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端脑利钠肽前体的临床应用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4-12-22
/ 1

N-端脑利钠肽前体的临床应用

马亚平

马亚平(万荣县人民医院检验科044200)

【摘要】探讨N端脑利钠肽前体的临床应用方法调查对象为临床住院及门诊患者。结论N端脑利钠肽前体的在临床有着极其重要的应用,尤其是对心衰患者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N端脑利钠肽前体的临床应用心衰

【中图分类号】R9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4)26-0050-01

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是由心、脑分泌的一种含32个氨基酸的多肽激素,心室张力增加时,心脏超负荷促进其分泌,在机体中起排钠、利尿、扩张血管的生理作用。其升高浓度和心衰(急性心衰AHF慢性心衰CHF)严重程度相一致。疑似心衰(HF)时,应首选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的检测。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阴性有很高的预测价值,可排除心衰的存在。在呼吸困难患者,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是一个将发生(HF)的较强预示因子,能有效地鉴别慢性阻塞性呼吸困难和心源性呼吸困难。尤其是在筛选左室功能不良(LVD)以及心肌梗死后危险度评价方面能显示出明显优越性。

我科于2010年1月开展了N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胶体金检测,该方法为临床提供了快速,敏感科学依据,其标本无需特殊规定,随时可以检测,在临床心衰的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分析中,是较好的标志物,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一.对象与方法

1.对象来自2010年1月-2014年3月连续收住我院及部分门诊患者,所有临床诊断患者,均符合WHO诊断标准。共有患者1279例,其中,男759例,女574例。

2.方法(1)临床基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临床诊断等。(2)实验室指标测定:所有患者随时抽取静脉血(优先选用),在2500r/min,离心10min,分离血清或血浆(肝素抗凝)待测,在患者病情紧急或特殊情况下,可使用全血样本进行快速检测。检测方法采用胶体金干式免疫层析技术体外定量法,仪器为FIA8000免疫定量分析仪,由普朗医用设备有限公司提供,试剂由南京基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提供。(3)NT-proBNP胶体金检测线性范围:100Pg/ml—2000Pg/ml,线性相关系数r≥0.990;检测范围:100Pg/ml—35000Pg/ml;最低检出限:100Pg/ml;精密度:批内差:CV≤10%,批间差:≤15%;准确度:质控品的检测结果与靶值的相对偏差≤20%。(4)检测过程严格遵循制造商的说明书,所有血标本均在室温条件下,2小时完成检测。

NT-proBNP排除/诊断标准

NT-proBNP>2000Pg/ml即可诊断为急性心衰。NT-proBNP<300Pg/ml则可排除心衰。但对于灰区,应动态观察。以上临床资料表明,NT-proBNP检测的总阳性率为41.3%(530/1279),其中心衰患者阳性率为17.7(227/1279),心肌梗死患者阳性率为8.4%(108/1279),其次为冠心病、心律失常、急性冠脉综合症等,资料祥见表2。

三.讨论

充血性心力衰竭(CHF),简称心衰。是许多心血管病如急性心肌梗死、扩张型心肌病瓣膜病、先天性心脏病的后期表现,其中尤以左心衰更为常见。心衰的实质是心室功能减退。长期以来,心衰诊断依靠临床和超声心动和X线,无相应的生物化学标志物。NT-proBNP检测,给临床及时提供特异性较高的检验结果,特别是部分无症状心衰患者,提升了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心肌细胞在心脏肌纤维拉伸和紧张时释放利钠肽(NP),因此对心肌纤维有拉伸作用的病理状态都可导致NT-proBNP升高,非心衰情况下NT-proBNP水平的升高不应视作假阳性,而应考虑其他心脏疾病的可能(包括心肌病,瓣膜病,房颤等)NT-proBNP释放的出现和增强始终与疾病不良预后的风险密切相关。

NT-proBNP的水平升高没有进行纠正,发生死亡,包括心血管死亡的机会就会明显增加。既往有过中风、心梗、糖尿病史且进行治疗的患者,当病情改善后NT-proBNP水平依旧很高意味着患者的死亡风险依旧很高;心率越高死亡率越高,但是在纠正心率基础上纠正其他因素(如吸烟),NT-proBNP水平依旧升高也意味着死亡率的增加。

NT-proBNP的特点:1.有较早的前瞻性,2.可作为充血性心衰的客观生化指标。3.NT-proBN具有更长的半衰期及更大的稳定性,因此可作为早期诊断左室舒张性心衰的可靠生化指标之一。

为此,对于危重患者,特别是疑似心衰患者,应当做NT-proBNP初筛实验,以便及早诊断治疗。NT-proBN浓度升高不一定右心衰引起,某些心肺疾病、肾衰、肝硬化等也可使NT-proBN浓度升高,影响NT-proBNP结果的因素有:年龄、肥胖、肾功能状况,故应结合临床资料进行鉴别。

参考文献

[1]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主编周新府伟灵人民卫生出版社第四版