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用餐具聚餐爆发一起手足口病的调查与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12-22
/ 2

共用餐具聚餐爆发一起手足口病的调查与分析

张秀珍

张秀珍(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幼儿园医务室山东东营257061)

【摘要】2012年5月份,幼儿园5名孩子离园后在家共用餐具聚餐,不日,爆发一起手足口病。5例患儿均有发烧,手、足、口处见疱疹,其中一例病情严重,高烧难退伴有神经损害症状,还有一例一年前曾患过手足口病。他们5人在症状出现前与所在班级其他孩子密切接触,还有一名幼儿与5位孩子曾在家中一起玩耍但未一起用餐,结果得以幸免。表明手足口病潜伏期传染性极强,值得注意;消化道传染强度远胜于呼吸道传染及密切接触传染,提醒我们:无论是在幼儿园还是在家庭中,都应该施行“分餐制”。

【关键词】共用餐具聚餐手足口病爆发

【中图分类号】R181.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1752(2013)19-0121-02

手足口病是由Cox-16、EV71等多种人肠道病毒引起的以手、足、口腔部位出现水泡为特征的幼儿和儿童常见传染病,个别患者可出现肺炎、心肌炎、脑膜炎等严重并发症。该病一般潜伏期为3-7天,传染性强、传播途径复杂,在短时间内可造成流行。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和密切接触等途径进行传播。托幼机构幼儿相对集中,极易暴发手足口病。2012年5月,我园5名(2男,3女)3岁左右的孩子由于园外聚餐引发一起手足口病,现将这起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调查、分析如下。

1流行病学调查

1.1疫情发现

2012年5月11日(星期五)上午,我园托二班一名幼儿家长电话告知该班老师,自己的孩子被市儿童医院诊断为“手足口病”,昨日晚开始发低烧,早晨发现手、足、口出现疱疹,立即就诊。保健医生立即检查了该班来园幼儿,未发现一例手足口病。接着对幼儿双手、所接触物品及周围环境用含氯消毒液进行了消毒。

5月14日上午(星期一),该班另一名孩子因“手足口病,发烧”入住中心医院。幼儿园高度警惕,于下午决定让托二班所有孩子居家隔离,防止疾病进一步蔓延。

5月15日(星期二),托二班又有3名儿童发生手足口病,1例因高烧住院治疗,一例于去年同期曾患过该病,症状与前相似,另一例一过性低烧,后2位居家隔离治疗。此后,该班未再出现一例手足口病。幼儿园其它班级也安然无恙。

1.25名患病儿童聚餐前后经过

5月9日(星期三)晚,托二班6名儿童离开幼儿园后在第一例手足口病患儿(当时处在潜伏期)家玩耍,然后上述患病的5名儿童一起共用晚餐,另一名孩子因为已经吃过晚饭没有与他们一起就餐。就餐中,没有实行分餐制。在此之前,聚餐的5名儿童一直来幼儿园。

5月10日,首例患儿未来幼儿园,晚上开始发烧。5月11日,一起吃饭的2名孩子因有事未来幼儿园,另外2名在园。5月14日上午,一起玩耍的6位孩子均不在园。

5月5日(星期六),首例患儿曾到市儿童医院附近玩耍,当时家长并未在意,后来才知道有许多孩子因手足口病在该院住院治疗。

在第一例手足口病患儿出现以前,我园无一例手足口病,保健医生每天都会对全园孩子进行1-2次手掌心和口腔的检查。幼儿园附近区域也无手足口病报道。5名患儿手足口病症状出现前,也就是在潜伏期,接触过班上其他幼儿,在症状出现后,有的住院治疗,有的居家隔离。

2临床特征

3例低烧,T≥37.5℃,持续时间≯24小时,烧后,手、足、口出现疱疹;1例先手、足、口出现疱疹,而后发烧,T38℃~38.5℃,持续时间为3天。1例高烧,T≥39℃,持续时间>3天,手、足、口见散在疱疹,量少,不易察觉,并出现神经损害表现:精神差,呕吐、易惊、颈抵抗、肢体抖动等。2例住院患儿经实验室检查,均为EV71病毒感染。

3防治措施

3.1加强卫生消毒:对孩子所接触物品和所处环境进行消毒,如书本在阳光下暴晒;被褥彻底清洗,阳光下暴晒4—6小时;玩具用含氯消毒液(浓度500mg/L)浸泡消毒;教室和寝室紫外线消毒并进行通风。门把手、水龙头、桌、椅等每天用含氯消毒液毛巾擦拭消毒,周围环境喷擦消毒。餐具餐餐高温消毒等。

3.2加强晨检和洗手:每天早晨孩子入院时,仔细检查孩子的双手有无疱疹,发现异常立即隔离观察。之后,要求孩子用肥皂在流动水下正确清洗双手,然后就餐,防止病从口入。

3.3停班居家隔离或住院治疗:班上出现2例手足口病之后,根据手足口病预防控制指南,该班立即停课,让所有孩子居家隔离观察,期间,老师要每天电话询问每个孩子的健康状况,手足口病患儿隔离3周以上,未患病幼儿隔离2周后返园。目的是防止疾病大面积传播。

3.4进行防病宣传:召开家长会,要求家长不带孩子去公共场所,不给孩子吃生冷食物等,更不要与其他孩子密切接触或共用餐具吃饭,即便在家吃饭,也要实行分餐制,防止接触传播和消化道传播手足口病。

4讨论

手足口病传播方式多样,主要经粪—口途径或呼吸道飞沫传播,亦可经接触患者皮肤、粘膜疱疹液而感染。发病前数天,感染者咽部与粪便就可检出病毒,通常以发病后一周内传染性最强[1]。病毒除了在肠道增殖外,也可在扁桃体腺增殖,使唾液和鼻、咽分泌物也带有病毒[2]。这起共用餐具而导致的手足口病,是在首例患儿尚处在潜伏期时,通过唾液、咽部分泌物污染食物,再经消化道传播了该病。手足口病潜伏期传播手足口病的能力同样很强,值得注意;潜伏期病患者的唾液、咽部分泌物中已存在大量病毒。所以,作为容易爆发手足口病的托幼机构,必须实行绝对的分餐制,即一人一勺一盘或一碗,饭菜统一分发,餐具做到餐餐清洗、高温消毒。

患者、隐性感染者和无症状带毒者为手足口病流行的主要传染源。潜伏期的病人为无症状带毒者,在防范中容易使人麻痹大意。有报道称,由隐性感染者引起的感染很多,因为隐性感染和显性感染达到了100∶1[3]。而成人大多为隐性感染者,这种潜在的威胁可能为疾病的控制带来很大的威胁。这提示我们,即便在家庭中就餐,孩子与大人也要养成分餐的好习惯。

得了手足口病在一定条件下还会再得,5例患儿中有一例曾于去年同期患过手足口病。其实,无论是显性感染还是隐性感染,都可以获得针对患病病毒的特异性免疫力,但是持续时间都不太长,免疫的强度也不是太大,一般来说半年左右。其次,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不同病毒的各型之间不存在交叉免疫。所以说,感染过手足口病的人还可能发生再次感染,也可以发生交叉感染,就像一个人可以在一年之内反复感冒一样。因此,5岁以内,患过手足口病的幼儿,在身体抵抗力降低,遇到数量足够多、毒力足够强的手足口病病毒之后,很有可能再得手足口病,故不可掉以轻心。一定要养成饭前便后洗手、不与他人共用餐具就餐的良好个人卫生习惯和就餐习惯

一起玩耍但未聚餐的一名幼儿没有发生手足口病。该班其他孩子,尽管也与5名孩子在班上密切接触,也没有发生手足口病,足以说明这起手足口病的爆发与共用餐具就餐有很大关系,也说明了幼儿园防控工作措施到位。更进一步说明,在手足口病的潜伏期,消化道传染的强度远远大于密切接触和呼吸道传染的强度。

参考文献

[1]王重建,贾梦丹,等.手足口病流行趋势及预防控制对策探讨[J].河南医学研究,2010,19(4):486.

[2]陆一涵,姜庆五.人肠道病毒71型与手足口病[J].疾病控制杂志,2008,12(3):183.

[3]李伦.手足口病防治中的问题和挑战[J].安徽预防医学杂志,2010,16(6):4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