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梗早期溶栓治疗的护理措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8-18
/ 2

急性心梗早期溶栓治疗的护理措施

陈素静

湖南省马王堆医院410016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早期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具体护理干预措施及应用效果。方法:随机抽选本院收治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00例为本次研究对象,均采取早期溶栓治疗方案,以每组50例并根据其接受护理干预内容分为对照组(常规急诊护理干预)和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针对性早期溶栓治疗护理)。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及相关并发症事件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比较于对照组均有优越性,组间有统计学价值(P<0.05);在平均2周随访期间内,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例数9例,对照组患者发生并发症例数25例,组间数据对比有差异性(P<0.05)。结论:早期溶栓方案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与针对性护理措施相配合能够更好保障治疗的顺利进行,降低治疗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预后质量,值得临床普及推广。

【关键词】急性心梗;早期溶栓;护理

急性心肌梗死是临床内科相对常见的危急重症,是指在冠状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出现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导致冠状动脉的血供出现异常减少甚至中断,对应的心肌部位陷入长时间严重急性缺血状态所引发的系列临床综合症状。目前对急性心肌梗死主要治疗方法之一为静脉溶栓治疗,早期静脉溶栓治疗能够再通闭塞的冠状动脉,让心肌得到再灌注,缩小心肌坏死范围,保障临床预后效果。在早期溶栓治疗时护理工作的配合有重要临床价值,细致全面的护理工作能够提高患者对治疗的信心,消除不良心理情绪,配合临床治疗护理工作,确保溶栓治疗的顺利进行。本文旨在分析对急性心肌梗死进行早期溶栓治疗过程过程中针对性干预的具体内容和应用价值,为以后救治此类患者提供参考思路。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本院2013年4月-2015年2月收治确诊心肌梗死患者100例,患者临床表现均和心肌梗死相关诊断内容相符合,发病距离入院治疗时间不超过6h。男性患者59例,女性患者41例;年龄范围在35-79岁间,其平均年龄为(57.2±5.1)岁。患者合并疾病如下:53例患者合并高血压,47例患者合并2型糖尿病。心肌梗死位置具体如下:27例患者位于下壁,28例患者位于前壁,22例患者位于下壁与后壁,23例患者位于下壁与前壁。排除有下列情况患者:陈旧性心肌梗死;研究前有服用β受体阻滞剂、抗血小板药物等;肝肾功能有严重障碍。以每组50例并根据其接受护理干预内容分为对照组(常规急诊护理干预)和观察组(急性心肌梗死针对性早期溶栓治疗护理),对本次纳入研究对象各项基线资料如性别、年龄、病程等指标进行统计学对比,显示各组对象资料间具有可比性(P>0.05)。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急诊护理干预,具体内容参考本文相关文献[1],观察组患者接受急性心肌梗死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包括如下:(1)心理护理。由于疾病影响患者容易有负面情绪,在治疗时应注重心理护理工作,和患者进行有效沟通,让其了解良好的心理对于疾病的积极效果,尽可能满足患者合理要求,建立患者对治疗护理的信赖,积极配合;(2)饮食护理。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饮食一般以易消化、清淡、低脂、低胆固醇等食材为主,遵循少吃多餐的规律。根据其身体补充适当维生素以加快机能恢复,保持大便通畅以降低心脏所受负荷;(3)给氧护理。治疗过程中大部分患者会接受给氧治疗,对于病情严重的应进行持续高流量氧气治疗,病情稳定后调整为间歇性低流量给氧治疗,提高患者血氧含量以改善其缺氧缺血情况;(4)静脉溶栓护理。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要密切关注溶栓药物的注射位置,以免针头未进入血管而引发药液外漏时间;了解患者治疗时胸痛改善所需时间并做好记录,定时进行心电图监测并了解患者血压变化情况。了解有无皮肤、黏膜出血事件;(5)并发症护理。溶栓治疗时要密切观察患者有无出现再灌注心律失常时间,一般情况下患者低于快速性室性自主心律、血流动力学没有发现异常的情况下无需进行特殊处理;对突发心室颤动/持续性心动过速的患者可用同步电转复进行处理。出血是溶栓治疗常见并发症,护理人员要时刻观察穿刺点、黏膜等,另一方面通过观察患者大小便性状、牙龈、呕吐物等也能够了解是否存在出血倾向。溶栓治疗能再通闭塞血管、回复心肌灌注,此时患者出现心律失常概率相对较高,引起临床的重视,因此治疗过程应注意患者心电图变化,了解常见的心律失常图形,对有心律、心率变化患者需立即报告医生,采取有效的治疗方法。

1.3疗效依据[2]

治疗后患者相关临床症状消失,接受心肌酶谱、心电图等检查后显示恢复正常,判定为显效;治疗后相关症状、体征等相对于治疗前有所改善,心电图有所改善,心肌酶谱进入正常范围内,判定为有效;治疗后患者相关症状、体征以及临床检查数据等均无改善甚至恶化,判定为无效。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对相关对象数据使用SPSS18.0进行处理,其中用均数正负标准差(±s)表示计量资料,通过t检验,用n(%)表示计数资料,通过X2检验,如P数值在0.05以下表示存在统计学价值。

2结果

2.1临床效果

观察组患者接受临床抢救护理后,其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可见表1。

3讨论

一般情况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到医院诊治时均已进入相对凶险的病情阶段,对此类患者立即采取早期溶栓治疗能够再通梗死冠脉血管,同时对已经濒临死亡的心肌细胞也有一定程度的拯救效果,最大程度降低患者机体受损程度,提高抢救成功率。

虽然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具有操作简便、安全高效的优点,但患者担心自身病情且对治疗方案、效果等了解程度不深,容易有紧张抗拒等心理,对疗程的顺利进行造成阻碍,护理干预中应适当进行心理疏导,取得患者的理解并配合治疗。在进行积极抢救的过程中也要注意对其各项生命体征的检测,根据其变化制定针对性、全方位的护理干预措施。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护理中需要从心理、疼痛甚至是饮食方面着手,而合理的护理干预能够促进医患关系,树立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念和决心,提高其接受治疗依从性,同时也能降低相关并发症事件发生概率,缩短恢复所需时间,在经济方面缓解患者负担。

在本次研究中分别对不同护理干预措施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从数据可知接受针对性护理干预的患者其临床疗效和并发症发生率等均优于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者,归纳提示了积极的护理干预能够保障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疗效,促进和谐护患环境。

参考文献:

[1]韩肃宁.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42例护理体会[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2,21(32):138-139.

[2]刘群娣,胡秋玲.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溶栓治疗及护理对策[J].内蒙古中医药,2013,12(18):129-130.

[3]乔敏.浅析溶栓治疗在急性心梗护理中的应用[J].工企医刊,2013,15(05):165-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