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急危重症患者异型输血的护理体会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5-12-22
/ 2

1例急危重症患者异型输血的护理体会

李元静文兴

江津区中心医院重庆江津402260

摘要: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是AB0和Rh(D)血同型输入,但是在急危重患者的抢救过程中,时常会发生同型血短缺的情况,目前在国内外急救中首选的方法是采用O型血液作为“通用血”输注。现通过对我科1例同种异型输血抢救成功的案例阐述护理体会。

关键词:异型输血;病情监测;溶血反应

在急危重患者的抢救及围手术期的治疗过程中,输血治疗以输注新鲜冰冻血浆(FFP)、红细胞和血小板为主,正确的护理在安全输血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1]。临床输血的基本原则是AB0和Rh(D)血同型输入,但是在急危重患者的抢救过程中,时常会发生同型血短缺的情况,并且因为交叉配血试验反应时间仍然需要30分钟以上,急性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往往会因此丧失最佳的复苏时机。因为0型红细胞膜表面没有A、B抗原,给异型患者输后不会引起任何不良免疫反应[2],目前在国内外急救中首选的方法是采用O型血液作为“通用血”输注。现通过对我科1例异型输血抢救成功的案例进行总结,护理体会如下:

1.病历简介

患者女性,58岁,有精神病史,2015年4月13日因“高处坠落致全身多处骨折30+分钟”急诊入院。入院时,神志淡漠,全身湿冷,皮肤及粘膜苍白,实验室检查RBC1.59x1012/L,血红蛋白45g/L,血小板166x109/L。临床诊断:失血性休克、骨盆骨折、腰1-2椎体爆裂性骨折。积极予以采取抢救措施.并准备输血,经查验血型为AB型Rh(+),而血库当时同型短缺,立即予以O型Rh(+)悬浮红细胞400ml输入,同时快速补液复苏。于2015年4月20日患者病情平稳,转回骨外普通病房继续治疗。

2.护理方法

2.1输血前护理

2.1.1心理干预包括告知患者输血目的、必要性和可能发生的风险,取得患者和家属配合并签署输血治疗同意书。

2.1.2血液制品领取与核查认严格执行输血前的查对工作是避免发生输血事故,确保临床输血安全的重要措施[3]。

2.1.3静脉通路的建立输血前建立2条以上静脉通道。

2.2输血中护理

2.2.1严格查对及输血程序携用物至患者床旁,由两名护士进行核对,无误后填写输血记录单。输血前应输入少量生理盐水,冲洗管道。然后将血袋内的成份轻轻混匀,避免剧烈震荡。连续输注不同献血者的血时,中间应用生理盐水冲管,冲净为止;连续输血12h后应更换输血器。输血过程中,不可随意向血液内加入其他药品,避免产生输血不良反应。严格实行无菌技术操作,防止细菌污染。

2.2.2掌握输血速度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输血开始前15分钟宜慢,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记录输血前和输血15分钟后的生命体征。如无不良反应再根据病情调整速度。休克抢救时可以加压输注。

2.2.3病情监测床旁特护动态监测和及时记录输血过程中患者生命体征、尿量、CVP和病情变化,积极执行原发病治疗及护理操作。注意对患者进行保暖,预防肢体静脉痉挛。

2.2.4输血不良反应的观察和预防

2.2.4.1发热反应为输血中最常见的反应,多见于输血开始后的15分钟至2小时内。患者常有畏寒、突发寒战高热,伴皮肤潮红、恶心、呕吐等症状。因此,在输血操作时要按标准流程进行。患者若出现发热反应,轻者减慢输液速度;反应重者立即停止输血,并进行对症处理,将输血用具、剩余血连同储血袋送检。

2.2.4.2过敏反应多发生在输血后数分钟。患者常出现皮肤瘙痒、荨麻疹、口唇及眼睑水肿,严重者可导致喉头水肿、支气管痉挛,甚至过敏性休克。在输血时要正确管理血液制品、选用无过敏史的供血,有过敏史患者输血前应用抗过敏药物。轻者减慢输血速度、抗过敏处理,严重者停止输血的同时抗过敏、应用激素和对症处理。

2.2.4.3溶血反应是由于受血者或供血者的红细胞发生异常溶解或破坏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主要原因是输入异型血或变质血等。溶血的主要反应是头部胀痛、四肢麻木、腰背部剧烈疼痛、胸闷、血红蛋白尿及寒战高热、呼吸困难等,严重者可出现急性肾功衰等严重并发症。一旦出现上诉情况,应立即停止输血、更换静脉通路,同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紧急进行休克、DIC、急性肾功能衰竭治疗。

2.3输血后的护理

2.3.1病情观察包括患者的生命体征、尿量、CVP情况及迟发型输液反应的观察,完善输血记录。

2.3.2输液器具及血袋的处理血袋应在24小时内返还输血科,输血装置在输血完毕后进行终末处置。

随着现代临床输血技术的发展,输血作为一种替代性疗法,在危重患者的抢救、围手术期患者管理与治疗等方面起着越来越重要作用,但输血的风险性依然存在。输血前全面的免疫血清学检查,包括灵敏的交叉配血试验方法和的抗体筛查可避免或减轻免疫性输血反应[4]。护士在输血执行过程中,认真核对,统一安排专人执行观察和记录,认真分析输血中出现的如何异常症状和体征,追查原因并及时处理可以避免输血过程中的差错事故[5]。护理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应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建立和应用临床输血路径,可以规范临床输血操作流程、增加临床输血安全性、提高临床护理质量[6]。

参考文献:

[1]谭延伟,张亚平,王毅,等.临床供血护士输血相关知识调查情况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3,26(3):176—177.

[2]BarnesA.Transfusionofuniversaldoctoranduncrossmathchedblood[J].BiblHaemato1.1980,(46):132—142.

[3]马冬菊.临床输血护理管理[J].医学创新研究,2007,7:138.

[4]许德义,张哲,彭明喜,等.输血不良反应的实验研究及临床调查[J].中国输血杂志,2010,23(增刊):90.

[5]刘景汉,汪德清.临床输血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283.

[6]王亚宁,刘丽蕊,刘贞,等.输血路径在临床输血护理中的应用评价[J].护士进修杂志,2012,27(4):308-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