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肾衰竭的中医一体化治疗方案探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04-14
/ 2

慢性肾衰竭的中医一体化治疗方案探讨

陈梦林

岳阳市中医医院414000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中医一体化方案对慢性肾衰竭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慢性肾衰竭患者50例,均为我院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收治,就中药口服加中药灌肠一体化治疗效果展开回顾。结果:本次选取的5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显效26例,占52%;有效12例,占24%;稳定9例,占18%;无效3例,占6%。临床总有效率为94%。相较治疗前,治疗后肾功能指标BUN、SCR、CCR均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针对临床收治的慢性肾衰竭的患者,采用中医一体化方案治疗,即依据不同中医证型针对性选取口服药物,并联用中药灌肠,明显增强了临床疗效,且显著改善了肾功能,对保障患者预后意义显著。

【关键词】慢性肾衰竭;中医一体化;治疗方案

慢性肾衰竭(CRF)病情危重,是指各种慢性肾脏病发展至终末期,肾功能和肾单位出现不可逆丧失,促使机体内分泌失调、水电解质紊乱、毒物和代谢产物潴留的一组临床综合征。中医将本病归属于“溺毒”、“水肿”、“虚劳”等范畴,病机复杂,单一给药途径、单一方型较难达理想治疗效果,故祛邪与扶正组方合用,可最大程度改善预后[1]。本次研究针对所选病例,采用中医一体化方案治疗,取得了满意成效,现总结结果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慢性肾衰竭50例,男18例,女32例,年龄35-78岁,平均(59.5±7.4)岁;病程平均(8.7±1.5)年。原发病慢性肾盂肾炎4例,慢性肾小球肾炎25例,糖尿病肾病6例,高血压肾病15例,其它5例。均与《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2]相关诊断标准符合。

1.2中医辨证分型本虚证:①血虚:脉沉细弱,苔白舌淡,面色无华或萎黄;②气虚:脉虚无力,神疲乏力,苔白舌淡,动则加剧;③阴虚:脉细数,五心烦热情,舌红少津苔,口燥咽干;④阳虚:脉沉弱,舌质淡,畏寒肢冷。标实证:①湿热:脉滑数或濡数,口干口苦,舌苔黄厚腻,大便不爽,口中异位;②痰洁:脉滑,恶心呕吐,舌胖苔白腻,纳差腹胀;③血瘀:脉沉涩或细涩,口唇青紫,舌质有瘀斑。

1.3方法本虚证中证型≥3项者,取1袋肾衰Ⅱ号(组方:生地黄、黄芪、菟丝子、当归等,12g/袋)开水冲服,3次/d;标实证中证型≤2项者,取1袋肾衰Ⅲ号(组方:红花,大黄,土茯苓,黄连等,8g/袋)开水冲服,3次/d。标实证中具3项者,取1袋肾衰Ⅳ号(组方:红花,大黄,土茯苓,黄连等,12g/袋)开水冲服,3次/d。同时,取250ml肾毒清灌肠液(组方:金银花、大黄、黄连、附子等,250ml/瓶)保留灌肠,1次/d。上述1个疗程为4周,共2个疗程。

1.4疗效评估显效:①症状积分呈≥60%减少;②血肌酐降低≥20%;内生肌酐清除率增加≥20%。以上必备①项,具备②、③任1项,即可评定;有效:①症状积分呈≥30%减少;②血肌酐降低≥10%;③内生肌酐清除率增加≥10%。必备○1项,其它具备任1项即可评定;稳定:①积分减少<30%,症状有所改善;②血肌酐降低<10%,或无增加;③内生肌酐清除率增加<10%,或无降低;以上必备①项,具备②、③任1项,即可评定。无效:①症状无变化或加重;②血肌酐增加;③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以上必备①项,具备②、③任1项,即可评定。

1.5统计学分析文中数据输入SPSS13.0,组间计量数据采用(x±s)表示,计量资料行t检验,计数资料行x2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临床总有效率本次选取的5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显效26例,占52%;有效12例,占24%;稳定9例,占18%;无效3例,占6%。临床总有效率为94%。

2.2肾功能指标比较相较治疗前,治疗后肾功能指标BUN、SCR、CCR均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见表1。

表1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对比(x±s)

时间nBUN(mmol/L)SCR(μmol/L)CCR(ml/min)

治疗前5013.4±2.6259.9±29.143.7±13.2

治疗后5011.9±2.8*213.3±41.5*22.2±5.7*

注:*P<0.05。

3讨论

慢性肾衰竭有较为复杂的病理机制,近年在机理探索、临床治疗、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方面国内外展开了大量工作。本病在中医属“溺毒”、“水肿”、“虚劳”等范畴,本虚标实,其中本虚以气血阴阳不足、脾肾亏虚为本;标实以湿热、湿浊、血瘀为主。病程漫长,病机复杂,属久病沉疴,寒杂夹杂,正虚邪实,单一给药途径、单一剂型治疗效果多不佳,需祛邪与扶正组方联合应用[3]。

本次研究针对选取病例,在治疗时以辨证分型论治为主,标实证按湿热证、痰浊证、血瘀证划分;本虚证按阳虚证、气虚证、阴虚证、血虚证划分。采取中药口服与中药保留灌肠结合治疗,以泄浊排毒、益气养血、健脾补气。肾衰Ⅱ号用枸杞子、黄芪、茯苓、白术、何首乌益气养血,用鹿角霜,菟丝子、牡蛎、生地黄、生龙骨、枸杞子调补阴阳,其药物用量是肾衰Ⅰ号1.5倍,功效明显增强,在严重气血阴阳虚证患者治疗中较为适用[4]。肾衰Ⅲ号用赤芍、红花、大黄祛瘀活血,用半夏、黄连、苍术、滑石、半枝莲、土茯苓泄浊祛湿。肾衰Ⅳ号含有的药物用量是Ⅲ号1.5倍,上述功效明显增强,在严重标实证患者治疗中较为适用。肾毒清灌肠液主要由丹参、大黄、益母草、黄连、附子组成,具活血化瘀、通脏泄浊、温补脾肾之效。不同组方和不同给药途径联用,在改善患者预后方面价值显著。结合本次研究结果示,本次选取的50例慢性肾衰竭患者,显效26例,占52%;有效12例,占24%;稳定9例,占18%;无效3例,占6%。临床总有效率为94%。相较治疗前,治疗后肾功能指标BUN、SCR、CCR均明显改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随病情加重,慢性肾衰患者脾胃虚弱程度也呈加重显示,仅靠口服药物剂量和数量增加的方法易使肠胃功能损伤加重,且患者无法耐受,本次研究依据不同证型对药物合理选择,采取多途径给药,除对后天之本照护外,还使临床疗效增强。对本虚证者,应用调补阴阳、活血清热为主的中药制剂,标实证者,应用祛湿泄浊、活血清热为主的中药制剂,并依据虚实程度不同对用药剂量选择,临床效果理想[5]。

综上,针对临床收治的慢性肾衰竭的患者,采用中医一体化方案治疗,即依据不同中医证型针对性选取口服药物,并联用中药灌肠,明显增强了临床疗效,且显著改善了肾功能,对保障患者预后意义显著。

参考文献:

[1]何立群,沈烨渠,黄迪.中医药对在慢性肾衰竭辨证治疗中的应用与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11,12(8):659-662.

[2]吕佳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制定的可行性探讨[J].中国临床药理学杂志.2013,29(6):477-480.

[3]王暴魁,张胜荣,李建民,等.慢性肾炎和高血压病所致早中期慢性肾衰竭中医证候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2011,22(8):2049-2050.

[4]徐鹏,黎创,毛炜,等.慢性肾衰竭的中医一体化治疗方案探讨[J].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2013,15(5):990-993.

[5]张蕾,刘旭生,吴大嵘.慢性肾衰竭中医临床路径构建及实施体会[J].中医药导报.2012,18(4):1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