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读”为主导以“悦”为基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9-19
/ 2

以“读”为主导以“悦”为基调

吴东彪

浙江省浦江县杭坪镇中心小学吴东彪

「摘要」:布鲁纳说:学生最好的刺激乃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材料感兴趣了,才会激起情感,情感又会触发语言动机,使学生有读文的动机。小学阶段的孩子,持久性不强;注意力易分散,引导他们阅读需要教师的“诱惑”。本文就教师如何耍“花招”,“诱惑”学生悦读,谈几点体会。

「关键词」:读主导悦基调

语文教育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也即“听说读写”能力。无论是谁,学习其他学科、融入生活、投身工作、步入社会,都离不开“听说读写”。然而,重中之重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新课标指出:“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那么,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

一、指点迷津时感受“读”之“悦”。

“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细心咀嚼课文中的语言,让他们自己动脑筋,经常比较、揣摩,养成习惯。”(叶圣陶语)那么,如何让学生张开思维的翅膀,积极主动地去“畅游书海”呢?显然是阅读兴趣和愉悦心境。阅读那一篇篇优美的文章,要是能让喜悦、快乐溢于言表,便能让阅读真正成为“悦读”,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那就需要教师给以“诱惑”,因为学生的能力毕竟有限,很多时候,觉得文章很美,却说不出一个所以然。由此,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应该根据学生的已有经验和实际能力,通过“刀刃上”的“点”与“困惑”中的“拨”,引导学生从读中感受优美的字词句,从读中体悟谋篇布局、立意构思的方法,从读中更深刻的感受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读中体味到收获的喜悦,为后续的读播下兴趣的种子。

如学习《长城》这篇课文时,我让学生通过读“从东头的山海关到西头的嘉峪关,有一万三千多里”这一句话来理解长城之所以举世闻名,是因为工程之巨大,建造之艰难。可是,由于句中的数字离孩子们的生活太遥远了,他们的脑海里没有这个概念,并不曾细细体会,所以读得平淡如水。于是,我把“一万三千多里”化成“6500千米,让学生讨论,到底有多长。有的说,我们学校操场200米的跑道,1千米要5圈,6500千米要跑32500圈”;有的说,汽车在高速公路上一小时行驶100千米,有65小时的车程,有的说,学校到城里20千米,有一百多个来回的路。讨论中孩子们发出阵阵惊呼。接着再来朗读这个句子,声音里充满了惊叹和自豪,真正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修筑长城的艰辛和智慧,长城的确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同时,学生也因为读有收获,读有所悟感到由衷的喜悦。为此后的“悦读”埋下兴趣的种子。

二、豁然开朗时体味“读”之“悦”

哈维兰曾说:“当你把所读的和已经知道的联系起来时,阅读马上变得有趣了。”如果,孩子在读书的旅程中能用自己已经掌握的方法解决沿途遇到的困难,无疑在他收获知识的同时收获了自信心。这一次的成功体验也将鼓舞他继续一次又一次的读书之旅,“悦”成了是一次次“读”的连接点,一直向前向前……

一次,一位学生拿着《萧伯纳和小女孩》这篇文章跑过来问我:“老师,‘自以为是’是什么意思?”我把这篇文章用幻灯片展示出来,让学生一起来理解这个词。孩子们首先想到的办法就是查字典。“查字典确实是一个便捷的常见的方法,但这并不是唯一的办法。”我先让学生仔细读小短文,通过反复的朗读,学生找出了文中的的一句话来解释这个词语——“可是,您怎么会说自己了不起呢?”我再请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词语的意思:觉得自己很了不起。最后,我请同学们翻开词典查查它的意思。“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这时,学生明显有眼前一亮的感觉,又一次体味到了“读”中之“悦”,为下一次的“读”增强了兴趣和动力。最后,我们一起总结了理解词义的方法:联系上下文、查字典仿造句子、找近义词和反义词等。在课外的阅读训练中,学生逐渐学会了运用这些方法来扫除自己阅读中遇到的字词障碍,无疑是件快乐事。

三、你追我赶中品尝“读”之“悦”

尹建莉老师在《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一书中曾提到:“阅读需要诱惑。”我们可以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对阅读的兴趣,但兴趣只是一根导火索。要让孩子真正喜欢阅读,把阅读当做一种享受,还要培养学生的耐心。很多孩子,非常喜欢图文并茂的小短文,短篇童话。但要他把整本童话故事书读完,他就没耐心了。要是厚厚的一本书,基本没插图,密密麻麻都是文字,我想不论哪个孩子都会望而却步吧。因为他们会本能地把这些书籍归类为大人的读物,不自觉地认定它很难理解,小孩看不懂。作为老师,应该理解孩子的顾虑,想办法陪孩子克服这种恐惧,鼓励孩子去尝试,而不是批评或者表出一副失望的样子。

然而,陪着学生一起看书,在校时间毕竟有限。怎么办呢?让学生把自己看到的情节先讲给自己听,然后再和同学一起聊故事里有趣的人和事,也不失为一个好办法。当孩子读完一部书,并能把故事讲给同学听的时候,相信她对自己的阅读能力也就越来越自信了。我经常会带孩子们去学校图书室借书,但每次一人只借一本。看完自己借的书后,务必得找同学交流书中的故事,而后再与同学交换着看。这样,不仅极大地调动了孩子们对书的兴趣,而且孩子之间不自觉地在比较谁看得快。看得慢的孩子不甘落后,一有时间就捧起书来看,而看得快的孩子得到正面的激励也会继续加快阅读的步伐。阅读速度,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这是意外的收获。久而久之,看的书越来越多,速度越来越快,成就感也越来越强,读书的“悦”味越来越浓,就好比给航行的船再加油门,“悦读”之舟便能在书海畅游!

四、资源共享中分享“读”之“悦”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我们必须学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别林斯基)很多家长为孩子不会写作文而发愁,发现孩子看故事书更是又着急又生气,但家长极力反对也没用,孩子还是会偷偷看,为此感到很无奈。他们认为孩子要看就得看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写作能力的书,认为看那些故事书只是浪费时间,要提高作文还是得向人家学习,故而,《优秀作文选》成了首选。可是,这样做,孩子不但没有百般顺从,反而泯灭了孩子的阅读兴趣。

对此,我充分利用校讯通、家长会、家访等渠道与家长沟通,同时推荐书目,让家长认识到:我们应该给孩子选好书,不能放任自由阅读,但选择中要以孩子的兴趣为核心要素,不以“有用”为选择标准。这样既能拉近家长与孩子之间的距离,又有利于引导孩子向健康、积极的方向发展。当然,作文选里的作文是编辑精挑细选的,优美词句很多。学习作文选的写作要点和写作方法是需要的,也是有益的。但是,写作水平的提高,更主要的是在坚持不懈地阅读过程中,逐渐积累能描绘各种场景的词句,增强语感,领悟方法后才能形成良好的文笔,真正吸收别人的写作优点,摒弃别人不足的地方,展示出自己的写作风格。现在,我班在家长的积极支持和配合下,设立了爱心图书角,每位学生将自己家里看过的图书都捐到爱心图书角里来,教师一一做好登记后,供全班同学借阅,学年结束,再完璧归赵,并且每节语文课安排一分钟的时间请一位学生上前“好书推介”。这样,资源共享,不仅大大扩充了图书流量,更营造了“悦读”的良好氛围,一箭多雕,何乐而不为呢?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书引导我们生活在一个最美好的社会里,让我们置身于古往今来那些伟大的心灵之中,瞻仰他们的风采,亲沐他们的行谊,聆听他们的言论,坐育其间,分享他们的喜怒哀乐,吸取他们的经验,不知不觉地把自己融进他们匠心独运的幽美意境之中,如沐春风,一生都受用不尽呢!老师们,让我们一同耍出“花招”,“诱惑”我们的学生畅游书海,收获读中之“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