血液透析所发生的症状性低血压台次。两组在均衡的条件下进行观察,具有可比性。

1.2.2干预方法试验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对患者疾病认知、心理、饮食及日常行为进行健康教育干预。

1.2.2.1对患者自身疾病认知的健康教育指导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的利用透析时间结合卡片书面材料及影像进行床旁健康教育,告知患者在透析中出现头晕、出汗、耳鸣、频繁打哈欠及视物不清等情况应及时告知医护人员。定期举办健康教育专题讲座和更换宣传栏的内容,让患者知道充分透析、合理膳食是可以保证其长期存活的[2]。对频发低血压或症状重的患者重点指导,使其懂得规律透析的重要性和延迟透析对身体的危害,减少透析中低血压的发生。

1.2.2.2对患者及家属的心理指导焦虑与抑郁被认为是透析病人最常见的心理反应和一项独立致死因素,影响透析病人的免疫、营养和遵医行为,尤需引起临床重视[3]。因此应与病人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了解其产生不良情绪的原因,及时给予心理支持和疏导,合理安排透析时间,将具有良好表达能力,又对疾病彻底熟悉、性格开朗的病人与心理状态欠佳的病人安排同一时间透析,以加强病人之间的交流,减轻负性情绪,增强其心理应对能力。

1.2.2.3对饮食健康教育指导向病人提供饮食指导小手册,并标示出每100g食物中糖、脂肪、蛋白质等的含量,便于病人查阅参考。每月召开一次肾友会,邀请家属与病人一起参加,强调干体重的重要性,介绍有利于健康的烹调方法。同时让做得比较好的家属及病人进行经验交流。医护人员对个案性的医嘱食谱进行详细指导,取得家属的配合,由病人、家人和护士共同参与饮食管理,避免病人在透析后期进食,并将营养状况定期对医生反馈,便于调整饮食,减少透析中症状性低血压的发生。

1.2.2.4对院外日常行为健康教育指导指导患者劳逸结合,适当运动,充足休息和睡眠。做好透析后电话回访,主动联系病人和家属,做好患者家属的工作,了解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时调整理想体重,定期评估透析充分性。

1.2.2.5统计学处理计数资料采用百分率、X2检验等方法对维持血液透析8个月两组患者发生症状性低血压进行统计分析。

2结果

3讨论

笔者认为,降低症状性低血压发生的关键在于实施健康教育干预措施,提高病人的遵医行为。

试验组症状性低血压发生率为7.72%,对照组症状性低血压发生率为20.48%,X2值为100.64,P<0.005,具有显著性差异,因此试验组优于对照组,它能有效减少或减轻症状性低血压的发生。

本研究结果表明:积极有效的系统护理干预能有效预防、及时发现和处理症状性低血压以维持透析治疗,提高透析质量,确保患者安全。

参考文献

[1]李大伟,刘沧桑.血液透析中症状性低血压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华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6,4(8):706.

[2]王质刚.血液净化学,第二版.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