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护理》课程诊改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9-03-13
/ 2

《儿科护理》课程诊改

吴淑君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护理学院

一、课程建设目标

按照学校总体规划和实际情况。根据经济发展和岗位需求为导向,力争在五年内建成《儿科护理》信息化教学资源库。编写与资源库配套国家规划教材。更新教学内容使之与护考接轨、与临床接轨,加入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工具,改善实习实训条件,增强师资力量,使考核更全面公平。以达到通过本课程学习,使学生掌握儿科护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学生后续的临床顶岗实习及毕业后从事儿科护理或社区儿童保健工作奠定扎实的基础。

每年按照课程建设计划进行建设,对建设情况进行分类评价考核,并按考核结果进行激励,课程建设目标达成度逐年提高。

二、课堂教学

学期之初,任课教师学习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本课程的课程标准,进一步明确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另外对本次授课班级的学生状况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对教学内容进行了合理的取舍,撰写了规范完整的教案,搜集了大量的素材、案例等教学资源。

1、实验实训条件

校内实训室条件:要求有按标准医院环境设计的模拟病区,包括护士站、沐浴抚触仪器设备、体格测量的仪器设备、暖箱、蓝光箱、新生儿远红外辐射抢救台等仪器设备。能开展小儿体格测量、婴儿沐浴抚触、新生儿窒息复苏、暖箱的使用、蓝光疗法等实验。

校外实训基地:一定数量的综合医院、社区服务机构、幼儿园,以满足现场教学、见习、实习的需要。

指导书:编写有《临床护理技术操作评分标准》、《儿科护理实训指导》等书。

2、师资条件

本课程专职教师都具备"双师"素质。兼职教师都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及一定的教学能力。基本能满足本课程的教学要求。

3、教学资源

教材选用:本课程选用陆莉、王洪涛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教材《儿科护理》,该教材为湖北省高职高专护理类专业区域规划教材之一。

数字化资源:学校建有课程中心,拥有一批优质的精品课程、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和专业教学资源。但由于护理院学生规模较大,教师日常教学任务过重,信息化水平有限,没有过多投入到数字化教学资源的开发中,且自制的微课、演示动画质量不高。

4、教学方法与手段

根据课程内容、学生特点及临床护理工作过程选择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任务驱动法、角色扮演法、小组讨论法、案例教学法等。

本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做到了"做中教、做中学"。教学实习前对每位学生集中强化实训1-2周,通过考核,实践技能基本合格才准许下临床。

5、课堂教学管理制度与执行情况

每学期进行教学进度检查、听课情况反馈。教师课前签到,管理人员轮流值班查岗。采取一月一小周期,一学期一大周期让学生从备、教、学、辅、训、改、考、研8个方面打分,评最受欢迎教师。

6、课程过程考核

课堂过程考评主要包括考核学生在平时实训操作中体现的的职业素养、操作规范以及实验报告的书写完成情况,包括考勤、作业情况、课堂情况、阶段性单元测试。

7、检测与预警

在课堂教学中,大部分学生课堂参与度高课程满意度测评评分高,基本达到了教学目标和预期的教学效果。督导听课,反馈效果不错。

通过学生《儿科护理》考试成绩分析,结果显示15级学生及格率为90.2%,优秀率为12.1%。16级学生及格率为92.2%,优秀率为12.2%。及格率比前一年提高,优秀率不高,说明教学效果还有待提高。

三、诊改实施情况

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常态化诊改、聚焦于问题、螺旋式提升"的内部质量诊断与改进总体思路,运用课程层面"八步大循环+四步小循环""8字形诊改螺旋"的诊改方法,按学生学习达标开展过程监控和考核性诊改。

根据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建设计划,同时分析上一年达标情况,修订了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依据学生考试成绩、护考成绩分析,下临床总结的经验进行课程教学反思,结合既往学生课堂表现合理安排教学内容。集体备课,分析上一年学习标准达成情况和这一年具体学生特点,重新撰写教案进行设计。根据不同层次学生特点,适当修改标准、内容、设计。在以往基础上,以赛促改,时效课堂行动,一月一小周期、一学期一大周期从备、教、学、辅、训、改、考、研8个方面设置质控点。重新修订目标、标准、设计进入下一轮循环。

17年诊改效果: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实训条件改善。学生通过拍摄操作视频通过QQ、微信传给老师,为完成拍摄任务,学生动手积极性更高,操作问题能及时反馈改正。阶段性单元测试让学生主动去复习,对知识的掌握更牢固,学会应用。18年诊改效果:教师的教学设计能力提高,教学方法更加多样化。课堂教学趣味性提高,学生更加积极的参与课堂。教学内容和临床更紧密接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更高了,通过过程考核学生掌握知识更加牢固,优秀率和及格率更高了。

四、诊断意见、原因分析、改进措施及改进效果

诊断意见一:信息化教学资源不足

原因分析:教师的信息化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尽管学校组织过一些信息化知识的培训讲座,也搞过信息化教学比赛,对教师的培养还缺乏系统性,培训学习机会有限,很多缺乏具体的激励机制。

改进措施:充分利用网络学习,培训讲座,教研室讨论实践等提高教师信息化水平。丰富信息化教学资源库:微课、视频、动画等。

改进效果: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一定程度的提高,信息化教学资源库逐步丰富。

诊断意见二: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原因分析:由于护理专业生源人数多,实训设备和多媒体使用频率高,损坏严重,导致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实训项目链条不完整。

改进措施:添置多功能暖箱、蓝光箱、小儿体格测量仪器。对实验指导老师进行设备维护的专项培训,使之能对实验设备进行简单的维修和保养。及时制止学生损坏设备的行为。

改进效果:实训条件改善,更能满足实训教学需要。

诊断意见三:信息化的教学手段和工具使用不足

原因分析:雨课堂、蓝墨云班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工具使用不足,仅仅用于查考勤签到及几次次课堂的尝试。还未真正用于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护理专业学生人数多,老师平时工作繁忙,没有深入研究使用。

改进措施:充分利用雨课堂、蓝墨云班课等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工具,解决教学重难点问题,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人人参与、人人考核,无纸化手机考试,提高过程性考核的覆盖率和精准度。

有效提高学生考勤、抬头率等,快捷、准确的采集教学实施的过程数据,通过大量数据监测教学活动的有效性和完善性,设置学习预警标准,对于达到预警反馈的教学活动及时干预,提出改进方法。

改进效果:信息化教学手段和工具的使用,使学生学习积极性更高了。及格率比上一年提高了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