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方法改革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2-04-14
/ 1

职业院校体育与健康教学方法改革

寇增艳刘永亮董晓雪

寇增艳刘永亮董晓雪(潍坊科技学院山东潍坊262700)

摘要:在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要求下,体育教育必须转变传统教育思想,给学生提供一个适宜的学习环境,关爱每一个学生,协调发展智商和情商,使学生学会做事、学会学习、学会生存,德智体美劳五育并进。

关键词:体育与健康教学方法改革

在体育教改初期总感觉改革是形式,改来改去,练篮球还得教技术,练长跑还是跑,不但学生不感兴趣、缺乏激情,教师也苦不堪言,一招一式辛辛苦苦地教学生,而学生仍然我行我素,教学效果很差。作为一名专业体育教师,我们既要有本学科深厚的基础知识,也要有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理论知识。

实施新《课标》后的教学,它的效果来自教师宽广的学术视野和智慧。教师会更加注意与新课程相关知识的学习和观察,教学上更加尊重和信任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一、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中需注意的问题

1.充分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

要由兴趣入手,引入技能教学,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无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方法的更新,都应十分关注学生的运动兴趣,只有激发和保持学生的运动兴趣才能使学生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

2.注重学生的差异

体育教学应该使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受到同等的尊重和关注,只有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才能使他们体验到体育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动机、提高自信心。未来的体育课程无论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在教学方法的使用上,还是在学习评价的标准上,都应该充分考虑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情况,使他们在充分体验体育学习乐趣的同时,提高自己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3.处理好传授与发展的关系

青少年身心发展具有稳定性和可变性,稳定性是相对的,可变性是绝对的。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这一特点要求教育工作者必须掌握青少年的年龄特征,并依此确定教育教学内容与方法。教育工作者还应重视青少年身心发展的可变性,挖掘每个个体的发展潜力,改变僵化的教学模式,及时更新教育教学的内容、方法,促进青少年更快、更好地发展。

4.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体育与健康课程要充分注意到学生在身体条件、兴趣爱好和运动技能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并根据这种差异确定学习目标和评价方法,提出相应的教学建议,从而保证绝大多数学生能实现课程学习目标。但要把握好过程评价与终结性评价之间的关系,否则过分看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转变过程,会减弱“体育”对身体素质的锻炼作用,降低增强体质的功能。

5.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体育教学的各个环节,要始终将学生主动、全面的发展放在首位,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让学生在自主的学习过程中学会学习。要用新的课程理念指导体育教学,注重对学生个性、创造性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求知、学会做人、学会共处、学会发展,更好地贯彻“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推进课程改革实验的不断深入。

二、结论与建议

1.结论

体育与健康课程是一个新的课程改革,在体育教学中也是一个新的突破,但是这个新的课程改革对于一些实用性的东西研究得不够,对课程改革的要求也不是很明确。如何在体育教学中进行改革,对此问题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

2.建议

(1)教学方法要适应新时期的体育教学。

转变体育教学思想,更新教育理念,我们的体育教学不仅要让学生在学校里懂得如何锻炼,更要让他们走出校门后也懂得如何去健身,理解健康对其一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从而自觉地把健身作为一种必需的生活技能。

(2)在原有的改革教学方法的基础上不断更新,满足学生们的各种需要。

在新课程实验中,各地创造了许多新颖、实用、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自主式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活动教学法等。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不断探寻新的适合学生身心发展的教学方法始终是我们的主要任务。

(3)变革体育学习方法,变革教学内容,使教材向兴趣性、健身化方向发展,以达到提高健身的效果。

要以“健康第一”思想为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开展阳光体育运动,在体育教学和体育运动过程中,从学生的年龄、性别、健康状况出发,科学合理地安排运动负荷、运动强度和时间间歇,逐步增加生理负荷量;加强健康教育,进行“健康投资”,更好地完成学校素质教育的任务。

参考文献

[1]王广虎体育教学改革的四大误区[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1998,1。

[2]李小伟学生体质让人欢喜让人忧[N].中国教育报,20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