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治疗的临床研究与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7-03-13
/ 2

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院前急救治疗的临床研究与分析

刘洋

永州市中心医院急救中心湖南永州425000

【摘要】目的:分析及探索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措施及疗效。方法: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6年1月间接诊的经患者或家属拨打“120”急救电话救护车出诊且经医师进行院前急救治疗的80例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进行研究,同时收集我院同期接诊的自行来院接受常规临床急救治疗的80例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观察及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救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急救治疗无效死亡率及总死亡率均明显较低(P<0.05),保守治疗康复率明显较高(P<0.05)。结论: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能够有效提高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关键词】:冠心病;心肌梗死;院前急救;疗效

冠心病是临床上一种常见的危急重症,其主要是因患者的冠状动脉器质性病变引发。心肌梗死是一种常见的冠心病类型,其起病较为急骤、病死率高,对患者的身体生命健康造成了非常严重的威胁[1]。因此,对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进行及时有效的抢救治疗显得尤为重要。为了分析院前急救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效果,本研究收集我院接诊的经患者或家属拨打“120”急救电话救护车出诊且经医师进行院前急救治疗的80例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进行临床研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如下:

1研究对象和方法

1.1研究对象

收集我院2012年1月~2016年1月间接诊的经患者或家属拨打“120”急救电话救护车出诊且经医师进行院前急救治疗的80例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作为研究组进行研究,其中男性患者43例,女性患者37例;最低年龄41岁,最高年龄73岁,平均年龄(55.38±8.42)岁。同时收集我院同期接诊的自行来院接受常规临床急救治疗的80例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作为对照组进行对照研究,其中男性患者46例,女性患者34例;最低年龄43岁,最高年龄76岁,平均年龄(56.15±10.51)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P>0.05)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存在临床可比性。

1.2急救治疗方法

1.2.1对照组

对照组80例患者均未自行来院接受常规临床急救治疗,待患者入院后医护人员立即给予急诊检查及相关的急救处理,其中急诊检查主要包括心电图检查、心肌酶、心肌标志物、生化及血常规等检查[2]。急救处理主要包括心电监护、给氧,构建静脉通道,酌情给予硝酸甘油、镇痛药物,给予氯吡格雷片、阿司匹林肠溶片、阿托伐他汀钙片等药物经口服用药治疗,按照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给予阿托品、利多卡因、多巴胺、胺碘酮及肾上腺素等对应药物治疗[3]。若患者出现心脏骤停症状则及时采取心肺复苏术处理,行气管插管及呼吸机辅助呼吸,并给予电除颤抢救,治疗时,医护人员应注意密切观察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待患者的病情稳定后进行进一步治疗。

1.2.2研究组

研究组80例患者则经患者或家属拨打“120”急救电话救护车出诊且经医师进行院前急救治疗,具体包括:待120急救医师到达现场后,先为患者进行心电图检查,按照患者的表现与检查结果,初步考虑可能为冠心病急性冠脉综合征或急性心肌梗死,于现场给予针对性的急救处理,主要包括心电监护、给氧,构建静脉通道,按照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给予阿托品、利多卡因、多巴胺、胺碘酮及肾上腺素等对应药物治疗。若患者出现心脏骤停症状则现场采取心肺复苏术处理,行气管插管及呼吸机辅助呼吸,并给予电除颤抢救,然后再经急救车转运回院进行进一步的治疗。两组入院待病情稳定后均行进一步的检查诊断,主要包括心肌酶、血常规、生化、动态心电图、心肌标志物、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最后均明确诊断为冠心病心肌梗死。

1.3观察指标

观察和记录两组患者经急救治疗后的死亡率及进一步治疗情况,并进行比较分析。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数据详细记录后,纳入SPSS20.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通过x2检验法分析计数资料,以率(%)为单位,通过t检验法分析计量资料,以()为单位,(P<0.05)表示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的急救治疗无效死亡率及总死亡率均明显较低(P<0.05),保守治疗康复率明显较高(P<0.05)。

3讨论

冠心病心肌梗死是心内科临床上的一种常见疾病,其发病率与病死率均较高,严重威胁了人们的身体健康。冠心病除了能够诱发心源性猝死外,还具有心绞痛类型、心肌梗死类型、缺血性心力衰竭类型、无症状心肌缺血类型及猝死等类型[4],其中冠心病心肌梗死的临床特点为起病急骤,其发生原因主要为持续且严重的心肌缺血导致的部分心肌急性坏死所致[5],若没有及时进行抢救治疗,导致患者错过了最佳的抢救时机,随时会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威胁。因此,给予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对于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及改善预后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冠心病心肌梗死应做到早发现、早治疗,由于该疾病大部分患者发病时处于医院之外,此时若没有给予患者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处理,往往会导致患者错失最佳的急救时机,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6~8]。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是挽救该疾病患者的希望,随着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与生活饮食习惯的不断变化,冠心病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亦呈逐年上升趋势,死亡率始终处于较高水平,故针对冠心病心肌梗死进行及早发现及呼救,使患者迅速接受医院及时的抢救治疗,对于确保患者的生命安全显得尤为重要。本次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患者的急救治疗无效死亡率及总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保守治疗康复率明显较高(P<0.05),这提示及时的院前急救能够有效降低患者的病死率,及时控制患者的病情,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为患者的进一步治疗创造条件。

综上所述,及时有效的院前急救能够有效提高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的生存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推广。

参考文献:

[1]王秀琴.冠心病心肌梗死和脑梗死的相关性研究[J].河北联合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15(3):355-356.

[2]王伟.检测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在冠心病、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36):206-207.

[3]王林.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治疗效果分析[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连续型电子期刊),2015,15(15):21,24.

[4]吴钟极,黄萧萧,陈俊等.自拟中药方参与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急症,2015,24(6):1047-1049.

[5]徐建妹.麝香保心丸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2,10(11):978.

[6]阳诚柏,苏玲.中西医结合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30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2):33-34.

[7]钟志强.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的院前急救治疗[J].中外健康文摘,2010,07(34):200-201.

[8]李万华.冠心病心肌梗死患者的急救治疗效果[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3,7(10):65-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