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患者中医临床治疗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4-14
/ 2

颈椎病患者中医临床治疗分析

宋国峰

宋国峰

(哈尔滨市道里区群力五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黑龙江哈尔滨150070)

【摘要】目的:探讨颈椎病的手法治疗及辩证中医治疗方法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颈椎病患者38例临床中医治疗方法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随访1年,症状完全消失22例,症状显著改善13例,无效5例。结论:颈椎病发生后,由轻至重,大多数都经历一个较长的时间。若经过适当的治疗和自我保护,是可以阻止或延缓其发展的。强调手法、牵引和中药内服外用,在根据辨证的同时,灵活运用活血化瘀与温通的方法从而达到内外兼治。

【关键词】颈椎病;中医治疗;

【中图分类号】R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6)04-0095-01

颈椎病多见于中老年人,是骨科常见病之一,对颈椎病的病因病理有了较深的认识,诊断和治疗手段有了很大的发展,效果也有较大的提高[1]。中医中虽无“颈椎病”的病名,但有许多症状的描述与颈椎病有相同之处,也有相应的治疗方法。颈椎病的病因,主要是颈椎间盘的退变,中医认为其发病和发展过程,与肾气衰退有关。手法治疗是目前治疗颈椎病最为常用的方法之一,颈型颈椎病和神经根型颈椎病可采用手法治疗。根据颈椎病病因病机,临床常以补益肝肾、益气养血、除湿祛痰、活血化瘀、祛风散寒、解痉止痛为治疗原则。现对2014年1月~2015年10月收治的颈椎病患者38例临床中医治疗方法分析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收治颈椎病患者38例,其中男32例,女6例,年龄45~69岁,平均年龄58岁。所有患者均有颈肩部疼痛,向上肢放射,上肢麻木感。颈部强直活动受限6例;转动头部有某处有眩晕感10例,X线片均提示颈椎骨质增生。颈型11例,神经根型20例,椎动脉型7例。

1.2方法

1.2.1手法治疗一般认为脊髓型颈椎病是手法治疗的相对禁忌证,但文献报道也有采取手法治疗者,如见病理征、椎管狭窄者可为绝对禁忌证。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手法治疗可以参考神经根型颈椎病。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手法治疗更应注意操作的和缓、柔和,避免暴力刺激,尤其在枕后三角区域,操作尤为小心,避免不良刺激引发椎动脉痉挛,造成眩晕加重,甚至猝倒。手法治疗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可使颈椎及周围组织、肌肉、韧带的血循环发生动力变化,解除颈周肌肉的痉挛,也有助于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恢复。

1.2.2辩证中药治疗颈型和神经根型颈椎病辩证分型:①风寒阻络证:患肢窜痛及麻木,以疼痛为主,颈部活动受限,僵硬怕风畏寒,有汗或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或缓。颈部僵硬,患肢疼痛麻木,汗出恶风,脉缓为辨证要点。祛风散寒,通络止痛。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加减。②寒湿阻络证:患肢沉重无力或疼痛麻木,手指屈伸不利,伴头疼、胸闷、纳呆,颈部活动受限,舌胖大,边有齿痕,脉沉或弦滑。散寒除湿,温经止痛。羌活胜湿汤(《内外伤辨惑论》)加减。③气滞血瘀证:头、颈、肩、背以及上肢疼痛麻木,呈胀闷感,疼痛呈刺痛样,痛有定处,拒按,夜间痛甚,舌质紫黯有瘀斑瘀点,脉弦涩。活血化瘀,行气止痛。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加减。④气血亏虚证:患肢及指端麻木,手部肌肉萎缩,指甲凹陷无光泽,皮肤枯燥发痒,头晕眼花,面色不华,惊惕不安,脉弦细或细涩。补益气血,养筋止痛。方药:归脾汤(《济生方》)加减[2]。⑤肝肾亏虚证:患肢麻木疼痛,颈膝酸软,两目干涩,头晕眼花,耳鸣,失眠多梦,咽干口燥,舌体瘦,舌质红绛,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或细数。补益肝肾,通络止痛。方药:二仙汤合芍药甘草汤(《中医方剂临床手册》和《伤寒论》)加减。

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上一般分为外感风寒型、气虚下陷型、痰瘀交阻型、肝肾不足型4型。①外感风寒型:眩晕,头痛,畏寒,全身酸痛,颈项强硬,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解表散寒,通经活络。桂枝加葛根汤(《伤寒论》)加减。②气虚下陷型:眩晕喜卧,颈部不适疼痛,心悸气短,眼睑下垂,面色咣白,少气懒言,舌质淡嫩,舌苔薄白,脉沉细无力。补中益气,升阳举陷。补中益气汤(《内外伤辨惑论》)加减。③痰瘀交阻型:眩晕欲吐,形体肥胖,颈项刺痛,失眠多梦,舌质紫黯有瘀点,舌苔厚腻,脉濡细。化痰除湿,活血祛瘀。方药:温胆汤(《备急千金要方》)加减。④肝肾不足型:眩晕耳鸣,颈项酸痛,腰膝酸软,听力下降,记忆力减退,舌质淡,脉沉细。滋阴柔肝,益精补肾。六味地黄汤(《小儿药证直诀》)加减。

2.结果

38例颈椎病患者经中医药治疗,随访1年,症状完全消失22例,症状显著改善13例,无效5例。

3.讨论

颈椎病的发病原因归纳起来不外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外因是引起颈椎病的重要因素,但内因是发病基础,《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致病外因只有通过内凶才能起作用。颈椎与全身气血、经络、脏腑密切相关,颈后部是诸阳经的通路,由于感受风寒湿邪或劳损、外伤等,可引起颈部经络失常和“骨错缝、筋出槽”,而“骨错缝、筋出槽”后可进一步加重经络闭阻,气血运行不畅。通过手法将骨合缝、筋归槽,即可使临床症状得到治疗,更说明了发病内因的重要性。在内外因作用下,可引起脊柱的内外平衡失调,气血功能紊乱,从而产生相应的症状[3]。

中医学对颈椎病的治则治法体现在对疾病认识的整体观,近年来研究显示,中医药治疗该病疗效明显,有效率达90%以上;操作简便,场地和设备要求低,价格低廉,适于推广;中医方法较之化学药物的毒副作用、手术的危险性,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各种中医方法可以配合使用,也可在手术前后、治疗失败或疗效不全时,用中医药予以补救,部分病例可有显著效果;根据本病发病、发展的进程和规律特点,各阶段运用中药长期治疗,可寓防于治,使预防、治疗和康复统一于一体。在颈椎病的预防中,主要以患者的自主功能锻炼为主。

【参考文献】

[1]赵永麟.现代颈椎病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1,32-33.

[2]王华兰.推拿配合中药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62例报告[J].中医正骨,2003,15(2):41.

[3]李宁,诸方受.药物颈枕治疗颈椎病84例远期效果观察[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03,7(5):50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