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0-20
/ 2

对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的思考

张丽杰

〔关键词〕高中化学基础能力

化学课程的实践性往往大于其理论性,而且与生活息息相关,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应该有效的将知识与实践的能力与生活的实践资源结合起来,以此来提升化学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课堂效率,有效进行自主学习,将学生放在主导地位,提高其兴趣和学习自主性。化学课程的本质就是理论加实践,也就是说,我们最终的目的是应用于实践当中,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之中,展开自我的主动探索,将知识应用于我自己本身的思考方式去灵活掌握运用。传统的化学课程是教师作为主导,进行课程的全程讲解,学生这个时候只是明白记忆,而缺乏灵活的操作性,原因就在于没有系统的消化,而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就在于“引导自主探索”,其中“开展小组合作交流学习”是一个极为有效的途径。

1把握化学课程核心知识,抓住本质融会贯通高中化学的两个目的,一是应对高考,二是用于生活,前者需要学生具备知识与能力,后者需要学生做到综合和运用,而这两者是相互穿插的,在次我提出高中化学学习的三个核心点:基础、能力与实践,基础就是掌握化学核心知识和通用原理,能力就是综合认知和运用。

1.1核心知识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势如破竹。高中化学涉及到“物质结构、实验操作、化学物质反应、酸碱盐、化学与生活以及高端化学”等多个模块知识,这些是知识和新重点,也是具有前后联系的线索知识,学生要牢固掌握,特别是重视核心知识的学习。

例如,我们的知识体系就是“化学的物质变化以及金属和非金属的变化等,此外我们接下来学习就是化学反应与能量的变化,以及化合物的性质等,这些都是贯穿整个化学课程的一跳线索,将课本进行贯通,教师在教学当中要重点教育学生进行这种知识的学习,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其很总要性,做到前后的贯通和联系,进行反复的体会与感悟,为以后的运用打下基础。

此外在结合基础的前提下进行解题,例如:肥皂的主要成分为硬脂酸钠(C17H35COONa),它是一种有机酸的钠盐,在肥皂水中滴入盐酸会出现白色沉淀,这沉淀物是________。

以上这个题就是以课本为基础,通过反应的分析得出结论的过程,这个题超出了考试范围,但是通过我们现有课本的分析,酸和盐的反应,生出另一种酸和盐,由此可推知,盐酸和硬脂酸钠反应生成硬脂酸和氯化钠,又知氯化钠溶解于水,则此沉淀应为硬脂酸。这个开放性的题目,可以让学生自己去领悟和体会,自己去通过讨论,获得最终的答案,形成竞争的气氛。

1.2化学基础知识的交叉与能力实践,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能力。在化学的教学当中,教师更要掌握学习规律,通过循序渐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去做到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全面提升,这才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发展与创新发展,化学是一门“理论+实践”的课程,概言之,就是“理论指导实践,实践检验理论”,教师在教学中的第一个任务就是“牢固打好学生的基础知识”,做到“细致周到,无一疏漏”,这有利于日后的化学知识学习,也直接影响到日后化学课程的学习效果。

如金属和非金属、有机化合物、化学反应、有机化学等,这是教学中必然要涉及到的内容,也是国家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例如,物质的量是高中化学的一个核心的基本概念,我们只有掌握了这个最基本的概念后,然后才能进行推理和解题,这就是摩尔,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但是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讲很陌生也很抽象。再加上对高中化学的畏惧,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师应注意分散难点,多引入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发学习兴趣。

关于摩尔质量。由于相对原子质量是以12C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把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就能够把摩尔质量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联系起来。

2提升创新课堂教学,综合运用多种方式,提高学生学习分析能力整体认知,综合化教学模块,提升整体认知实践能力。例如,对于分散性较强的知识点,我们需要将其综合之,形成整体的模块,如我们在学习和了解了基本的化学反应类型之后,就要将这块知识与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问题结合起来,这个问题是在前面学习基础上引发出来的,既用到了前面的知识,同时加深深度,进行知识点的相互结合与分析思考。例如学习了化合物的基本反应之后,掌握了几种常见的基本反应类型后,教师可以将相关的“化学反应速率”问题和“化学平衡问题”进行适度的引入,目的就是巩固前面的知识点,同时加深思维深度,为日后知识的掌握和运用,打下一个基础。

知识的夯实包括两个基本的部分,这就是巩固夯实与体系的构建。

综上所述,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当中,要做到循序渐进和协同发展,在巩固好基础知识的前提之下,去提升学生的能力,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适时加以引导,形成一种共性和合力,基本思维就是“从知识到能力,再从能力反观知识的运用”,使两者相互配合提高,达到教学目的,以上分别从“知识和能力”两方面入手,探讨一些教学课堂中可应用的,简便易操作的基本方法,目的是学好知识,同时锻炼提高能力,希望能有更多更好的教学方法出现,活跃化学教学课堂。

参考文献1陈启新等.化学新课程案例与评析(必修)[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1)2彭蜀晋.化学新课程的理论与实践[J].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05)3陈启新等.化学新课程教学设计与评析[J].4柳若芍.走进高中化学教学现场[J].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01)作者单位:渤海大学附属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