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具的功能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3-05-15
/ 2

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具的功能

李强

李强

(雷波县城关小学四川雷波616550)

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加强直观教学和实际操作活动已成为当前小学数学教学改革的趋势。由于操作活动的需要,学具伴随着教材进入了课堂,学具的使用越来越受到普遍重视,学具操作作为一种教学手段,已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采用。因此,要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识规律,积极创造条件,引导通过学具操作参与知识形成过程,在学习知识过程中,培养能力,发展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具的功能成为教师们探讨的问题。

1.借助学具操作,激发兴趣

教学中借助生动有趣的操作活动,能较好的培养学习兴趣。教师在指导学生动手操作学具时,应根据认知规律,为学生创设一个生动活泼的活动环境,以激起对所学内容关心和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教学“分数的基本性质”时,让学生用三张完全一样的长方形纸条,分别折出或涂出3/4、6/8、9/12等分数。学生在折、涂的过程中,惊奇的发现几个分数的大小相同,从而产生疑惑,激起强烈探索欲望。再引导比较、分析、综合,就不难抽象概括出分数的基本性质了。评析:此操作活动,学生不仅学得兴趣盎然,还能深刻的感受到“变与不变”这一对立统一规律,为数学奥秘所吸引,对数学学习产生浓厚兴趣。

2.学具操作中,进行知识形成再现

教学中应设计一些能够再现认知过程的操作活动,使学生通过动手、动脑去发现学习新知。如:教学“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时,师组织学生直观操作,将事先准备好的24块小正方体(每块1立方厘米)变换长、宽、高摆一摆,看一看。学生经过一番操作加思考后,一般都能推导出计算公式: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评析:通过动手操作,在自身的再创造活动中发现认识新知,使自己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这对发展学生思维,提高数学素养十分有利。

3.利用学具教学,培养创新意识

教学中只有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操作实验,才能充分发挥主动作用,进而激活思维,激发创新意识,使他们最大限度地发挥潜能,进行创新学习。可见,利用学具进行“操作教学”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源泉。如: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时,通过教师操作“把一个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理解了二分之一的含义后,让学生用长方形纸折出它的二分之一,这时就出现了不同的折法,如图:师:还有别的折法?学生们动手折起来。过了一会儿,生1:老师,刚才这几种折法的折痕都经过了中心点,我想问一下,经过这一点任意折是不是都能把它平均分?话音刚落,教室里活跃起来了,很多学生争先恐后地发言:这根本不可能!这时因势利导,让大家按他的方法试一试,结果恰好与生1的说法一样。评析:这种让学生运用学具进行动手操作的“操作教学法”,既能学会主动探究新知识的方法,富有创意地思考,又能激励创新精神,同时还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4.使用学具实践操作,促进主动学习

教学中,师能为学生创设一个实践操作的环境,让他们使用学具动手摆摆、弄弄,加大接受知识的信息量,使之在探索中对未知世界有所发现,找到规律,并能运用规律去解决新问题,这样使他们在获取新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如:教学“10以内的加减法”时,利用数的组成来计算,数的组成即是数的分与合,在6以内数的分与合教学中先让学生拿出6个木块,分成左右相等两堆(3,3)。得到并学会用分与合说组成。再拿出5个木块。也要分成左右两堆,想想可以怎么分,要求同桌要分得不一样,通过交流发现有4种:(4,1)、(3,2)、(2,3)、(1,4)。师:请找出规律?学生互动发现:①先把5个木块都放在左边,每次移l个到右边,就(4,l)、(3,2)、(2,3)、(1,4);②先把5个木块都放在右边,每次移1个到左边,就(1,4)、(2,3)、(3,2)、(4,1)。师:两种分法都有道理,给予肯定,由此得到鼓励,主动探索的劲头更足了。

5.利用学具操作,促进思维创新

教学中,利用学具让学生动手摆一摆、量一量,体会操作、探索、发现答案的乐趣,在思维的发散过程中萌发创新的灵感。如:教学“认识正方形”时,利用课前准备好的正方形纸,让学生想办法知道正方形的特点,看谁的方法多。生1通过测量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生2通过沿对角线对折、再对折,发现四条边一样长;生3用一条边与其他三条边分别相比,发现四条边一样长;生4将相对的两条边重合,再将相邻的两条边重合,说明四条边一样长……。评析:学生通过操作,把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发现正方形四条边一样长,培养了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6.现有学具和自制学具相结合

教学中充分利用现有学具的基础上,结合教学需要自制学具,可教师自制也可启发学生自制,这样给学生提供大胆展现自我的机会,又为学生创新发展提供良好实践机会。如:教学第十册教材187页第15题时,由于小学生的空间观念还没有建立起来,立体几何对小学生来说非常抽象,而且题中的两个又容易混淆,如果没有学具辅助教学的确困难很大,可用一个易拉罐和一跟粗铁丝,自制一个学具,将粗铁丝穿过易拉罐两个底面圆心,露出部分折成把手在黑板上模拟压路机前进,哪一部分是前进的长度,哪一部分是压过的路面面积,清晰自现,很好理解题意,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7.巩固练习中运用学具是特效

巩固练习目的是帮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学生在短时间内学习较多的书本知识,需要及时地巩固,这样才能防止遗忘,有利于知识积累和深化。知识巩固是学生顺利学习新知识的基础,是在实践中能灵活运用知识的先决条件。在巩固练习中运用学具,可以增加新鲜感,避免单调的重复引起大脑神经细胞抑制状态所产生的疲劳现象,保持学习积极性。可以说运用学具进行巩固练习是特效。①模仿性操作。指学生仿照学习新知识时的操作而进行操作。模仿性练习是知识巩固中的第一个阶段,是帮助理解和掌握新知的有效练习形式。如:教学“除法的初步认识”后,在练习时先让学生拿出8朵花,要求把它们平均分成2份,看每份是多少,这样既巩固了平均分的方法,又加深对除法的认识,收到了预期效果。接着让学生拿出12朵花,要求任意分成若干等份,看每份是多少,并列出算式。这样使学生在单纯模仿的基础上,发展成有一定思维价值的模仿,为灵活地运用知识创造良好条件。由于练习的形式符合学生好动的特点,尽管已经学习了比较长的一段时间,但仍能保持良好的注意力,这与学具的运用是密不可分的。②应用性操作。指学生把所学的知识及操作技能应用于实际操作。学习了书本上的知识后,还应当回到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这不仅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还能培养学习数学兴趣,培养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如:教学“长、正方体的面积”后,在练习中,让学生分小组计算制作不同物体(如:粉笔盒、罐头盒的商标纸;长方体玻璃杯、正方体药盒、教室门的刷漆面积等),所需材料的表面积和侧面积,这些物品有:长方体、正方体,需要算:6个面、5个面,从6个面面积中扣除一部分面积。评析:学生通过实际测量与计算,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巩固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总之,学具的直观性、可参与性和实践创造性,在数学教学中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教学中利用学具操作,为学生提供更多动手操作机会,借助学具操作引导主动参与探索,激活思维,广大教师应积极探索,充分挖掘学具教学潜能。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同时也提高课堂教学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